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进阶视角下小学语文情境化命题探索
作者: 刘茂勇
情境化命题
科学合理的命题设计,不仅是教师洞察学生学习特征、诊断教学问题的得力助手,更是激发学生自我反思、优化学习策略的催化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师群体对情境化命题方法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并积极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鉴于此,本刊特呈现部分相关研究的实践成果,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对情境化命题策略的深入研讨与共享。
【摘 要】随着评价改革的不断深化,情境化命题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学业评价的核心议题。在情境化命题的具体实践中,存在重情境、轻思维的问题,未能构建起完善的思维考查整体框架。教师可基于布卢姆认知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和课程标准对学生必备思维能力的界定,从思维进阶的视角出发,通过巧设诵读展示类、生活体验类、文学感受类、多元思辨类、多学科融合类情境,将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融入具体情境,助力学生思维进阶。
【关键词】思维进阶;思维能力;情境化命题;小学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来评定其素养水平。该要求为考试命题提供了明确的导向,使得情境化命题成为当前小学语文命题的主要趋势。情境化命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审视当前小学语文命题的现状,还存在重情境、轻思维的问题,未能构建起完善的思维考查整体框架。因此,从推动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角度出发,构建系统的情境化命题框架,已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如何建构促进学生思维进阶的命题框架?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应对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有明晰的认识。根据布卢姆认知教育目标的分类,思维由低到高,由简到繁,可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课程标准》也指出了小学生必备的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这五种思维能力虽然与布卢姆的分类没有完全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总体上也呈现了一种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在命题过程中,命题者应秉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巧妙地将对各种思维能力的考查融入具体情境。为了促进教师深入理解与把握情境化命题的要求,笔者及团队尝试通过有针对性的创设试题情境,深入探究并展现这些情境如何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巧设诵读展示类情境,关注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思维形式,涉及对事物或问题的直接、快速且非逻辑性的判断或感知。它通常不依赖于详细的分析或推理过程,而是基于个体的经验、知识、情感以及潜意识中的信息处理。在解决如字音、字形的辨析以及朗读节奏与语调的把握等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直觉思维往往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为在语言实践和学生生活之间找到“链接点”,命题者可巧设诵读展示类情境。如笔者及团队成员创设的五年级语文试题(参见例题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感受语言魅力,在情境中考查他们的直觉思维能力。
例题1:诗文朗诵赛。书香校园读书节活动即将开始,文文准备参加“走进大自然”诗文诵读活动,不过他在准备以下诵读内容时遇到几个小问题,请你帮助他解决。
(1)【字正腔圆】文文在诵读《燕子》一课时,遇到这几个易读错的字音,请你来帮个忙,正确的打“√”。
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sàn sǎn)地在纤(xiān qiān)细的电线上休憩(xī qì)。
(2)【读出韵味】文文为了更好地朗读古诗,还标出了诗句的节奏,请你帮他找出错误的一项( )。
A.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B.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C.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3)【情感体悟】在文文朗诵“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这句话时,身边几名同学都来为他出谋划策,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读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荷花,才能读出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B.在朗读时,语速要越来越快,表现内心的激动之情。
C.在朗读时,语速可以舒缓一点,让读者能身临其境。
例题1通过“走进大自然”诗文诵读活动,巧妙设计了“字正腔圆、读出韵味、情感体悟”这三个要求不断提升的任务情境,将学生日常生活场景与学习内容巧妙融合在一起,为学生答题营造了轻松的氛围。“字正腔圆”一题聚焦课文中易读错的字音,从声调、声母、韵母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查。“读出韵味”一题主要考查学生朗诵古诗时对节奏的把握,以及在日常朗读中是否已培养出良好的语感。“情感体悟”一题主要指向学生的朗读能力,考查学生平时在朗读时能否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问题。这一系列题目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并作答,考查的正是他们的直觉思维水平与快速反应能力。
命题者在命制此类题目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试题选材要适宜,所选诵读材料应聚焦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名句,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二是情境设置要自然,应创设能够鼓励学生直接表达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快速调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三是情境中的问题指向要明晰,可以在题目的关键要求下面加上“着重号”,让学生清晰了解题目的要求,提升直觉思维的精准性。
二、巧设生活体验类情境,凸显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表象进行取舍、加工、改造,从而借助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它主要依赖主体对客体形象的感受、储存,并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它与直觉思维一样,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命题者可以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客观对象,通过创设猜成语、观察图片、扮演角色、趣味游戏等多种生活体验情境,来凸显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例2是结合五年级语文教材设计的凸显形象思维,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组题。
例题2:周末游园会。诵读活动结束后,一年一度的春游开始了,文文随着同学们来到了湖畔,欣赏美景,浮想联翩。
(1)【成语比拼】文文和几个小朋友正在玩“猜成语”的游戏。
文文指着被阳光照射的水波,他会想到( )。
文文又指着那些随风飘动的柳枝,他会想到( )。
眼前的美景,真令人( )。
(2)【学以致用】瞧!湖边走来了可爱的小鸭子、美丽的白鹭等小动物。文文想用《燕子》一课中描写外貌的方法来介绍其中一种,你也来试试吧!
这是一只 。一身 , ,
,就构成了 。
(3)【吟诗作对】还有几名同学被湖畔的美景所吸引,于是诗兴大发,吟咏起自己积累的诗句。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请你对照图画内容,为每幅图配上诗句,再为这几幅图分别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F:\2025年教学月刊小学版\小学语文\小学语文2025-1-2期\教学月刊-小学语文2025-1-2期内芯\Image\image1.png> <F:\2025年教学月刊小学版\小学语文\小学语文2025-1-2期\教学月刊-小学语文2025-1-2期内芯\Image\image2.png> <F:\2025年教学月刊小学版\小学语文\小学语文2025-1-2期\教学月刊-小学语文2025-1-2期内芯\Image\image3.png>
, , ,
。 。 。
( )图 ( )图 ( )图
例题2中,“成语比拼”“学以致用”和“吟诗作对”这几道试题旨在全面检测学生对已学词句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特别关注学生对课文中常见成语、典型写作手法以及经典诗文的掌握情况。“成语比拼”考查学生从语言描述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将所看到的画面与所习得的成语进行关联,找到准确、恰当的答案。“学以致用”则侧重于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考查其想象能力,学生需结合图画来展开想象,并将课文中所学到的描写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吟诗作对”则鼓励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答题,要解决“为这几幅图分别起一个好听的名字”这一问题,学生需仔细观察图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
在构建生活体验类情境时,命题者需关注以下三点:首先,情境要与教材有内在联系,即所设计的情境应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促使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建立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其次,情境应具象化表达,即利用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或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最后,答案应具有开放性,鉴于学生个体差异,此类试题的答案难以统一,因此,命题者应持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具有个性化特征且逻辑自洽的答案予以认可和接纳。
三、巧设文学感受类情境,感受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一种基于逻辑原理和规则进行的思考方式,它涉及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逻辑思维有助于人们更加理性、准确和全面地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在小学语文中,思维的逻辑性主要体现为概念的一致性、推理的缜密性和语言的条理性。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其逻辑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他们难以进行深度、缜密的思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能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培养和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例题3是一道以课文为载体设置文学感受类情境,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试题。
例题3:故事探秘。文文和小伙伴在赏景之后,走进了“智慧人物馆”,阅读《杨氏之子》这则小故事,再次感受人物的品质。
(1)【人物名片】请你为杨氏之子制作一张名片,并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他的品质,填写在括号里,再把文中体现他这一品质的词语写在小方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