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的设计要素和实施策略
作者: 毕生
顾名思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是通过一课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一本书的阅读之旅。从这个意义来看,导读课应具有激发阅读兴趣、习得阅读方法的功能,它的教学设计以及实施策略也应围绕这两点展开。
一、设计要素
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导读课的设计要注重趣味性,以教学设计的有趣导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教学设计的精巧实现阅读方法的习得。导读课的教学设计,应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知梗概
作为一本书阅读的开端,首先要搞清楚这本书的相关信息,关注封面、序言、目录,从中得知书名、版本、作者信息、书的荣誉等,并从目录中梳理出这本书的大致情节,通过序言等明白整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大致内容。与此同时,大部分的封面上有精美插图,呈现精彩情节和主要人物,有助于阅读的开展。还有些书籍最后有相关专家、读者的评价,能调动学生阅读这本书的积极性。
2.订计划
制订合理的阅读计划,是阅读得以扎扎实实推进的抓手。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因为一时的热爱,制订了快速的阅读计划,往往不能持久,导致半途而废,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热情的消退,二是缺乏良好的计划性。因此制订计划时,切忌贪大求全、不合实际。阅读计划一般分为时间安排、内容安排以及自评,如表1所示。
其中,阅读章节的安排,应根据章节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合理划分,每周或者每天可以阅读不一样多的内容。完成情况自评分为三星评价标准:一星为阅读完毕,二星为认真阅读完毕且进行了细致的批注,三星为认真阅读完毕、进行细致批注的同时对人物或情节进行独到的评价。
3.荐人物
每读一本书,我们都会接触到一些新的人物,闪耀在他们身上的人性光辉能够灼照一生。有时我们爱上一本书,就是因为“他们”。因此,导读课要通过人物前后命运、性格的变化,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如导读《骑鹅旅行记》这本书时,可引导学生分组阅读第一章、第六章,结合故事批注人物特点,如图1所示。
待学生自学、汇报完毕后,我们会发现一开始尼尔斯是个虐待小动物的小调皮,到了后来尼尔斯成了勇敢、机智的化身。通过主人公前后的变化,学生在心中种下了疑惑的种子:究竟是什么经历使尼尔斯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课后,学生就在这样的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一步一步追根溯源,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根据阅读计划完成了这本书的阅读。
4.推方法
导读课,不仅要激发阅读兴趣,也要教会方法。方法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课文学习或者是阅读时积累的方法,二是语文书上快乐读书吧中推荐的方法,三是老师和其他同学传授的方法。先让学生回顾学过的方法,如静心阅读、做读书笔记、写读书批注、画人物图谱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但是我们不能一股脑地都推给学生,而是要根据书籍的特点,合理地推荐学生使用哪些方法。如阅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可以根据书中涉及到多处地名,推荐学生绘制旅行地图来记录尼尔斯的旅行历程,一来有助于了解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二来可以形成思维串,让整本书成为一个整体。当然,也可以根据尼尔斯所做的一些事情,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形成人物性格图谱。
二、实施策略
1.趣味化策略
整本书阅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短则一周,长则半个月,需要耐心和兴趣来支撑。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开始,导读课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阅读的快乐不仅可以通过幽默有趣的语言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活动实现。如在执教《水浒传》导读课时,这样的话语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各位好汉,有没有准备好开始《水浒传》的阅读之旅呢?”“小武松们,你们准备好打虎了吗?”“咱们先过第一关,勇闯外号场。”根据外号,辨识人名等有趣的话语,赋予阅读有趣的外衣。在执教《水浒传》导读课时,还可以安排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如“外号人名配对大比拼”“学当小武松,打打大老虎”“水泊梁山头把交椅变更史探秘”等,一来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阅读中还有这么多好 玩儿的知识,二来也是通过具有表演、展现性质的活动带来乐趣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能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2.情境化策略
2022年版课标要求:“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自此,学习情境的创设开始成为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份子,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也不例外。这儿的学习情境,指的是有助于学生开展沉浸式阅读的情境,它有助于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降低新事物带来的冲击,使得新书的阅读能够高效地接入到学生原有的阅读体系中去。基于此,我们要根据所读书目的特点来创设合适的情境。如阅读《小兵张嘎》时,以“我为小兵张嘎代言”这一活动为轴创设情境,并设计相应的任务,引领学生走上阅读之旅;在阅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时,创设“我为《三国人物谱》画个像”的情境,引领学生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人物性格特征后,进行人物画像的创作,从而实现深度阅读的目的。当然,导读课的情境不能仅定位于导读课,而应定位于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三课共用,这样才不会出现同一本书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混乱的现象。
3.思维可视化策略
当整本书阅读的成果能够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这种成功的喜悦会让人更加乐于阅读。我们在执教导读课时,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也可采用表格的形式,来呈现学生的阅读收获,当然这要根据活动设计的需求和呈现学生阅读效果的需要进行合理选择。如制订阅读计划,就便于大家清晰地了解阅读计划涉及到的相关信息;进行“水泊梁山头把交椅变更史探秘”时,也可以采用表格式,列出人员名字、更换原因等相关信息,让大家一目了然;而画旅游路线图、武松打虎路线图等,则更适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思维导图灵活机动的走线,有助于呈现出旅游方位轴和打虎时间轴,帮助大家在脑海中建构故事场景。
4.读猜结合策略
初次接触一本书,学生对这本书里的相关内容还不熟悉,可以通过边读边猜、边猜边读的方式推进阅读。如执教“水泊梁山头把交椅变更史探秘”时,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经历了哪些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人员变更,猜对了的会快速地投入到阅读验证中去,猜错了的会快速地投入到发掘正确答案的阅读中去,这样一来,大家的阅读积极性都上来了。与此同时,读猜结合策略还有助于提高阅读的速度,在不断猜测、验证故事发展时,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进行阅读。当然,使用读猜结合策略时,要注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难度不大的内容进行猜测,否则难度大的内容学生猜不出来,在一次一次的猜错后产生挫折感,反而不利于阅读的进行。
整本书阅读导读课要本着引导学生走上阅读之路的初心,在设计时注意呵护、培育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适切的学习方法,在执教过程中注重引导、点拨,采取多种策略,维持阅读热情,力争让整本书阅读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作者单位:江苏泗洪县育才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