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交流课的设计要素和实施策略
作者: 高铁新
整本书阅读交流课是在一本书阅读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各自理解和感受的课型。主要目的是在阅读成果的展示中,进一步提炼阅读方法,呵护阅读兴趣,涵育人文思想和文化素养,最终导向学生自主阅读这一类书籍或者其他书籍,实现阅读工作的持续推进。
一、设计要素
1.成果展示
交流课的成果相较推进课而言,学生的关注度更高,也更能激励人心。鲍广润认为“阅读成果可以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情感调控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因此,一定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展示时间,实现阅读价值。
阅读展示分为静态展示和动态展示两种,其中静态展示以思维导图、阅读小报等形式呈现阅读收获,如《骑鹅旅行记》交流课可以呈现阅读小报,也可以呈现旅行路线图,并辅以“介绍网红打卡点”的活动,还可以用人物演变图展现尼尔斯的成长史,还可以画成连环画。
动态展示通过影视化的方式来展现阅读收获,如《三国演义》交流课可以表演三顾茅庐课本剧,可以播放《草船借箭》片段进行影评,还可以给人物配音。
此外,男女生之间,小组和小组之间的知识快答也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形式。
2.拓展阅读
交流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阅读完这本书的基础之上的,在交流这本书的同时,可以进行相应书目的导入,实现以一带多,从而将整本书阅读的效应放到最大。因此,阅读交流课要设置“拓展阅读区”这个环节,导入类型有两个:一类是同类型阅读,即推荐同一类的书籍,如在《小兵张嘎》阅读交流课上,可以推荐《鸡毛信》《闪闪的红星》等写小英雄的书籍,也可以推荐《童年》《草房子》等以孩童生活为主题的书籍;第二类是同一作者推荐,如在《宝葫芦的秘密》阅读交流课上,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张天翼的其他作品。这些作品的推荐,不能生硬,否则会让学生视作是一项任务,产生抗拒心理。教师可以通过“你还读过哪些类似的书?”“你读过这位作者写的其他书吗?”等启发性的问题,让已经阅读过这些书的学生讲一讲大概内容,从而激起大家阅读这些书籍的兴趣,再加以适当的引导,才能实现课后的主动阅读。
3.综合评价
交流课作为整本书阅读的最后一环,需要进行客观评价,因此需要设置综合评价这一板块,从而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增强信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本书的阅读中去。这一活动分为两个环节,第一,对阅读计划表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以期做到有始有终,体现计划表的价值和效度;第二,对阅读成果展示情况进行评价,以评价促进成果展示的精彩呈现。如在执教《骑鹅旅行记》交流课时,先在组内进行阅读计划的完成情况自评和他评,然后在参观静态成果展览和动态成果展出时,对成果进行评价(见表1)。获得五颗星及以上的即为优秀,从而确保了90%以上的学生都能得到优秀等级。
4.读写延展
在阅读中,学生积累了许多优秀词句,汲取了许多写作方面的养分。因此,有必要设置一个环节,实现写作能力的输出,以检验和展示学习所得。可以采用以下四种形式来实现:一是巧用“补白续写”,即将书中留白的地方,运用和作者相似的写作手法进行补充,以丰富的想象彰显思辨能力;二是将自己代入作品,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适当延展,模仿书中写法详写其中一自然段;三是用一段话表达自己与主人公相同或相似的经历或感受,在与人物的共情中磨砺自己的笔头功夫;四是模仿“感动中国人物”的风格,为文中的主人公写一段颁奖词。这四种类型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灵活取用,不管是哪一类,我们都应尽量将学生的阅读收获与其生活经历关联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并使其获得成就感。
二、实施策略
1.全面衔接策略
交流课是三类课型的最后一课,应秉承三课一体的思维,全面衔接导读课和推进课中的所有环节,对前面两课安排的延续活动进行全面收关。情境的创设仍需沿用导读课中的情境,并对相应的情境任务进行最终的回答,如执教《小兵张嘎》导读课时用的是“我为小兵张嘎代言”这一情境,那么交流课上仍应继续使用这一情境并展示“我为小兵张嘎代言”,这样延续的情境才具有真实性。对于导读课中制订的阅读计划进行复盘与交流,检验是否全面完成,交流完成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对于阅读计划制订的反思和总结,以期更科学地制订其他书籍的阅读计划。对于阅读方法应进行沿用、总结、提炼,不能前后方法名称不一致、要求不一致、操作方式不一致,否则会影响学生对于方法使用的信度。
2.成果可视策略
阅读成果展示的目的在于呈现学生的阅读收获、展现阅读经验和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从而进一步推进阅读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视觉信息比纯文本信息更容易被大脑记忆和处理。通过图表、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形式将阅读内容转化为图像或图形,直观地展示阅读的观点、发现或结论,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复杂的故事内容、人物关系和人物成长史。因此,阅读成果一定要遵循可视化原则,用物化的形态呈现成果,更具冲击力,也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静态成果展示时可以采用思维导图、图表、图示、心电图等形式,也可以用文字形式,如阅读小报等。动态成果则运用影视化的形式来呈现,让人印象深刻。
3.提前介入策略
阅读交流课的重头戏就是阅读成果展示,这些展示需要充足的时间,因此,整本书阅读交流课的成果展示应提前准备。提前分组,可以根据自然小组,也可以根据选择的成果展示类型自由组合;分好组后,由组内成员推选小组长,合理分工。教师在此阶段需要全面介入,一是协调分组,并适时帮助协调组内分工;二是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三是给予他们合理的建议,以期呈现最好的效果;四是根据学生们的成果展示类型,准备好相应的辅助物品,实现精彩呈现。教师介入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即小组成员全程融入每个小组的活动,另一类是作为一个智囊团,在需要的时候出现,不需要的时候隐身。这两种角色的转换应依靠教师敏锐的洞察力,需要视学生的需要而适时转换。
4.评价多元策略
评价需要秉持多元化策略,即评价主体多元(家长、学生本人、同学、教师),评价内容多元(计划执行、展示的阅读成果、阅读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运用的阅读方法),评价标准多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用最严格的标准衡量所有学生)。使用评价时需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评价不分高低,只是客观地描述学生在这本书阅读全周期内的具体表现,以期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二是评价标准的制定要邀请学生参与,并在班级讨论通过;三是评价主体参与的范围要根据评价内容而定,并是所有的评价主体参与所有内容的评价。
整本书阅读交流课,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成果展示为媒介,鼓舞学生对于整本书阅读的信心,强化阅读的兴趣,从而为整本书阅读的持续推进,为学生的终身阅读素养的提升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新吴区锡梅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