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解放”,让幼小衔接自然发生
作者: 陆玮教育部2021年3月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给幼小衔接工作定好了主基调,把握了主方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重点关注好一年级第一学期入学适应期的教学,遵循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结合学科特点,找寻到适合的幼小衔接教学策略,让幼小衔接自然发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理念,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六大解放”理念给予当今幼小衔接的课堂教学很多启发。笔者以一年级上册《四季》教学为例,谈谈运用“六大解放”理念助力幼小衔接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收获。
一、解放双手:动手实践中提高识字能力
识字写字是一年级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项主要的学习任务。科学研究表明:入学适应期的儿童已经对文字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喜欢用不同的方式探索事物的规律。因此,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解放儿童的双手,通过设计一些让学生动手写写画画、折折摆摆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直接动手操作,以此来帮助学生识记生字,这样的识字方式非常有意思,学生自然会喜欢。
如《四季》一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有“天”“四”“是”。教师在进行生字教学时,可充分解放儿童的双手,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勾连旧知,掌握新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记忆。比如,教师可设计“折折扭扭记字形”的学习活动。课前为学生准备好方便折、扭的软铜丝,在教学“天”“四”两个生字的时候,让学生用软铜丝通过折、扭的方式在课桌上摆出这两个字的形状来。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兴趣高涨,记忆字形水到渠成。在此基础上,再联系已经学过的生字“大”“西”,通过软铜丝同时折一组“西”和“四”,一组“天”和“大”,再放在一起比较,两个生字的区别学生就牢记于心了。
二、解放嘴巴:多维活动中提升表达信心
表达能力是儿童语文学习中需要重点掌握的一项能力。2022年版课标在第一学段“表达与交流”中指出:“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有表达交流的自信心。”皮亚杰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表达能力的获得同样需要学生在多维的练习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对于入学适应期的儿童来讲,重视和呵护儿童表达的欲望,鼓励儿童大胆展示、勇于表达,培养儿童表达交流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教师要解放儿童的嘴巴,让她们敢说、想说、能说,在多维活动中积极提升儿童表达的信心。
《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教学第1节时,教师用课件播出春天的美景,指导学生读好叠词和小鸟的话,此时不妨适度拓展,给学生创造多维表达的机会。比如,设计“春天古诗背一背”教学环节,学生七嘴八舌,平时背过的关于春天的诗句就“蹦”出来了;“春天鸟叫学一学”,课堂上便出现了清脆悦耳的“鸟叫”;“春天儿歌读一读”,学生都愿意放声跟老师朗读。解放嘴巴,儿童愿意去展示、去表达,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表达交流的自信心。
三、解放眼睛:细微变化处发展观察能力
入学适应期的儿童已经能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事物的不同并进行描述。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要创设放松愉悦的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去探索,去发现,培养儿童对万事万物的探究欲望,于事物的细微变化处发展儿童的观察能力。
《四季》这首儿歌共有4个小节,每一节的结构大致相同但又有细微差别。教学中,教师设计“小眼尖尖找相同”“小眼尖尖找不同”两个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找相同和不同,去发现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在“找相同”活动中,首先出示课文第1节和第2节进行比较。学生发现这两节都运用了叠词,写出了事物的特征;都是写“他对什么说”,事物都有季节的特征。在“找不同”活动中,先比较课文第1、2节和3、4节的不同,学生找到第1、2节是写“什么对什么说”,而第3、4节是“什么怎么样地说”,表达上有不同;再比较第3、4两节,学生又会发现,第4节用的“就是”和前面有所不同。再朗读体会,感受课文语言表达的精妙。鼓励学生火眼金睛找不同,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发展儿童的观察能力。
四、解放头脑:思维拓展中培养想象能力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诗人。”儿童的世界,是充满诗性的世界,而诗性的世界一定是充满着想象的世界。入学适应期的儿童,正是用诗一样的眼光温柔地看世界的。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能力,自由地想,大胆地想,在思维的拓展中发展想象力,过充满诗意的学习生活。
《四季》这篇课文的结构大致相同,内容又是贴近儿童生活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充分解放儿童头脑,让儿童发挥想象:“春天的大自然里,除了尖尖的草芽,还有什么样的事物呢?它们又有什么特点呢?你能像文中那样用叠词来表现事物的特点吗?”这样的开放式问题,解放了儿童的头脑,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儿童的小脑袋里一下子蹦出来好多事物:青青的柳条、红红的桃花、白白的梨花……随后再出示文中的句式,让学生仿照句式说一说。解放了儿童的头脑,儿童的想象力得以发展,充满诗意的学习生活就会伴随着儿童愉快地度过入学适应期的学习时光。
五、解放空间:真实情境中感受学习趣味
2022年版课标指出:“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因此,教师要重视生活的独特教育价值,拓展教育资源,在真实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中帮助学生体悟、认知,感受学习趣味。
教学《四季》一课时,根据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时已属于晚秋时节。虽错过了“谷穗弯弯”的美景,但校园里、田野里依然秋意正浓。此时,教师不妨解放儿童的学习空间,将儿童的学习场所从教室搬到室外,搬到大自然中,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开启“窗外课堂”的学习,这是一番何等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呀!这样真实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窗外课堂看到了秋天的美景,并能用文中的表达形式来进行表达:苹果红红、树叶飘飘、枫叶红红、芦苇黄黄……解放了空间,在真实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中体悟、认知,学习便不再枯燥乏味,而是趣味盎然。
六、解放时间:耐心等待中呵护学习信心
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多学一点感兴趣的东西,多干一点高兴干的事。”入学适应期的儿童在学习活动中有着这个年龄段学生独有的特点:做事常常是先行动再思考,具有较大的试误性。正因为如此,在学习一个新知识或探索一个新方法时,他们往往需要经历很多次的尝试与练习,慢慢摸索,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解放时间,教师就要愿意花时间去等待学生完成他们愿意探索的事情,允许学生出错,鼓励他们耐心探索,以此呵护入学适应期儿童的学习信心。
《四季》一课的思维拓展、练习说话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先让学生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随后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着像课文中的插图那样为自己创作的这段小儿歌配上喜欢的图画。配图的过程中,提醒学生重点要用手中的笔把景物的季节特点勾画出来。对于画画,一年级的儿童自然是欢喜的,但是要把景物的季节特点画出来就稍有难度了。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一方面适当加以指点,一方面又耐心等待学生作画过程中的自我反思和纠错,给足学生修改完善画画作品的时间,鼓励学生“我手画我心”,为自己创作的儿歌增色。配图结束,教师当堂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获得经历一番时间磨砺后终于收获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一年级入学适应期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善于解放儿童的身心,帮助儿童调动多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同时善于解放儿童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儿童感受学习趣味,增强学习信心,从而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专项)“‘六大解放’理念观照下语文教育幼小衔接策略研究”(立项编号:TY-c/2021/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湾海晏小学)
责任编辑: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