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社区”的拔节生长

作者: 雷燕

【摘 要】 教育是永恒的初心,在清晰的职业认知中,不断摸索、精进,构建切合学情的教育方案。“读写社区”的构建,便是在整合优化读写教学的基础上,以“读写”为纽带形成学习共同体,促进区域化的互通交流。

【关键词】 教育 读写社区 教师成长

教育是什么?于我而言,教育是永恒的初心,是三尺讲坛上无数次美丽的遇见,是携手奔向明媚阳光彼此的交相辉映……

跨出无锡师范学校的大门,我回到让我倍感温暖的实习单位——盐城市第一小学,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在工作中,我不断坚定职业认知,重塑教育格局。

一、爱的托举,奠定教育的初心

1993年,我代表盐城市参加江苏省优质课竞赛。虽然无数次备课、磨课在我的意料之中,但是庞大的参赛后援团队却带给我深深的震撼:学校领导、美术老师、电教老师、同学科老师……学校调集了一切力量陪我踏上参赛的征程。获得一等奖时,激动之余我更明白,这是团队智慧的成果。

工作第二年,我遇到了自己教学生涯的启蒙导师——特级教师刘云龙。教龄超过30年的刘老师,是学校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块招牌。我经常向他请教,刘老师也倾囊相授。在他的带动下,我开始了每天晚上自愿留校的“晚办公”,一头扎进语文教学。

进入中高年级教学后,我又有幸遇到了第二位师傅——特级教师瞿塘。我跟随瞿老师学习解读教材,学习课堂设计,领悟到课堂的聚焦点永远是儿童。在师傅的引领下,我的教学视野逐渐开阔,先后获市级、省级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师傅的指导、学校科研团队的支持助我成功启航。

二、三轨运行——“读写社区”的萌芽

1998年秋,我提出的“小学语文‘三轨运行’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被立项为省级重点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旨在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和综合能力。该课题研究在全校中高年级的16个班级展开试点,有20位语文骨干教师和1000名学生参与。美好的蓝图就此展开,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全身心地扑到课题研究上。

所谓“三轨运行”的教学模式,是指变单一的课本教学模式为“以课本为主”的阅读课、自由读写课、语文活动课三轨同时运行的模式。阅读课重在打基础,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理解与运用并重;自由读写课和语文活动课重在开拓视野,进行扩展和延伸,在大量积累语言素材的同时,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课题组一次次实践,一次次探索,沉浸在“三轨运行”的共同研究、共同实践、共同成长的快乐中。而在一次次的实践、研究、反思中,我们也渐渐地明晰了教学的本质:教学要研究儿童,重新去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童。只有心怀儿童的研究才是真正有效的研究。

2000年,我有幸成为江苏省第七批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也在这一年,我将实践和思考的成果整理成文,参加了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喜获一等奖。在颁奖大会上,基于“三轨运行”教学模式的研究,我执教了观摩课《春联》。先进的教学思想、独特的教学设计,使这节课获得巨大成功,受到全省同行的高度评价,多家媒体做了相关报道。

三、双线并举——“读写社区”的生长

到盐城市第一小学新校区担任校长后,我带领老师们投身语文教学改革的洪流,以“四建阅读”与“文学社区”双线并举的策略深化读写教学改革。

“四建阅读”,就是从学校层面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构建了一套完整、科学的阅读教学体系:将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建设成为典范;小书虫们自创《小书虫宣言》,自编《小书虫之歌》;老师们自编阅读教材,指引阅读教与学的方向;古诗文考级、跳蚤书市等活动,持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文学社区”,就是开辟基地,搭建网站,编印社刊。学校邀请金波、舒婷、曹文轩、秦文君等著名作家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指导,开展活动,培养写作队伍,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虚实相生的学习社区。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进行读写结合的探索——在互联网平台上,创新读写活动的样式,多次组织“阅读·网络”作文大赛,数万人次参加了活动。

“四建阅读”与“文学社区”同气连枝、优势互补,双双获得江苏省第二届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改革中历练,在实践中成长,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我们渐渐领悟到语文教学的真谛,从而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阅读,形成了以生为本的大阅读语文教学理念。

四、三区融合——“读写社区”的成熟

我深深地感到学校对于书香社会建设应负的责任,带领团队构建了开放的“读写社区”,对读写教学进行再整合、再优化,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资源得以相互融合。

“读写社区”,既指由学校、学生家庭、学校所在的社区组成的以“读写”为内核的生活时空,也指由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区居民组成的以“读写”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学校、家庭、社会在融合中相互促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优化亲子阅读的家庭指导,唤醒社区居民的阅读意识。为此,我们着重打造三个读写区域。

1.凸显核心区,改造学校读写的课程体系。读写内容全科化。在语文、英语读写的基础上,我们融入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的读写,拓宽学生读写的视野,触摸各学科文化的灵魂。

读写迁移无痕化。在读写指导中,我们以“阅读—积累—化用”为主线,促进读写的自然转化;以“导读—评赏—练笔”为支点,探索出读前指导、读中交流、读后延伸、读写结合等多样课型。

“读写社区”的拔节生长0

读写平台多元化。建立“小书虫俱乐部”“丹顶鹤文学社”等读写阵地,助力学生自主策划活动;依托线上平台,促进线上阅读与即时写作有效融合。

读写成果效益化。“教师走班制”“微课分享制”“学生巡讲制”,让师生的读写成果走出教室,走向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2.强化紧密层,形成家校读写的指导合力。多角色参与。制定“读写社区”家庭公约,鼓励家长参与到亲子读写中来,使家庭读写生活发生结构性变化。教师主动走进家庭,关注留守儿童的读写状况,为他们送去书籍、指导。

多方式交流。我们通过传统书信、网络社交平台或家长学校,向家长推荐好书、美文,指导家长陪伴读写,分享体会。“故事爸妈进课堂”,让家长为孩子们介绍外面的世界。

多手段激励。家校共同推荐“书香家庭”“优秀小书虫”,树立典型。我们创设校园“百家讲坛”,让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面向全体师生开讲,产生榜样效应。

多维度评价。建构主体多元、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的评价体系,促进读写融合。我们联合开发读写评价智慧平台,持续推进读写活动。

3.延展辐射域,促进社区读写资源整合和共享。成立“社区阅读站”,社区积极配置,学校定向扶持,企业与居民主动捐赠,退休教师、家长志愿者担任管理员。

基地共建。主动与盐城市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绘本馆等单位联系,图书馆“流动图书车”进校园,设置图书分馆,成立小记者站,为学生读写活动拓展新空间。

活动共推。与市图书馆联合开设“黄海讲坛”“名师慕课”,传递读写前沿的声音;“社区志愿者进校园”,带给学生别样的读写指导;“校园志愿者进社区”,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社区读书会活动,掀起全民阅读的热潮。

项目组面向全市乃至全省开展大型主题展示活动十余次,获得近百位来自省内外的专家、数千名小语同行、数万名家长的高度认可。项目组研究省级立项并结题的项目、课题10个,结合研究成果刊发了30多篇论文。其中,《江苏教育》专题刊发了项目组的研究成果,朱小蔓、叶水涛等知名专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将项目研究成果推向全国基础教育界,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2017年,我们的研究成果获江苏省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8年,该成果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一路走来,我在真实地成长着,改变着。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契机,都在无声地影响着我,影响着我的教学改革之路,而我也在这一次次的实践中感受到了生命拔节的快乐、心灵成长的幸福!※

(雷燕,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