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批判性阅读教学实践策略
作者: 邹春所谓批判性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有意识地和作者进行对话,具有学思并用的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批判性阅读活动,不仅能丰富教学资源,构建生态化阅读范式,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助力。
一、以尊重文本为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所有的文本都适合用于开展批判性阅读活动,通常是那些具备一定辩论特质的课文才适合。
如教学《曹冲称象》,课文中曹冲提出的称象方法就充分显示了人物不同寻常的智慧,是值得肯定的好方法。有的教师从批判性阅读要求出发,让学生“想出比曹冲更好的或不一样的称象方法”,明显带有否定曹冲称象智慧的意图,学生即使能够提出所谓的好方法,也无法在曹冲生活的时代实现。对此,笔者提出如下批判性阅读要求:曹冲称象的方案是非常棒的,你能不能根据课文中出现的人物线索,给曹冲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使得称象的操作更简单。有的学生提出,称象后再称石头,需要将石头从船上搬下来,很麻烦,而现场有许多官员,让官员代替石头,称重的时候就要方便得多。
二、以大胆突破为追求
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批判性阅读追求的是超越文本与大胆突破,也就是教师要让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提出属于自己的见解。
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作为预测策略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自然承载着预测方法的学习。课文中,作者写小猫向老屋求助并获得老屋的帮助,小猫走后,老母鸡前来向老屋求助,提出了住21天的请求。在教学中,有的学生预测21天后老母鸡带着1只小鸡走出了老屋,作者在课文中写的却是老母鸡带着9只小鸡走出老屋。预测老母鸡带1只小鸡走出老屋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老母鸡是进了老屋才下蛋的,一般来说老母鸡一天下1只蛋,1只蛋只能孵出1只小鸡;如果老母鸡最后带出去的是9只小鸡,就需要9天才能下完9只鸡蛋;这样一来,老母鸡将鸡蛋孵出小鸡需要21天,一共需要30天;作者在课文中写的是21天,因此,老母鸡只能带出1只小鸡。学生的大胆质疑能够引发其他学生的思考,锻炼思维能力。
三、以质疑求异为关键
在教学中,学生对文本质疑并提出相关的问题,是批判性阅读的有效抓手。但是,并不是学生随便提出的问题都具有批判性阅读的价值,而是那些能够让学生在质疑中获得新的理解或不同结论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
如《穷人》是托尔斯泰根据雨果的一首叙事诗改写的一篇小说,足见课文故事中一定有打动人心的因素,才能使两位伟大的作家都选中了这个故事。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后,发现作者用《穷人》为题目,在文章中却没有写一个“穷”字。学生由此提出质疑:“课文中没有出现‘穷’字,是不是作者写的穷人就不穷了呢?他们的穷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有不穷的一面吗?”学生围绕课文题目中的字眼“穷”进行质疑,能够深入探究小说中的人物品质与形象。
四、以实现意义为目的
批判性阅读是有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肯定学生发出的不同声音,鼓励学生提出属于自己的看法、判断、心得以及疑问,并通过探索与思辨,提升深度思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使批判性阅读显示出独特的价值。
如《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故事开始说盘古在一片混沌中醒来,看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在教学中,有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既然是天地还没有形成之前,人类肯定也还没有出现,那么,巨人身边的斧头是从哪儿来的呢?”对此,笔者没有急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评判,而是让学生思考:课文作为一篇神话故事,它的哪一方面特点能够帮助大家理解这个问题呢?学生很快意识到神话故事中有神奇的想象,并由此进一步探索课文中哪些地方还强调了神话的神奇性特点,进而完成对神话神奇性特点的认知建构。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批判性阅读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创新精神。
[本文系江苏省泰州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2022年度课题“‘双减’背景下测评结合构建生态阅读圈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tjkzxyb2022123]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