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传·身教·同行

作者: 王婷婷

【摘 要】 在教师群体中,师徒的意义在于传承,是言传身教的引领,也是一同进步的相伴。新生代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有底气、有实力、有思想的名师的带领。只有这样,教育才会一路向前。

【关键词】 言传身教 传承 师徒情深

初印象: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

一头乌黑的秀发,一张白皙的娃娃脸,娇小的个子——2003年,我刚入职南京市夫子庙小学时,这是刘红老师给我的印象。入职后不到一个月,刘老师就成了我的师傅。“上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要悉心琢磨涵泳语言文字,要在布局谋篇、斟酌词句上下功夫。”“做语文老师要眼里有儿童,心中有学生,要把课堂交给孩子。”“既然你选择了做语文老师,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跟着我学习,多听多看多问,你要心中有儿童、热爱汉语、激励学生学好语文,你还要不断阅读和反思,我们共同进步。”第一次与我谈论语文教学,刘老师便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这些心得体会。直觉告诉我:跟着她,我一定能获得专业成长,提高教学水平。

接下来长达两年的师徒相伴,更是让我受益终身。刘红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上语文课,师傅上课我听课,我上课师傅听课。她那一股钻研语文教学的韧劲令我钦佩。日常与我们交流时,她是柔声细语的,而她在课堂上带着学生互动时,却表现得大气洒脱。品味语言、揣摩教学时,刘老师那独树一帜的见解、温文尔雅的谈吐,激励着我要像她一样沉下心来不断学习,在实践中踏实教学、认真钻研。从解读教材到高效教学,从师生互动到关注儿童,从上好一节语文课到借助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师傅的示范和引领,我很快适应了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我心中也默默许下心愿:我要像师傅一样做一名善学、善教、善思、善研的好老师。

从2003年到2005年,刘红老师分管学校教学工作,并坚持承担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她不断摸索与突破,初步提炼出“追求乐学境界”的教学主张,并于2005年评上江苏省特级教师。她说:“语文教学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必须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找到语文教学的根,采用基于儿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好语文。”她强调教学中以儿童为主体,以解决问题为抓手,以快乐为价值。这些师傅在20多年前的教学追求,竟然与我们当下倡导的许多教学理念不谋而合。作为徒弟,我为师傅一直以来对教学的前瞻性认识而骄傲,为有这样一位执着于小语研究的师傅自豪。

在刘红老师看来,不断地学习与研究是人生最朴素的追求,而我觉得,她就像一本深奥的书,始终以自身的丰富学识影响着我,以自身对语文教学的精深追求引领着我。

再相处:金科玉律真师范,化雨春风入我庐

师傅带徒弟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面对各方面发展都需要加快脚步的我,师傅亲自为我订立个人发展规划,频频为我创造参加省、市、区平台举办的竞赛活动的机会。她还不断鞭策我:“好的语文教师要有儿童立场,让核心素养培育有根;要有教育智慧,让核心素养培育有效;还要有丰富的阅读积累,让核心素养培育有源。”可谓句句中的,字字珠玑。

记得有一次,我要参加省里的赛课,正对选什么课文一筹莫展,师傅建议我选择“没有难点、没有嚼头、学生一读就懂”的《争论的故事》。起初,我是困惑的,担心选用这样的课文在赛课中很难出彩。师傅的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这篇课文是一个小故事,对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是他读故事很需要的,或者说,最缺乏、最应该培养的能力?”接着,她又特别补充道:“是他以后长大成人,走上工作岗位,甚至为人父母,都有用的能力。仅仅读懂《争论的故事》是不够的,还要学会讲故事。这是说的能力的训练,是与他人交流的需要。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就是为学生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我明白师傅是在向我指明:语文教学应该在学生“半生不熟”“似是而非”“想做难做”之处循循善诱、着力训练,帮助学生充分地学习、充分地练习,赞赏他们的努力,等待他们的进步。为了上好这节课,师傅带着我读书、查资料,了解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又引导我订立教学环节“读—记—讲”,并根据学情与本课的语言点有所侧重地安排指导讲故事的方法。师傅还勉励我以技能学习为目标,要顺应课堂活动的推进而灵活应对,即时生成。有时,我面对学生的各种表现,不知道该如何评判和点拨,常常把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忽略掉了。这时,师傅就让我停下来,由她接着上,让我在细致的观摩中,体会她是如何把握课堂、引导学生的。师傅告诉我,关键是要真正明晰这节课究竟要教会学生的是什么,预设他们在学习中会出现的问题,制定化解问题的方案,然后在课堂上倾听、观察,围绕学习目标因势利导,点石成金。她还鼓励我上出自己的思考,上出新意。几经打磨,最终,我站上了省级赛课的舞台,《争论的故事》教学受到专家与老师们的充分肯定,获得一等奖。

刘红老师就是这样,她的身体力行让我越来越认识到: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获取有用的知识,扎扎实实培养能够令他们受益终身的语文素养。2019年9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投入使用,而早在2018年,师傅就带着我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面对新教材中出现的“策略单元”和“习作单元”教学,我们不断琢磨新教材的编写意图、要领与教学方法。在师傅的点拨与引领下,我还在全市率先执教《蝙蝠和雷达》以及四下习作单元的教学,在实践与钻研中快速参悟新教材的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变化和要领。

刘红老师就是这样,始终走在小语研究的潮流前沿,始终追寻和坚守一种真正的教育:关乎人的生命转向,关乎人的心灵成长。2015年8月,她被任命为南京市府西街小学校长兼书记,一干就是6年。这6年间,刘老师和学校一起成长。她始终坚持对语文教学的追求,勤勉地上课、开讲座、做科研。她还带领学校研究团队在其原有“追求乐学境界”教学主张的基础之上,结合府西街小学原有的“分享学习”理念,围绕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开展深入研究,探索构建“乐享课堂”,让“乐学”与“分享”成为课堂活动的两个关键因子,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感受成长的幸福,实现自我的超越。

刘红老师就是这样,将自己的教学主张连点成线,将学科教学研究与学校管理水乳交融。2015年,我被评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并追随刘红老师调入南京市府西街小学。从那一年开始,我们不仅是师徒,也是伙伴,是工作与生活中的朋友。而作为区、市重点培养的骨干教师,我上观摩课和竞赛课也越发多了,只要学校或是区里有重要的展示活动,就能看到我的身影。虽然我还请教师傅,也要试教,但师傅越来越鼓励我要有自己的声音,教学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渐渐地,“我想这样上”“我认为应该可以”“我要试一试”……我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渗入更多自己的思考。刘红老师还引导我将学科教学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用学科教学思维细致、扎实地推进行政管理工作,让语文教学中的言语思维创新行政管理工作。我真庆幸有这样一位用心良苦的师傅,她一直在培养我成为一名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多面手。

永相伴:厚谊长存岁月里,深情永志吾心田

与刘红老师在夫子庙小学和府西街小学共事的日子里,我是愉快而幸福的。师傅的身上仿佛总有一股魔力,恬静而温柔的笑容让人很容易亲近她、信赖她。理性而创意的思维,一语中的又发人深省的话语,让我在和她交流时总会有满满的收获、满满的信心、满满的斗志。2021年10月,刘红老师重新出发,调任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离开她深耕细作了34年的语文教学一线,开启了用多年来积累的语文教学、学校教学管理经验,为秦淮区小学教师发展事业添砖加瓦的新征程。

有了新工作平台的刘红老师依旧坚持对我这个徒弟的语文教学专业发展进行鼓励与鞭策。我常常会接到师傅的电话,她总会兴奋又激动地与我交流她参加会议、参加活动、参加学习的收获与心得。借助师傅这扇“窗”,我也总是会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学习机会与教学启发。2021年9月,我做了教学副校长,工作也越加繁忙,师傅意味深长地提醒我:“教学与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把更多的心思放在管理上是对的,但专业发展才是你的‘根’,只有筑牢根基,专业与管理才能比翼齐飞。”

我很感动,不论我身处任何一个岗位,师傅都会“量体裁衣”地为我分析专业发展方向。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如春风化雨般带动着我,启发着我。尽管我已工作21年,师傅依旧像当初我刚入职般惦记着我、引领着我、提携着我。我有刘红老师这样的师傅,心里很踏实,工作有动力,做事有底气。

从初涉教坛直至今日,刘红老师,我的这位恩师,始终以自己对小语教学的精湛追求感染着我、激励着我。细细回想,我们师徒同行已有20余载。在我眼里,师傅永远是那般充满活力与智慧,期待我可以在师傅的言传、身教、同行中走过更多努力奋斗的岁月,去开创更美好的教育之路。※

(王婷婷,江苏省南京市府西街小学副校长、南京市秦淮区语文中心组成员、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