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试题中学科认知情境的建构
作者: 陈蓓蓓
【摘 要】学科认知情境强调素养立意,在小学语文试题中建构学科认知情境,能更好地顺应语文教改需求,弥补传统纸笔测试的不足。实践中,命题者可遵循“聚焦‘学科认知’,制订命题计划;立足多方资源,整合测试材料;融合多种类型,创设综合化情境;着眼高阶思维,深化素养考查”的路径,从定标、组材、创境、设题等方面进行学科认知情境的建构。
【关键词】学科认知情境;情境化命题;小学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学科认知情境是与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相并列的三类情境之一,是指在学习某一学科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而构建或模拟出的与学科内容紧密相关的具体场景或环境。较之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触及学科本体,是学科专业化程度最高的情境,具有真实性、关联性、互动性、体验性。它强调素养立意,避免程式化套路的使用,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小学语文试题中建构学科认知情境,能更好地顺应语文教改需求,弥补传统纸笔测试的不足。
一、小学语文试题中学科认知情境的类型
学科认知情境以学科本体知识的构建、关键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形成为主要目标。根据这三个维度,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知识指向型命题情境
此类命题情境主要考查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例1】
①东台河,位于江苏省东台市境内。清乾隆五年疏浚,1955年整治。河道从东台市城东通榆河至蹲门口入海,全长55千米,流域面积479平方千米。下列河道牌中拼音正确的是( )。
A. dōng tái hé B. DONG TAI HE
C. DONGTAI HE D. Dōngtái Hé
②还记得《开学第一课》中来自太空的礼物吗?航天员刘伯明在太空 地书写了“理想”二字送给全国的学生,中华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令人赞叹。
A. 高山流水 B. 栩栩如生
C. 笔走龙蛇 D. 妙笔生花
该题聚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中的有关知识点,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分别考查学生对地名拼音规则的把握和对成语内涵的理解与运用。
(二)能力指向型命题情境
1.指向信息性阅读能力的命题情境
信息性阅读能力是指个体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理解、分析和综合信息的能力。指向信息性阅读能力的命题情境主要考查学生能否通过阅读文本等方式快速获取信息,能否理解文本中的主旨、关键信息和细节,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和观点,能否分析文本中的逻辑关系和结构,能否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比较、整合和综合,形成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例2】
阅读下列材料后作答。(材料略)
这段材料的主要内容是: 。材料中,人工智能的优点包括 ,缺点包括 。
读了材料,你认为人类应该如何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
2.指向文学性阅读能力的命题情境
文学性阅读能力是指个体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和欣赏能力。指向文学性阅读能力的命题情境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所涉主题、情节、人物的理解能力,对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对语言风格和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以及阅读过程中表现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共鸣。
【例3】
甲、乙两图是李明为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找来的配图,一时难以判断哪幅更合适。下面就诗作和画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以“僵卧孤村”开篇,写出老迈的诗人回乡后凄凉的状况,与甲图中的诗人形象吻合。
B.乙图中诗人双目微闭,表情闲适自得。这种状态正是诗人隐居山村“不自哀”的表现。
C.乙图中诗人躺在古松之下手握酒杯,不符合“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情境。
D.甲图中诗人斜卧床榻,梦中不忘为大宋率兵征战,这与“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情境吻合。
3.指向口语交际能力的命题情境
口语交际能力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口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指向口语交际能力的命题情境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准确地表情达意的能力,包括流利度、准确性、适应性、礼貌性等多重指标。
【例4】
当下,流感病毒流行,社区提倡大家科学佩戴口罩,可奶奶出门就是不愿佩戴口罩,嫌不方便不舒服。你能用上“第一……第二……第三……”的句式,劝劝奶奶吗?
4.指向书面表达能力的命题情境
书面表达能力是指个体在书面交流中表达思想、观点和意见的能力,包括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多个方面。指向书面表达能力的命题情境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写作的具体情境和要求,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正确选用文体、语体,灵活使用语言文字及各种表达手段,构造完整语篇的能力。
【例5】
我们身边有许多温暖的人和事值得珍藏。请你以“身边的温暖”为题,写一个发生在你身边的感人故事。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选择合适的事例,写清楚事情发展的过程;③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④不少于 400 字。
(三)素养指向型命题情境
素养指向型命题情境在落实语言运用的同时,特别关注学生在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思维品质等。
【例6】
仿写:余光中先生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诠释其含义、激发人们联想。请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修辞进行描述。
墨:大地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
鸿:江边盘旋的那只孤独的鸟啊,每一声哀鸣都在诉说游子的心曲。
尘:
舒:
二、小学语文试题中学科认知情境的建构路径
(一)聚焦“学科认知”,制订命题计划
学科认知情境的核心在于“学科认知”,要暗含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突出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被纳入命题视野中的学科认知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学科特性。首先应明确定位,厘清哪些认知点、思维方式是专属于语文学科的。参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目标分类,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思维与能力包括: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和回忆能力;对文字内容所含信息的理解能力;将已获得的语文知识应用于新的特定文字信息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语文知识将文字信息分解成几个要素或组成部分,以分清各文字要素之间的层次关系的能力;对分散文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找出相关联的部分,以便厘清各要素之间的层次关系的能力;为了特定目的对文字材料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作出判断的能力。
二是《课程标准》要求。命题应体现《课程标准》理念,坚持素养立意,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严格依照学业质量标准命题,保证命题框架、试题情境、任务难度等符合学业质量要求,与课程目标、学段要求相匹配。
三是学情基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设置试题难度,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关注能力的提升。题目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能够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此外,还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具有层次性、选择性的不同难度的题目,增加开放性试题比例,健全主观性、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对简单问题作答和复杂问题作答实行分级赋分,以区分不同认知发展水平的学生,更好地发挥测试评价的甄别功能。
为了精准创设学科认知命题情境,命题前,要围绕学科知识点、能力范畴等进行整体规划,形成评价细目表,确保测试目的、测试内容、测试形式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如针对小学六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学生学业水平的相关要求,可制订试题第二模块“阅读理解”的双向细目表(如表1)。
(二)立足多方资源,整合测试材料
测试材料是指为达成测评目标所使用的文本、图片、视频等不同形式的载体,其功能在于解决“用什么评价”这一核心问题。在语文命题范畴中,测试材料往往以语言材料为主,作为综合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重要载体。传统纸笔命题中的单一化测试材料(如阅读题将考查内容或目标放置于一篇孤立的文本中),显然已不太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要改变测试材料的筛选标准,从“通过材料来考查学生对材料本身的理解或认识”转变为“考虑学生需要借助怎样的材料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达成测评目标”。
《课程标准》指出,命题材料的选取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特点。命题材料要能够体现问题或任务的对象、目的和要求,能够启发学生调动既有知识和资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能够为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提供背景材料或知识支架。合适的命题材料是学科认知情境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命题者可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场景中搜集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材料。如: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增强试题的亲切感和实用性;选取与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相关的材料,促进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大事。此外,还可将多学科材料放置在同一个情境中进行整合,训练学生的跨学科运用能力。如:将语文与自然科学相结合,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在命题中加入历史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时代背景和深层含义;将一些数学概念融入命题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美术元素纳入命题中,训练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