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古诗文群文阅读的文本组合策略

作者: 鲍红梅

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学会自主解读古诗文。语文课程作为一门母语课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古诗文,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古诗文素养,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很多教师的古诗文教学,往往是“单篇”教学,主要教学内容为古诗文字词句段的翻译、背诵、积累等。这样的古诗文教学,缺乏语文味,更缺乏文化味。如何实现古诗文教学的突围?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古诗文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古诗文素养。

一、基于教材的“1+x”式古诗文群文阅读

在统编版教材中,古诗文往往被安排在一册教材中的一个单元,这个单元有着鲜明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基于教材的古诗文群文阅读,就是以教材中某一篇古诗文为主,适度引入、融入其他相关的古诗文,这就是“1+x”式的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基于教材的古诗文“1+x”群文阅读,可以采用多种整合方式,如依据作者整合、依据文体整合、依据题材整合、依据意象整合、依据言语形式整合、依据作者的情感和志趣整合。不同的群文阅读教学,有着不同的意图、目的。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古诗文群文阅读过程中凸显相关的、相应的目的。

比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马诗》时,笔者就引入了《石灰吟》《竹石》《墨梅》《蝉》等古诗文,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因为这些诗歌,都属于“托物言志”类型的诗歌,都是借助于外界的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情志等。其中,笔者将“明与暗”“显与隐”“浅与深”等相关的范畴,作为引导学生古诗文群文阅读的重要抓手、脉络。同时,笔者将教材中的主要古诗文作为“1”,将补充的古诗文作为“x”。显然,对“1”的教学,要渗透、融入古诗文解读的方法、策略,是一个“教结构”“学结构”的过程;对“x”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自能性的解读,是“用结构”的过程。从“教结构”到“学结构”、从“学结构”到“用结构”,是一个指导学生自主解读古诗文的过程。“1+x”的古诗文群文阅读,能以“一篇”带动“多篇”、以“一篇”带动“一类”。在语文统编版教材中,抓住其中的“1”,适恰地引入“类”、切入“类”,就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课程文以载道的功能。群文阅读,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语文阅读视界,而且能让学生领略古诗文的意蕴之美、意境之美。

基于教材的古诗文“1+x”群文阅读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教材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分析。在教学中,教师要融入、渗透古诗文的解读方法,让学生在“学会”古诗文的同时,“会学”古诗文,提升学生的古诗文自主解读能力,提升学生的古诗文自主解读质量。

二、基于学情的“x+y”式古诗文群文阅读

在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需要、爱好,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让教学更有方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学情的古诗文群文阅读,往往是相互印证的,这就是“x+y”式古诗文群文阅读。基于学情的“x+y”式古诗文群文阅读,主题可以以学生感兴趣的、有需要的话题为主。只有让学生感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古诗文群文阅读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古诗文阅读思维,催生学生的古诗文阅读想象。

比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示儿》时,笔者补充了陆游写作诗歌的历史背景材料。历史背景材料的介入,让学生对诗歌的历史背景发生了兴趣。基于此,笔者将林升的《题临安邸》也引入其中,从而让学生整体认识南宋的社会现实。其中,《题临安邸》揭示了南宋的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示儿》表达了陆游弥留之际对儿子的深情嘱托,抒发了诗人对南宋朝廷的满腔悲愤之情。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引入了单元外的诗歌如岳飞的《满江红》,从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南宋朝廷的腐败。如此一来,几首诗歌看似主题不同、内容不同,但它们相互印证,共同指向同一朝代的同一历史背景,揭示同一个朝代存在的问题。这样的古诗文阅读,以“一篇”带动“另一篇”,以“一组”带动“另一组”,不仅能深化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还能深化学生对古诗文背后历史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单元中的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组合起来,建构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活动。这样的古诗文群文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古诗文积淀,深化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古诗文群文阅读,改变了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样态。它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效果,还能增强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阅读体验,真正将阅读的主动权赋予学生。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阅读教学,也是一种整合性的阅读教学,它能让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古诗文进行思考。

三、基于策略的“x+x”式古诗文群文阅读

基于策略的古诗文“x+x”式群文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解读古诗文。为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旁征博引”,通过“x+x”式古诗文群文阅读,优化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品质,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古诗文、解读古诗文。比如,教师可以从“求同”的视角,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也可以从“比异”的视角,引导学生展开比较性阅读;还可以从“关联”的视角,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文群文阅读。在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着眼于某一个人文主题,也可以从古诗文的文体、创作手法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

比如“动静结合”的描写是古诗词创作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古诗词解读的重要方法。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笔者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时,将这三篇古诗放置在“同一个平面”上来审视。围绕动静结合这个主题,笔者引导学生从三首古诗词中找出“景物”,分析哪些景物是静态的景物、哪些景物是动态的景物,对这些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进行比较。其中,《山居秋暝》以动衬静,目的是帮助诗人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感受诗歌的意境,即借助明月、青松、清泉、竹、莲花等系列带有高洁品质的景物,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合流、隐于山水的追求。《枫桥夜泊》通过静态景物如江枫、姑苏城、寒山寺、桥等元素,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夜景。《长相思》借助视觉景物的静以及听觉景物的动,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总之,在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古诗文难教、难懂、难学的藩篱,增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不断提升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古诗文阅读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英雄小学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