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体本位,厚植家国情怀

作者: 李丽芳

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并存而统一的特点,工具性指向语言运用、语文实践和思维,人文性指向情感、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既有侧重又融为一体”,把握语文课程整体交融的特点,在坚持语文本位,落实语文要素,立足语用价值的同时,尽量把师生“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中,体会作品的情感,实现师生的“精神向往”。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学生在朗读文中那些充满激情的文字时,仿佛被一股巨大的力量裹挟着,在那情感的激流里奔涌。在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把握两个方向,一个就是家国情怀的主题教育,一个就是抒情方式的语用价值,保证语文要素真正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勾连生活体验和作品背景,激发爱国情怀

情感和生活的交织永远如此奇妙密不可分,只有基于生活体验的情感体验才是真实有温度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记忆,再现历史背景,让学生有代入感,基于学生真实丰富的阅读感受,理解爱国情怀的真谛。对于抒情散文这类作品的教学,教师应从教材的编排意图出发,勾连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作品背景,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与革命精神的熏陶。

在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曾经发过什么誓,这样的事例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能感受到誓言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文中那些“一定”“必须”之类的语句,知道这些句子就是“誓言”。接下来,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视频《松花江上》,介绍端木蕻良创作《土地的誓言》的时代背景——“在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阶段,关内大批难民流亡,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东北作家群’逃亡上海”,他们用文字倾吐自己强烈的乡土情结和爱国情绪,开辟了中国抗日文学的先河!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比较顺利地理解誓言中蕴含的热爱、怀念、痛苦、悲愤交织的感情。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怎样才能读好作者的誓言,用怎样的声音来传递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诵课文,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感情,琢磨如何用声音去表达作者的感情。朗读的过程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当他们在朗诵中重温作者誓言的时候,他们的爱国情怀也会被激发出来。

二、迁移抒情方法和仿写表达,丰富爱国情怀

抒情的两种方式就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既有直抒胸臆,又有意象铺陈和画面叠加的间接抒情。针对这篇自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让学生通过运用多种抒情方法仿写自己熟悉的事物,深入体会作者浓烈的情感,体现学生的爱国情怀。

1.学习意象铺陈法进行仿写

关于间接抒情,作者用了意象铺陈法,选取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事物,隆重地打造了一个意象群,采用多感官、多角度的描写丰富这些意象,还用排比反复的手法增强了语言气势,强化了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土地上的两幅图着手,侧重分析意象铺陈法,并在课堂上组织第一次仿写活动。首先,教师请学生用笔圈画出文章中写这片土地上那些令作者念念不忘的景物,感受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了解这就是意象铺陈的写作手法。故乡特有的景物如此密集地排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丰富的意象群,真是让人目不暇接,让人感到隆重而热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如何去选择意象,或者说哪些可以成为自己需要的意象,然后对这些意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描写。教师要让学生感知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是只有用眼睛看,我们能听,能闻,能触摸,这样我们感知到的事物才是鲜活的、深刻的;这些事物才会深深地镌刻进我们的记忆里,成为我们独特的人生体验。通过第一次仿写活动,学生应该会明白文中作者铺陈那么多的意象,可见他对故土的感情之深;学生自己写就是加强自身体验,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2.巧用修辞多角度描写

在本文中,端木蕻良用“呼告”手法直接倾吐深情;用独特精妙、蕴含真情的词语表达情感;还用双重否定的特殊句式凸显挚情挚爱。教师通过课件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呼告”的修辞手法,出示文本中的原句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已达到最高峰,这就是对故土喷涌而出的激情,让他迫切地想要对故土直接倾诉他的热爱、怀想、眷念之情,“呼告”的写作手法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第二次仿写,在写作中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抓住这些意象留给自己的最鲜明的印象,多角度地描写自己选定的意象。

3.画面叠现法仿写画面

在本文中,作者还用画面叠现法,把东北地域特色的、时令特点的、带有私人印记的生活劳动画面叠加在一起,在这一幅幅动人的、活泼的、带有烟火气的画面里,寄寓着作者对故土的深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第三次仿写,用画面叠现法仿写自己熟悉的画面:“当我想起我们学校的时候,我想起 ,我想起,我想起 ”这样的仿写从语言表达上可能难度更大一些,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再次有意识地用心去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自觉地完成了对生活的自我体验、反省。

三、创设大语文情境任务,升华爱国情怀

美丽富饶的土地让作者魂牵梦绕,如诗如画的家乡让作者深深眷恋。联系写作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面对这么美丽丰饶的关东原野被日军铁蹄肆意践踏,白桦树是痛苦的,在呻吟;作者是痛苦的,他的欢笑已经死去。因为他的故乡遭受侵略者的蹂躏已有十年之久,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依然只能到处流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让学生结合资料来解秘作者的抒情密码和铮铮誓言,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可以创设大语文情境任务“全市中小学生经典诵读大赛开始了,学校决定在校内开展预选赛。请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土地的誓言》中的片段作为朗诵内容,拍成时长为3分钟的短视频参赛”,要求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在配乐、画面、队形、动作、朗诵技巧等方面全面考虑,通力合作。学生在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验“祖国安好,山河无恙,人民幸福”,厚植自己的家国情怀。在这样的真实活动情境中,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可以激发强烈的爱国之情。

像《土地的誓言》一样,统编版语文教材在编排中特别强调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教材是一个例子,但是它也不只是一个例子,即便是自读课文,教师依然要用好教材,聚焦文本中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基于文体本位,深刻挖掘散文的抒情表达方法,扣住“文”和“情”让学生亲近文本、亲近历史,“于无声无息中显山露水”,实现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