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本“要”感觉,让文化能传承
作者: 马金花学生学习语文的重点在于语言文字运用。强化语言文字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和运用能力。语文教学要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要利用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引领学生发现文本的魅力,理解和内化文本,传承先进、优秀的文化成果。为此,笔者在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词语解读和《动物儿歌》课文阅读教学中,积极贯彻课标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促进文本阅读入心入脑,让文化实现有效传承。
教学片段
片段1:读讲《吃水不忘挖井人》
师: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毛主席就是乡亲们念念不忘的挖井人。毛主席的名字是毛泽东,为什么人们称他为主席呢?这就要从“席”这个字说起——在古代,普通人家没有桌椅,坐的时候在地上铺一个蒲草或竹片编成的垫子,这个垫子就叫做“席”,是可供人坐的位置。人们坐在席子上就叫“席地而坐”,从屋外进入屋内坐到席子上就叫“入席”。

生:是“广”。在这里是广字头。
师:人们入席,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有各自固定的位置。为了表示尊重,人们通常会把最重要的席位留给长辈或者年纪较大的主人。久而久之,这个位置就叫做“主家席位”,简称为“主席”。后来,担任主要领导地位的职务,就被称为“主席”。
(板书:主席)
师:毛泽东是我们国家的伟大领袖,被民众尊称为毛主席。让我们一起满怀尊敬地读一读——“毛主席”。
片段2:读讲《动物儿歌》
师:《动物儿歌》是一首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充满童趣的儿歌。它的每一行都是由“谁”“在哪里”“干什么”三个部分组成。阅读儿歌,要在理解地点和事件的基础上读出韵律和趣味!
(生齐读课文)
师:你做过捉迷藏的游戏吗?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生:我跟同学玩过这个游戏。一开始一人闭着眼睛等待,其他人找地方躲起来。然后,这个人再去找。
师:那请你想象一下,蝴蝶是怎样捉迷藏的呢?
生:蝴蝶在花间你追着我,我追着你,飞来飞去。
师:请大家看看视频中正在捉迷藏的蝴蝶,用一句话描述一下。
生:蝴蝶在花间飞来飞去,就像小朋友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多有趣呀!
师:请你带着这种感情美美地读一读。(生读)听着你的朗读,我感觉到蝴蝶捉迷藏玩得很快乐!你们朗读时,有注意到“花间”这个词语吗?将其替换成“花上”“花朵”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捉迷藏得躲起来,有隐藏的动作,蝴蝶在许多花之间飞舞,可以被花挡一挡,所以才能捉迷藏。
生:在花上飞就不能玩捉迷藏了,只能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了。
师:说得好!不知不觉中,你们已经区分了“花间”和“花上”的用法。真厉害!这正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一个词语、一句话、一个场景,都需要我们在阅读中细细揣摩,深刻领会。
案例反思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为重点。这种语感的培养,要结合汉字的特点,从课文解读需要出发,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进行,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去参与,去品味,去感知。
一、巧识字,追寻文字形体美
汉字像建筑物一样,有间架结构,不管是左右结构、上下结构还是包围结构,第一要求就是稳定。每个字都有不同的神韵,这些横竖钩点的奇妙组合,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因而,每一个汉字都能直击人的心灵,激荡人的魂魄。虽然它们只是由简单的笔画组合而成,书写起来却富有神韵:点的圆润、竖的阳刚、横的平直、捺的飘逸,一笔一画,洋洋洒洒,都显现出汉字的美。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汉字的形象性审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诸如雨字头的字有霜、雪、霖、霰、雷、雹、霞、霁、雾……造字时,祖先对自然的观察是何等准确,表达是何等精妙!引领学生去发现、探究这些审美意趣及精妙之处,会给他们带来无限趣味。
许多汉字偏旁相同,在字义上具有些许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发现汉字笔画书写规律中包含的穿插、相连、紧扣、内收……即蕴含着中国哲学的中和、谦让、对称、均衡等意蕴。如教学“走之”时,为了把“走之”写美观,可让逐步观察笔画的位置和结构,从中发现汉字的形体之美,获得对笔画的感觉。如“走之”的最后一笔,让学生感觉像是自己从坡上慢慢走下来。文字无声,却自有风韵魅力。随着学生获得新知渐次增多,他们也会逐步感受到,正楷字体就像是一个正襟危坐的君子,或坐,或卧,或走,或跑;或端庄,或大气,或峭拔。这样,儿童在识字学习中,受到汉字形体的审美浸染和语文文化的意趣熏陶。
二、寻词源,探求词语意蕴美
1.引导学生分解字符,会意解读字词。教师通过形象的理解记忆法能够让教学化难为易。如教学“主席”一词时,可以运用字源溯源法,展示古文字字形及相配的图画,带领学生由“席”的本义探源开始,采用字形分析法识字解词。教学互动中,通过演示文字字形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字形与字义的关系,从而变抽象、枯燥的机械教学为形象、生动的意义教学,让学生感知文字的表情达意,感受文字的意蕴之美。
2.有序推进对词根、词源的探究讲解。引导儿童从词根“席”字探究词源。先看偏旁,再看“席”里面的部分。之后对词语进行发散联想,引出“席地而坐”“主家席位”“主席”“毛主席”等一系列词语,多方位、多角度提供形象情境,扩展意蕴。通过咀嚼、品味、锤炼,词语的意境美就会移植、沉淀到学生内心,衍生出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3.精心设计处理字词、词汇教学。汉字教学要注重精微、细腻、准确,学生只有用心品味,才能理解得更加深刻和通透。教师在生字、词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探求语文要素的综合意蕴。
(1)不拘一格,从多角度、多维度描述界定字义、表述词源。
(2)字词教学必须凸显汉字字形及其组词的准确性和审美性,以达“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
(3)在识字和词语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寻求字根,探求词语的意蕴美,开发儿童的左脑思维和右脑思维,提升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识字和词语教学要熏陶和引导儿童求真、向善和审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综合运用和多元创新能力,从而发展儿童的核心素养。
三、解词义,破译语文理性美
1.抓词语理解。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的词语学习,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教师更应该不惜时间,带领学生深入解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对词义理解得更加透彻,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为深刻。
2.抓关键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性词句,让学生亲历听、说、读、写、思的学习过程,在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指引学生寻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点”,抓住课文中对刻画形象、表达主旨有突出作用的关键性词、句、段,进行读、思、品、评。有了这样生动活泼而又充满情趣的语言学习活动,学生就会对文字有兴趣,语言素养自然能够得到发展。
3.抓视角变换。要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阅读视角和感悟,就得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多加品味,反复理解、领悟其中丰富的内涵和精妙的言语表达。要善于变换视角,适时聚焦关键处,擦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会学生理解和归纳对于同类文字的阅读理解方法。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使其在语文学习中打开思路,活跃思维,积极地开发其无限的创造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九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