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积极构建”视域下的“立学”思考
作者: 石春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当“变被动的接受为积极的自我构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自己”一词的出现频率非常之高,如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中,就强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抒发自己的情感”“描述自己的成长故事”“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学”的中心位置,时刻关注课堂上学生当前在哪里,他们此时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然后去开展自己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一、时刻关注“学生在哪里”
每一次教学活动,对教师而言,应该都是一项全新的挑战;对于学生而言,则应该是他们学习路上的自然延续。教师无论怎样别出心裁,“根”都不能脱离学生当前认知的土壤。否则,建起的都是空中楼阁,无论多美,也经不住现实的检验。那些将所有的精力置于对教材资源、语文要素进行发掘和整合的教学设计,往往忽略了学生,然后造成师生双方始终站在永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上。可以说,一节课下来,学生是长吁一口气,还是显得意犹未尽,这是检测教师教学艺术的最好试金石。
如在指导学生畅想、写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时,编者提示学生可以从“环境、生活、工作”的变化角度展开想象。教师如果按照社会生活变化的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必然需要学生具备相当多的专业领域认知,如景色更美、工作更加智能化、生活幸福指数更高等。此刻,学生的思绪在哪里?基于他们的幻想天性,以及他们长期受网络媒体多视角的画面的浸染,此刻他们头脑中出现的景象应该是高楼林立,交通四通八达,甚至还有游乐场、运动场、大型商场,等等。他们对智能化生活的渴望,多指向于娱乐层面,这与他们的“游戏”天性密切相关。假如教师对学生当下的思绪视而不见,而是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思路,指导学生从环境、工作、生活的变化角度去想象,模式化地列出条理清晰的提纲,而后完成写作,学生就会被教师紧紧束缚甚至牵着鼻子走,这样的写作怎么能够调动他们习作的积极性呢?
坚持“立学”视角,教师也应和阅读课那样,收起自己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的表达愿望,将宝贵的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阅读中质疑,在写作实践中发问。唯有这样,学生才能自由倾吐,积极开展语用训练,真正提高表达能力。
二、积极思考“学生要什么”
“为了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立学”课堂,不光需要教师思考“教什么”,还要积极观察、思考学生“要什么”。一味地依着教师布置任务、学生给予相应答案的单向交流方式,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选择性忽视。这样的教学,是难以将学生引入语言学习与运用实践之中的。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挑战性情境任务,并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为了学习、改进方法”的发展性、激励性评价,才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将要去哪里、现在在哪里、怎样可以到达那里。
以《书戴嵩画牛》一课的教学为例。这一篇文章隶属于指向“审美鉴赏”素养培养的阅读单元,教学时,教师往往按照“把握故事情节、了解故事观点、表达思考感悟”这样的流程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对教师提出的“苏轼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等问题的思考、解答中,渐渐淡忘了自己的阅读需要,而只是为了博得教师的褒奖而努力思考。其实,对于这篇文言文的阅读,学生已经具备了借助注释进行阅读释意的能力,对于“事例+道理”结构的寓言类故事的解读也不乏经验,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提出问题,而后整合出课堂主问题,组织他们继续思考、探究,让他们享受阅读的快乐。比如,教师可以以“说说你从这则文言文中读到的隐藏着的美”为话题,让学生去交流展示,他们就会主动打开话匣子:“在杜处士的眼里,这是一幅完美的画。这从他以锦囊玉轴来装裹这幅画,经常随身带着这样的行为可以看出。”“戴嵩的这幅斗牛画一定画得栩栩如生,因为牧童从旁边看了一眼就说出‘此画斗牛也’,而且牛尾巴摆动的姿态一定也让画面活起来了。”“我觉得苏轼笔下的这个牧童拊掌大笑的样子很美,他把一个率真、敢说会说的儿童写得很准确。”“杜处士笑而然之的样子也很美。这一定是一个温文尔雅、宽容大度、乐于听取他人意见的人。”“苏轼的思维美,他从一件小小的事,明白了人生的一个大道理。”从画到人,从艺术到人格品质,学生在审美中欣赏,在审美中学习,认知和技能都在悄然生长、拔节。这里没有教师急迫的追问,但是学生的思维却依然在主动走向深入、全面,且呈现出欲罢不能之态。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主动去思考探究,深度阅读和创意表达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立人、立根、立身”的立学课堂教学理念得到了落实。
三、有效助力“学生到那里”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任务来驱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合作、展示、汇报,可以将他们带入学习全过程,主动沉浸其中,变传统的“知识接受体”为“体悟展示”,从“学会”走向“会学”和“慧学”。
如在教学《腊八粥》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阅读情境任务:“人们常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意思是说,过了腊月初八,天天就像过年一样有好吃的了。现在的我们,可能无法想象在五六十年前人们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但是沈从文写的《腊八粥》这篇小说,却再现了人们对美食的渴望。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重点拍摄哪些镜头?说说你的理由。”这样的阅读任务,让学生的阅读兴趣陡增,他们在认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对信息进行运用的过程中,不断走近文本语言,感悟文本中人物的形象特点,想象锅中腊八粥香气四溢、甜美软糯的滋味。单元语文要素在学生的展示、汇报、评价、反思中稳稳落地。
将课堂阅读、思考、表达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立于课堂学习的最中央,如此,学生的“学”才能充分得到保证,教与学的方向才能渐趋一致,师生对话才能交汇交融,最终实现学生认知和能力的积极自我构建,真正发展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如城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