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段素平时代在不断进步,高中生学习知识的渠道也在不断拓展,一些高中生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纸质书籍,也会在网络上获取电子资料,实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虽然网络促使高中生的阅读渠道增多,也让其阅读习惯逐渐碎片化,了解的知识也比较浅显,这并不利于审美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升。因此,要想让高中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需要加大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力度,对学生形成思维引导,促使其深入理解整本书的知识内涵。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古代小说篇的第一课选自《红楼梦》,讲述的是林黛玉进贾府的故事,初步介绍了《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故事,而在第一单元的结尾则引导学生阅读整本《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教师需要借助思维导图灵活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红楼梦》,理解整本书阅读对自身知识储备的好处。
一、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是十分重要的,学生通过阅读一本完整的作品,可以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包括阅读速度、理解能力、推理和分析能力,等等。学生阅读整本书,可以领略到作者在文学构思、人物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进而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作品的整体效果是由细节和情节共同构成的,只有阅读整本作品才能领略到故事和情节的关联,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力。整本书阅读的作品通常涉及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区特色、文化背景,可以带给读者更为深入且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体验,提高综合素养。因此,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是非常有价值的,既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还能够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四将《红楼梦》作为第一单元整本书阅读部分的推荐小说,其重要性不可否认。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红楼梦》期间,需要先引导学生了解《红楼梦》的整体故事架构,促使学生加深对《红楼梦》故事的了解,明确这篇古代长篇小说蕴含的深意。思维导图教学方法作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适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能够快速提升学生阅读《红楼梦》的效率,也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学生更清晰地了解《红楼梦》宏大的世界观,对于《红楼梦》的故事体系形成发散性思维,最终达到读写迁移的目的。
二、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思路
《红楼梦》是典型的整本书阅读范例,适合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工作。将思维导图运用到《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当中,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之前、阅读过程中和阅读之后了解《红楼梦》的基本情况,方便学生从整本书中能够让自己感动的人物或故事情节入手,理解整本书的内容。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是驾驭语言的艺术大师,在语言叙述上有超强的文字功底,《红楼梦》的创作中蕴含着曹雪芹对语言的见解。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可以分布进行。第一步:阅读前,通过思维导图了解整本书的脉络。在阅读前,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大体了解整本书的情况,比如书名、作者、版本、序言、人物、故事情节、书籍评价等,对整本书有大概的了解。学生可以自主查找资料,画思维导图,把握整本书的内容。第二步:教师激趣,明方法。通过对《红楼梦》的分析,教师可以尝试从语言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对《红楼梦》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激趣,让学生真切感受《红楼梦》的文学魅力。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红楼梦》中的双关语言修辞艺术,让学生对《红楼梦》的语言艺术产生探究兴趣。
三、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
(一) 初读阶段,理清故事主线
《红楼梦》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写的,学生阅读这本书时不能将书中的时空自然程序打破,而是顺着小说中的时间脉络理清故事情节以及其中蕴含的矛盾冲突。《红楼梦》总计一百二十回,第一到第五回是整个故事的总纲,并没有详细描绘故事内容,只是简单描写故事背景。第六回讲述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情节,此时小说中的故事大幕才算完全拉开。事实上,《红楼梦》的故事主要包含两条线索,一条是整个贾府从兴盛转入衰败的过程,而另一条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木石情缘。如果从整本书阅读的角度切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小说中的串场人物经历解读出来,详细分析前五回中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把握主体内容,跟着故事情节的走向梳理故事主线。基于此,教师带领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前五回,了解其中的串场人物——贾雨村、甄士隐、冷子兴,根据自己对某一个串场人物的理解绘制思维导图,为整本书阅读打下基础。
(二)梳理阶段,分析人物形象
《红楼梦》之所以会在古代文学史上屹立不倒,是因为曹雪芹在故事中的人物塑造上独树一帜,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个性鲜明,读者在阅读书籍时能够根据人物性格及情绪的变化而心身受到牵动。学生阅读《红楼梦》,需要掌握书中人物的性格,通过梳理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人物关系网,进而掌握作者塑造人物的真实意愿。统编教材以单篇精读的方式向学生展现了林黛玉进贾府的故事,学生能够在这一回中了解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了解到寄人篱下、谨小慎微的林黛玉。但是,单篇阅读会导致学生无法辩证思考人物形象,需要阅读整本书认识书中的人物。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将书中的人物串联起来,形成关于故事人物的思维导图。以王熙凤这个人物来讲,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中描绘的与王熙凤相关的事情,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思维导图,探索王熙凤的个性特征。
(三)研讨阶段,体会小说意蕴
《红楼梦》除了描述故事情节以及塑造人物形象,故事背后蕴含的意蕴也不容忽视。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需要深刻体会其中的主旨意蕴。以通灵宝玉为例,小说中的不同章节都在反复强调通灵宝玉,这一物件并不单纯是小说故事串联的重要线索,也是小说向学生说明其中艺术内涵的重要证明。故事开篇讲述宝玉是口含通灵宝玉出生的,而金玉并行则成为宝字。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受到阻碍,其中的根结就是通灵宝玉。可以说,通灵宝玉一路贯穿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故事主线。教师提示学生对此进行思考,按照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体会《红楼梦》的意蕴。
总之,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架构,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锻炼语用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河北省承德市高新区第一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