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教学不同课型的设计原则
作者: 刘巧亮编者按:整本书阅读作为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随之而来的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也是如火如荼。本期专题精选四篇文章,阐述整本书阅读教学不同课型的设计原则,以及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的设计要素与实施策略,以期对一线语文教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有所助益。
整本书阅读由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最先提出,他主张“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他认为“所谓略读,主要指的就是整本书阅读。就教学而言,课内精读是主体,课外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2022年版课标,将整本书阅读列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可见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
在这样的氛围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讨越来越丰富。丁燕红老师以“三位一体”的课型结构为模板提出“陌生化导读课型、阅读分享课型、精读思辨课型、活动汇报课型”的说法;吴吉波老师提出导读课、推进课、提升课的课型架构。对比分析,他们的分类有一个共同点:即学生未开始读的时候所执教的课型、学生正在读的过程中所执教的课型、学生读结束后所执教的课型。笔者和伙伴们通过多年实践,建构了“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的递进式课型,并基于此进行了多次的执教实践,形成了关于不同课型设计的原则。
一、激发或保持阅读兴趣的前置性原则
阅读是一个长期工程,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往往会被老师、家长、学生所忽视;有的地方,将阅读课异化为相关知识点的问答时间或者是自由阅读时间,忽视了阅读课的初衷——提升阅读素养,导致学生在阅读课中难以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对阅读提不起兴趣。因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时,需要将激发和保持阅读兴趣作为第一原则。路径有三:趣味化的情境创设,即通过有趣的情境,降低心理的接入度,如“给书中人物画漫画”“为书中的某某代言”等情境,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学生心中植入阅读输出的方式;二是打卡式的情境闯关,学习需要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因此,将整节课划分为几个小环节,设置相应的情境任务,如“第一关:取得探险城堡的大门钥匙”“第二关:获得探险城堡的藏宝图”“第三关:获得导游”“第四关:闯过险滩”等,引导学生在闯关环节获得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三是幽默式的情境语言,如“恭喜你,获得了一个阅读魔法秘技”“祝贺你,成为了阅读安排小能手”“你真棒,一下子就领略到了这本书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等,激励人心的话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助力,也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重要考量的内容。
二、习得或提炼阅读方法的过程性原则
统编本教材温儒敏总主编指出“综合语文教育现实来看,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方法的引导不够、指导不足,学生缺乏多种阅读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学生阅读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专设的阅读课,应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处于不同阅读时期的阅读活动需要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支撑:初始阶段需要快速地了解主要内容,可以采用浏览式阅读快速翻阅书籍,查看梗概、目录、引言和章节标题,对书籍的整体框架和大致内容有初步印象,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课上进行示范和指导,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要不厌其烦地穿插在有趣的活动中;对于正在阅读中的书籍,需要在充分考量学生阅读进度和阅读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批注阅读的方法将阅读感悟呈现在纸上,实现阅读思维的可视化,与此同时进行前后情节勾连对比,实现文本的前接后展,在潜移默化中对接作者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阅读与写作是一脉相承的,从而提升阅读的效度和积极性;对于刚刚读完的书,有必要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从整体上回顾这本书的情节和写法,形成这本书的阅读地图,使之成为学生阅读宝库的一份子,并且通过班级发布的形式,实现阅读方法的承接和延续。
三、生成或提升阅读能力的内生性原则
阅读能力作为推动阅读进展、提升阅读水平的支撑性动力,一直以“隐藏的冰山”形式呈现,往往体现在阅读速度、理解程度上,通过阅读反馈呈现。
作为整本书阅读而言,对认读这一块的要求不高,在阅读中遇到的字词不影响整体理解的时候,我们采用的是“跳读”的方式;对于理解能力,我们在阅读课上,针对重点段落或者是对于容易产生理解误区的段落,采用表达—追问(反问)—检索—提升的逻辑路径实现理解能力的提升;评价欣赏能力的培养,需要结合所阅读的书籍类型采用多样方法:有的可以对书中人物进行多样评价的方式实现,“你认为《三国演义》中谁是真英雄”“对于关羽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你认为他做得对吗”,还有的可以对情节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武松打虎中,不设置武松喝了很多酒这一情节,行不行”,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从人物自身、作者角度出发去评价人物、欣赏名著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评价欣赏能力;迁移运用能力,往往体现在阅读成果的展示环节,通过高效的阅读表现、归纳的知识体系、优异的口头或书面表达来呈现,这一能力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阅读完一本书后,通过相应的形式来呈现自己的阅读收获,如阅读小报、读后感、书目推荐等。
四、表达或丰富阅读感受的发展性原则
表达阅读感受,有助于增强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促进情感共鸣,培养批判性思维,更有助于汲取人生的经验,获得精神的成长。
不同时期的阅读课需要不同类型的表达阅读感受的形式:刚刚开始阅读整本书时,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之后,对故事整体情节的安排谈谈自己的感受;对于正在阅读的书籍,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走进人物的内心,通过“人物内心独白”“画外音”的方式实现与人物的共鸣,从而理解特定环境下人物的抉择,感受人物的命运脉搏,获得人生经验;对于刚刚阅读完的书籍,可以让学生采用编排短剧表演的形式,进一步揣摩、丰富人物的成长历程,获得实质上的精神生长,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我与人物共成长”话题栏目,打开藏在学生心中的话匣子,让他们的内心成长可视。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而言,我们的阅读课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如低年级学生,多用口头表达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自制表情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悟;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更多地采用书面表达,由词到句,入情入理,也可以通过肢体语言,通过表演来呈现对人物的理解,由肤浅逐步走向深邃,展现阅读所带来的精神富足感。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们阅读课的教学初衷也是如此:执教阅读课,是为了使学生有兴趣阅读,掌握阅读方法,拥有自主阅读的能力,并且主动地表达自身的阅读感受,到那个时候,我们的阅读课也就实现了它真正的使命。现阶段,仍需要我们遵循相应的设计原则,认真设计好阅读课,让阅读课高效地实现教学预设,从而为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全民阅读”目标的早日实现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黄蒲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