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之境,心灵之旅

作者: 谢立群

凡大诗人,皆造境圣手也。

读李白,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与之共饮美酒,体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情怀;读杜甫,我们仿佛登上泰山之巅,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读辛弃疾,满腔悲愤,当年“沙场秋点兵”的英雄,如今却成了只能“醉里挑灯看剑”的白发老人......诗人擅长将作者的感情融入到作品中去,创造出美的意境,把受众的注意力、内心的触角全部吸引过去,让人感同身受。

“造境”,也是语文教学独有的魅力所在。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其作品《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中指出:“造”就是营造,“境”就是环境,就是情境,就是意境......当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意境出现的时候,学生们的生命就会有在场的感觉。

前些日子,有幸参与了王老师领衔的教师核心能力深度训练营,欣赏了王老师殿堂级的诗意语文课堂,深深被王老师这位造境圣手所折服。

王老师的造境,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阅读前的造境,能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兴趣。在《最中国:词的境界——<西江月>二首》一课中,王老师以梳理之前学过的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为导入,引导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优美的风景画中体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乐趣,接着以“开展一趟假想诗词游”为任务驱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跟随两位词人领略两处不同的风光并写一份“旅游意向书”。

阅读中的造境,犹如遇水搭桥、逢山开路,为学生的学习搭设阶梯,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拓展。王老师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强的语言感染力引导学生梳理两首词的主要脉络和基本信息,通过反复朗读,逐步体会词人的情感,再联系创作背景、词人简介和生平事迹等资料,让学生在词的审美境界与作者的生命境界之间发现内在关联,体悟词人高尚的心灵境界。

阅读后的造境,有助于学生将作品中的“情境”生成为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在师生共同品鉴了两首《西江月》后,王老师引领学生再次回到导入时的情境,让学生完成“旅游意向书”的创意表达。学生的灵感在悠悠的古乐声中迸发,优美温婉的文字在沙沙的笔尖中流淌。

在接下来的几节课中,王老师更是将造境之术运用得炉火纯青。

在《母鸡》一课中,王老师围绕“写投诉信—写表扬信—怀念母亲”为主线索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词句,体会情感。在这种充满矛盾和疑惑,极具思辨性的思维情境刺激下,师生多边的智力活动处于不断地交汇、回旋、碰撞之中,溅起异彩纷呈的智慧浪花。在《最中国:月是故乡明》的课堂上,王崧舟老师以“为中秋申遗写一段推介语”这个大任务来引领学生学习《月是故乡明》,重读《走月亮》《月迹》。在“明月”这一文学意象的统整下,构建了一个充满思乡之情的文学场景,整节课就像一首回环往复的诗,不胜美哉!最荡气回肠的是《最中国:少年强则国强》,王老师用充满诗意和激情的朗读引导学生一次次回环、复沓,激发学生“强国有我”的激情和担当,师生共同营造的爱国情境令听者无不动容泪目......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不得不感叹,王老师造就的语文之境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之场,更是祖国灿烂文化的传承、学生心灵成长的生命之场。

新课标要求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而语文教学中的“造境”,不仅仅是构建一个物理空间或场景,更是通过文字的力量,唤醒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领学生走进一个又一个由文字编织而成的真实学习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自我,更学会了如何用心去倾听、去感受、去理解他人的世界。通过造境,使语言文字更贴近真实的生活,让学生触及审美的境界、生命的境界,课堂中绽放出更加绚烂多彩的诗意语文之花。让我们携手步入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诗意语文之境,用文字的力量点亮心灵的灯塔,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一次师生共同成长的诗意之旅。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培正小学)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芳村大道西238号西关培正小学凯粤湾校区

联系电话:1357099946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