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教学意识下“教学评一致”的教学路径

作者: 洪涛漪

单元整体教学意识下“教学评一致”的教学路径0

【摘   要】课堂教学中,保持教、学、评三者高度一致,对于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单元整体教学为抓手,实现“教学评一致”。具体而言,可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将教材中的自然单元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学习单位,在清晰的目标指引下,设计科学的学习任务和活动,用好三类评价工具和两种评价方式,以此提高教和学的效度和深度。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评一致;学习任务体系;评价工具;评价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意味着,语文课程必须从传统的知识、能力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在此过程中,确保“教学评一致”至关重要。然而,调研结果显示,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评一致”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导致课堂学习目标达成度不高。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将评价与教学行为、学习活动有机结合,提升课堂的效度与学习的深度,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赋能?为此,笔者尝试创设学习情境,重组课文中的自然单元,进行单元整体教学,以期实现“教学评一致”,将教和学向纵深处推进。

一、单元整体教学意识下“教学评一致”实施路径的建构

教师开展单元整体教学,需在创设的单元学习情境下对教材的自然单元进行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以形成新的教学逻辑。与教材中的自然单元相比,统筹规划后的单元打破了原有的课文、课时的限制,是一个相对完整、逻辑自洽的学习单位。需要强调的是,单元整体教学并不是单元各部分内容的简单叠加,它要求教师在全面整合单元内容的基础上,预设连贯的、进阶的学习活动,并勾连单元前后内容,以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如何以单元整体教学为抓手,实现“教学评一致”?“教学评一致”要求教师秉持以终为始的理念,设置清晰精准的学习目标,锚定学生的学习活动,让教学、学习、评价紧密相连,形成学习组块。基于此,本文探索构建单元整体教学意识下“教学评一致”实施路径(如图1),以便引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偏航、更一致、更高效,使课堂目标达成度更高,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二、单元整体教学意识下“教学评一致”的课堂实施

在单元整体教学意识的引导下,教师应树立单元全局观,着眼于整组教材,关注“教学评一致”。下面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一)提炼单元主题,制订教学目标

相对于传统的单篇教学而言,单元整体教学更注重整体设计,以发挥学习合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提炼单元主题,以凝练的单元主题引发学生持续探究,使教学评成为一个整体。要注意的是,提炼的单元主题既需呼应教材自然单元的人文主题,又要兼顾学生的年段特点,不可凭空生造,徒增负担。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为“神话”。《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等课文均是学生喜爱的神话故事,既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又有学生可以汲取的精神力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文学熏陶,真正获得成长。结合四年级学生爱想象、会想象的特点,可提炼“我们一起读神话”的单元主题,以引领学生沉浸在神话故事中,与中外众神对话,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在明确了单元主题后,教师还要秉持“以终为始”的理念,制订清晰的教学目标,以指明教和学的方向。本单元的阅读要素和表达要素清晰明了:一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三是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基于此,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制订为:(1)积累与运用本单元的生字、词语;(2)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3)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4)产生阅读中国神话和世界经典神话的兴趣;(5)能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神话或童话人物,展开想象写故事;(6)感受阅读神话故事的快乐,乐于分享阅读成果。

单元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评一致”的锚点。教师需根据单元语文要素、单元课文的特点以及提炼的单元主题去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以清晰描述在单元学习中学生要去向哪里。

(二)创设整体情境,对接评价标准

教师可在单元主题的引领下设计整体情境,并根据学习任务确定适宜的评价标准。

1.单元情境创设的落脚点在语言实践

单元情境的创设目的是让学生进行真实的语言实践。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认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主要内容,让学生真实经历提炼文本信息的过程。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感受神话的神奇之处,根据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畅所欲言,感知神话故事的主人公的形象。基于此,结合本单元“我们一起读神话”的主题,可创设“寻访中外众神,想象神交之旅”的单元整体情境,以“绘制诸神图鉴”为主要学习任务,设计三个子任务“猜神话人物,启寻访之旅”“品神话故事,列诸神图鉴”“选神话人物,记神交之乐”,以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语言文字,通过课内外阅读来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

2.评价标准要与单元情境相辅相成

评价标准与单元整体情境相辅相成,相对明晰,指向学生的提取信息能力、梳理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想象能力以及鉴赏能力等。当然,评价标准并不只考虑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同时,它考量的还有课标要求、课文特色、学段特点等因素(如表1)。

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让评价标准更接地气,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可以采用师生共创评价标准的方法。在共创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要达成的目标,让学习和评价真实发生。

(三)架构任务体系,设计评价工具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架构真实、科学的学习任务体系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载体。教师可根据学习任务设计评价工具,让学生在清晰的评价目标的指引下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学习和体验。

1.搭建学习框架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任务“绘制诸神图鉴”要求学生学会欣赏评价语言文字作品,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三个子任务组成了一个任务链,让学生在新的学习逻辑中自然进阶,逐步提升语文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同时,在每一个子任务中还可设计相关的活动链,使任务进一步细化,具有可操作性(如表2)。

2.预设评价工具

针对学生的学习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历程,教师可设计三类评价工具,即“导学类评价工具”“诊断类评价工具”“反思类评价工具”。这三类评价工具适用于不同的学习阶段,能充分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便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真实判断和合理解释,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根据学习任务体系,灵活使用评价工具,以进一步发挥评价的功能。

(1)导学类评价工具先行

这类评价工具使用的时机以课前居多,主要用于导学,并评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把握程度,如学习地图、预学单等。师生依托它们展开指向明确的评价过程,有针对性地改进教与学。如在子任务“猜神话人物,启寻访之旅”中,为让学生快速进入单元学习情境,教师要求学生预先搜集相关的中外神话故事。教师可对学生的预学定标,让学生明确资料的搜集需要做到哪几点,按照标准进行搜集,提高学习效率。也可让学生根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画画学习地图,以便清晰地研判学情,从而及时调整教学。

(2)诊断类评价工具跟进

这类评价工具更多在课堂教学中跟进使用,助力教师把握学生的表现,进而判断学生的思维水平,比如各类作业、与学习活动匹配的评价量表等。设计这类评价工具时,学习目标与评价指标需互相呼应,要能清晰地表述每个评价指标在不同层级中的特征,回应学生的多元化诉求。

如《普罗米修斯》一课中,在学生根据板书讲故事时,教师就可出示评价量表(如表3),使学生的学习效度可视化,让学生对“怎样才算讲好故事”做到心中有数。

(3)反思类评价工具增值

这类评价工具多用于学习之后的深度反思,如问题清单、思维导图等。它们让学生反思已经学会了什么、什么还不会、还要学什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诊断,为学生的学习赋能。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会设计和熟练运用各种评价工具,明晰评价工具的功能,明了其应用的时机,将其与任务进行科学匹配,如此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最大功效,更好地调整教和学。

(四)开展学习活动,落实过程性评价

有了整个单元的学习框架后,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对子任务中的学习活动进行细化,使其前后衔接、逐步推进。

1.设计单篇教学活动,优化学习层次

本单元的教学以“绘制诸神图鉴”这一任务为核心,每一课均设计了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以子任务二为例(如图2):《盘古开天地》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插图,厘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故事的大致内容;《精卫填海》根据文言文的特点,设计了想象补白、创编课本剧并进行演绎的学习活动;《普罗米修斯》引导学生利用人物关系图,结合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清人物“盗”火的经过;《女娲补天》则对说清故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讲出故事的神奇之处。

教师要紧紧围绕单元核心任务,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现实需求,设计适切的、能够指向素养目标并进行科学评估的学习活动。这样的学习活动可为达成“教学评一致”提供有力支撑。

2.关注两种评价方式,落实过程性评价

单元整体教学意识下落实“教学评一致”需关注两种评价方式,即“现场嵌入式评价”和“作品分析式评价”。

现场嵌入式评价指通过学习任务引发学生相应的表现,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的关键表现,即时作出评价或进行提示。此类评价是日常教学中最常见常用的一种。由于该类评价多以语言提示为主,其功能容易被忽略。对此,在使用该类评价时,应做到紧扣目标、语言精准。必要的时候可使用星级评价等方式,发挥矫正、引领学生学习的作用。

作品分析式评价具有学习留痕、评价证据显现等特点。它侧重于根据学生的作业、作品等学习成果进行实证性分析,便于教师了解其学习水平,及时调整教与学。如,教师在教学《精卫填海》一课时,先展示了课本剧的格式,再组织了以下学习活动:(1)小组讨论,编写课本剧;(2)派选代表,演绎剧本;(3)出示评价表,师生评价。具体评价标准为:内容正确,情节完整(☆);想象丰富,富有新意(☆☆);演绎生动,引人入胜(☆☆☆)。

这两种评价方式可解决课堂教学评价的难点,让师生都可科学、精准地研判学到了什么程度。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使用这两种评价方式,以达到“评价贯穿始终,评价引领学习”的目的。

(五)回顾单元内容,内化评价标准

单元整体教学结束后,教师可运用反思类评价工具让学生进行深度反思,在学生回顾单元学习内容的同时,帮助他们内化评价标准,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诊断与矫正,促进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

综上,单元整体教学意识下落实“教学评一致”能更好地回答“学生将去哪里?怎么去那里?”等问题,真正做到以评价引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挥评价的诊断、矫正、激励、增效等功能。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还有一些瓶颈和难题。比如:单元情境如何做到真实有效?如何提高评价工具和学习任务体系的匹配度?如何精准抓住过程性评价时机?以上种种,还有待教师继续深入研究。

(案例来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安城小学四年级语文备课组,组长杨祎桢。)

参考文献:

[1]杨靖.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优化研究:以临沂市×小学为例[D].临沂:临沂大学,2021.

[2]邹莉.追求理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逆向设计[J].江苏教育研究,2022(7/8):80-84.

[3]闵慧.“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评价设计要略[J].江苏教育,2022(57):18-21,24.

[4]贾秋萍,唐昕平.大单元视域下教学评一体设计新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29):64-66.

[5]吴舒莹,黄丹怡.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表现性评价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3(18):105-108.

[6]吴玉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2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