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雍淑贤

新课标提出“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及项目化教学的特点,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与项目化教学融合到一起,利用项目化教学重问题、重过程、重实践等特点全方位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笔者以三年级下册《中华传统节日》为例,对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项目化教学的实践进行探索。

一、立足教材本位,明确核心知识

项目化教学的特点之一是围绕核心知识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指向核心知识的任务达成学习目标。项目化教学的首要措施是找到项目的核心知识。项目化教学的核心知识应该立足文化内涵,明确文化价值以及文化渗透的目标。小学语文教材以主题情境贯穿教学内容,并对主题情境进行详细的说明,教师可以聚焦主题情境展开多维思考,确定核心知识。

例如,《中华传统节日》给出了这样的说明文字:传统文化包含很多类型,节日是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节日大国,如春节、端午、中秋等,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具一格的风俗习惯。这段文字包含四个层次的内容,一是节日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二是传统节日是中国的,不是西方世界的;三是传统节日的习俗不同;四是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深厚。在说明文字的基础上,结合单元人文主题“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教师梳理教材内容《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可以初步确定项目化教学目标: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传统文化的智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明确项目化教学的核心知识:搜集传统节日资料,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符号,树立文化自信。

二、落实语文要素,生发驱动问题

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是在探究核心知识的过程中落实语文要素。项目化教学的本质是用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即教师将综合性学习中需要探究的知识体系转化成一个驱动问题,学生通过完成这个问题,实现知识体系的构建。

《中华传统节日》的语文要素有两个,一个是“如何围绕一个意思进行表达”,另一个是“搜集传统节日的信息,分享风俗习惯,写出节日的展现过程”。为将语文要素“无痕”地融入主题情境中,教师可以设计驱动问题:《文化》杂志社拟开展传统节日专题活动,诚邀读者参加。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选择一个最喜欢的传统节日,运用“围绕一个意思进行表达”的方法,写好推荐词,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向杂志社投稿是学生熟悉的话题,教师以此为契机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解决真实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参加活动的形式是搜集传统节日的资料,撰写推荐词,完成活动的要求是运用单元所学的写作技巧。经过多元转化,教师将语文要素与情境结合起来,提出驱动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探索。

三、坚持以生为本,组织项目小组

项目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对核心问题展开探究。传统文化融入项目化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浸润文化内涵,涵养文化品质,本质也是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教师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支架。小组合作是探究式学习的一种,学生主导学习过程,相互配合,及时分享,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学习,达成高效学习的目标。教师可以结合小组学习的方式,实施项目化教学。

(一)成立项目小组

项目小组是学生参与项目的基本单位,综合性学习与日常教学不同,学生的自主权较大,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项目,基于探究的主题自行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例如,对中秋节进行探究的学生可以组成一个小组,对春节进行探究的学生可以组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投票,选出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完成后续的学习任务。

(二)撰写方案初稿

方案是项目化教学的规划和设想,学生需要先设计方案再落实行动,确保探究行动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学生需要结合知识储备、学习兴趣、生活经验等元素,撰写方案初稿。

(三)多元审视论证

方案初稿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是项目化学习以小组为单位,所以学生不仅要考虑自身的个性化需求,还要满足整体学习需要。小组成员对活动方案进行质疑、分析、讨论,不断完善活动方案。

(四)明确方案

学生进一步优化方案初稿,将项目过程细化为以下几个部分。1.内部选举组长;2.小组投票确定小组名字,名字要彰显文化内涵;3.建立学习小组;4.多渠道搜集资料,包括与传统节日相配合的音乐;5.整理关键点,写推荐语;6.模拟推荐场景,展示活动成果。活动方案明确了项目实施的细节和注意事项,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四、聚焦学习能力,开展深度学习

学生在项目化探究中发展综合能力,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深度学习,优化实践效果。

(一)研究法赋能资料搜集

研究法聚焦事物的内在规律,旨在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的学习理念,用理念指导实践。常见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重在查找理论性资料,学生以此为手段搜集网络信息、线下信息,探寻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内容,如春节的来源、“年”是什么动物、屈原的故事、泼水节的习俗等;调查研究法重在实地考察,学生到社区、文化中心,向他人请教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日传统和风俗习惯,做好记录。

(二)图示法赋能分类整理

图示法是一种思维工具,学生借助图形、图表展示资料,灵活归纳知识和梳理知识。在《中华传统节日》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梳理、归纳、整合,用清晰明了的方式展现出来,便于从宏观上把握这些信息。学生看到节日图示便能联想到文化典型符号。

(三)多技术赋能创意表达

多技术是在传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融入数字化工具和网络技术,全方位展示学习结果。例如,《中华传统节日》项目化教学的后期,学生将整理好的资料、推荐词拍摄成视频,配上相应的音乐,立体化地展现传统节日的魅力。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展示视角,如有的小组重点突出习俗内容,有的小组重点强调人物故事,各小组多元展示作品,共享学习结果,达成项目化学习的目标。

综上所述,项目化教学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了活力,学生对传统节日展开深入探究,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