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推进课的设计要素和实施策略

作者: 袁方

对于小学生而言,根据计划进行长时间的整本书阅读,容易产生阅读疲劳。因此,在整本书阅读的推进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深入阅读和理解而设计并实施的教学活动——推进课应运而生。这种课型旨在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解决已发现的问题,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发现阅读的魅力,呵护阅读兴趣,延续阅读热情,明晰阅读方向,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根据这一定位,在设计并实施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时需要更加用心、用情关注每个环节。

一、设计要素

作为衔接导读课和交流课之间的桥梁,一方面需要延续导读课定下的基调,同时也为最终的交流课做准备。当然,设计依然需要以呵护兴趣、传授方法为出发点。

1.内容深挖

随着阅读的推进,学生对于文本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因此,可以安排多样的环节:讲故事,是从整体出发对故事的大体进行把握,讲故事的过程是展现阅读成果的形式,亦是对概括能力的展现,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提升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配音,是针对一个对话片段进行的语音方面的扮演,它需要学生在揣摩人物所处环境、人物心理基础之上的展示,有助于为下一阶段交流课的展示奠定基础,如阅读《三国演义》时,请学生为三顾茅庐故事配音。辩论,是对文本内容的深度思考,是学生融入文本的一种方式,如“关羽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你认为放对了还是放错了”,这一开放性的话题能够引领学生回眸、反刍所阅读的章节,从中找到支持自己论点的证据,有助于引领学生将文本内容前后贯通,培养大局观和整体意识。

2.人物探寻

随着阅读的深入,人物形象逐渐丰满,他们身上展现出多样的人性光辉:危急关头的沉着冷静、机智应对,利益面前的淡定自若、取舍有度,面对得失的坦然豁达,是人生的有效历练,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心理支撑。面对复杂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图谱的形式有助于将解读出的人物定型,人物图谱由学生自行绘制,展示时由绘制人讲述绘制依据,最后将筛选出来的图谱制作成微型相册,通过班级公众号进行发布;还可以通过你说我猜的环节,由主问人用一句话或几个关键词概括人物特点,让同伴猜一猜到底是书中的哪个人物;通过“性格多样的他”这一解读活动,充分发掘书中人物的多样性,如解读人物张飞时,大家从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中解读出他的鲁莽,从长坂坡吓退曹军百万大军后拆桥引来曹操追击解读出他的勇武和大意,通过他用计收服严颜进入西川解读出他善用谋略,通过这个活动,人物形象在我们脑海中立体了起来,有助于后续交流课表演环节的顺利推进。

3.表达揭秘

整本书阅读除了可以拓宽知识面,感知人性冷暖,我们还能通过阅读触摸到文字的温度,感知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因此,设计阅读推进课时,需要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展示学习收获,对于激励他们关注写作技巧,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这些技巧奠定基础。我们应引导学生不仅汇报出修辞手法的种类,还要引导他们去发现这些修辞手法的好处,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在引导学生关注场面描写的同时,留意细节描写,结合阅读的书籍说说这一片段描写的好处,并化身作者,汇报如果需要更丰富可以如何实现;通过正侧面的描写,感受到侧面描写对于正面人物而言的重要意义,同时启迪他们擦亮眼睛辨识人品和人性。表达技巧的发现和交流,不仅是对整本书阅读成果的汇报,更是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贡献力量。

4.方法展示

导读课中制订的阅读计划表应得到贯彻与执行,因此,推进课上,小组内交流阅读计划执行情况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交流执行计划既是对前期阅读效果的一次检视,也是一次互相借鉴、学习、促动的过程,是导读课制订的阅读计划能够切实得到执行的重要抓手。当然,更多要交流和展示的还是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是整本书阅读得以顺利推进的润滑剂。在方法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给足学生时间展示各自的阅读方法和收获,有助于大家充分汲取他人的智慧成果。在小组交流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各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班级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和提升,从而实现阅读经验和阅读方法的大分享,实现各美齐美、美美与共的初衷。比如,阅读批注有助于学生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思维火花,好句摘录有助于学生积累优秀的习作素材,文本赏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等,不同的阅读方法有其独特的作用。当然,也要视书籍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

二、实施策略

1.前后一贯策略

前后一贯,指的是整本书阅读的三种课型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到前后勾连,一脉相成。首先,应使用同一情境,不能各创各的情境,延误整本书阅读的推进和实施,比如《小兵张嘎》导读课时创设的是“我为小兵张嘎代言”这一情境活动,那么推进课上也应继续使用这一情境;其次,导读课中制订的读书计划,在推进课上应有反馈,到了交流课时应该有展示;再者,相关阅读方法的表述也应一致,不能有出入。要做到这些,我们在导读课结束时,就要安排好推进课的相关活动,作为学生阅读活动的抓手,到了推进课时按此执行。当然,前后一致并不意味着相关要求都是一致的,比如对于阅读内容的要求,导读课只需知其大概,在推进课上,就应该走向深处,进行有一定深度的交流。

2.逆向设计策略

逆向设计,指所有的设计和实施都指向最终目标的实现,是“教—学—评”一体化在整本书阅读中的落地生根。整本书阅读逆向设计需要确定好阅读目标,根据书籍种类不同可以分为扩展知识面、感悟传统文化、体会人物情感等类型,从中汲取创作智慧,发现写作规律。因此,我们在实施阅读推进课时,不忘最终目标,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生成相应的内容。如《三国演义》的最终目标为感悟传统文化、解码多样人物,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推进课上采用“性格多样的他”这一活动,并在大家的交流中,及时引导提炼出“忠、义、礼、勇、智、信”等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在故事内容的交流中,及时引导学生发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趋势。

3.学用结合策略

部分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态度之所以飘忽,尤其是在整本书阅读的中期,主要在于阅读的成果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或者说没有明显地发现其作用。因此,整本书阅读推进课应采取学用结合的策略,让学生的阅读成果有所展示,从而增强阅读的动力。如在《宝葫芦的秘密》推进课上,教师可以设置“如果我有一个”的片段练习,要求使用书中学到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学生就会翻阅书中关于宝葫芦神奇功能的描写段落,通过批注等方式获取写作密码,再进行片段练习;如《三国演义》推进课上,设置“我的同学像”的片段练习,要求学生模仿书中人物描写的相关语句,为身边的一名同学画像,学生就会在阅读中仔细批注,细细考量人物外貌和性格因素,运用学到的内容完成任务。这样的练习可以在课上完成,也可以延展到课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驱动型任务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整本书阅读推进课要秉持承前启后的定位,在延续阅读热情的同时,落实好导读课制订的阅读计划,进一步深挖内容,总结方法,在大一体情境的统领下,以终为始,学用结合,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顺利完成整本书阅读的推进工作。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行知学校)责任编辑宋园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