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群诗主题阅读教学的优化与改进
作者: 邵军所谓群诗主题阅读,指的是教师基于教材古诗文本,围绕一个主题将多个适合学生阅读的诗词文本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比较、理解、创造,呈现主题突出、内外拓展、整合交互、开放高效等特征的教学方式。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群诗主题阅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与改进,以更好地达成“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独特育人价值,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要求,同时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古诗教学能力。笔者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为例加以阐述。
一、群诗主题阅读要展要素的魅力
语文要素是构成语文学科学习的核心因素,也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因素。然而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语文要素常常可有可无。究其原因,除了部分教师认知存在偏差,还在于语文素养与古诗教学之间的关联度确实不如其与单元人文主题来得密切。教学研究表明,古诗教学完全能够与单元要素之间建立起某种密切联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进行单元统整设计,让语文要素在古诗学习活动中实现质的突破。
如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教师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如何将这一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要素在诗歌教学中落地、生根?教师可以紧扣“体会人物内心”这一要素做如下尝试:首先,以诗眼“喜”为核心,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出一张含神态、动作、语言的人像图。接着,又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编制一张诗人行程图。这两张图,一显一隐,将诗人内心的“喜悦”写在脸上,或藏在行程里。然后,关联他的《春夜喜雨》进行比读,探究诗人因何而“喜”。在学生展开阅读与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提供相关资源,提示学生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背景等综合思考,学生逐渐发现与体会到,诗人闻春雨之“喜”,不仅因为雨润万物,更有一种期盼,一种希望;闻收蓟北之“喜”,不仅因为战乱即将平定,自己可以重返家园,更是一种奔赴,一种共享。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诗人内心之喜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个诗题加上一个适合的字。从此不难发现,在关联阅读中,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较好地实现了诗歌学习与语文要素发展的共生。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从学情出发,再链接一组通过人物言行表达人物爱国情感的诗歌,围绕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原核,让学生自主进行从“首”到“类”的拓展阅读,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强化“体会人物内心”这一要素,同时不断生成学习的意义。
二、群诗主题阅读要号思维的脉搏
作为一种特殊语言表达形式的古诗,与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有着紧密关联。在以往的群诗主题阅读中,不少教师偏重于它的“形”——量大,而忽略了它的“神”——在关联阅读中特别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那个“点”。“‘形’‘神’兼备应当是群文阅读的根本所在。”因此,在群诗主题阅读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点,适时引导学生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同兼顾、质疑思辨等多种思维方式去学习和探究文本,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如整合教学王昌龄的《从军行》和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要找出这些作品的共同点不算难事,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些共性中找到诗词之间的差异,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诗词欣赏水平。为此,教学中要适时引导学生利用求异的思维方法去学习,让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个人命运、国家命运,感悟诗人的情感,通过比较“王昌龄之望”(孤城遥望玉门关)和“陆游之望”(南望王师又一年)的不同,抒发“悲而不同之我见”,在“悲壮—悲伤—悲欢”的三种不同“悲”情中朗读、感悟,学生便能真切地体味古诗所承载的家国情怀与时代命运。
三、群诗主题阅读要亮审美的眼睛
诗词靓在语言,美在情感。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不同诗人的诗作既有共性,也呈现出不同的美。在以往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较偏重于诗词的语修逻文之妙,忽视了对诗歌“情之美”的探求。“诗是诗人内心感受的表达。”一节完整、优质的诗词教学,不仅要重视探究诗歌的语言韵律之美,更要着力于诗歌“情之美”的体悟。如,如本单元中的唐诗、宋诗就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前者注重情辞,“嚷者无心,心贵空灵”,后者偏向气骨,“想者有意,意在理趣”。被誉为“诗家天子”的唐代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更多地传达出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初心不改;而有“爱国诗人”之称的宋代诗人陆游,其内心之美则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爱国之心。教学这类古诗时,可以探究诗人内心之美为主线,通过多种等路径引导学生展开拓展研读,让诗歌之美浸润学生的心,陪伴学生开启美的旅程。
如教学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想念北方沦陷区壮丽河山,后两句刻画出遗民官军收复失地的迫切心愿。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时,要抓住遗民的神态与动作——“泪尽胡尘”“南望王师”,师生分别扮演陆游和遗民,进行“三读三叹”的对读。在反复的角色演读中,诗句传达出来的情感——是对祖国的热爱,对沦陷区人民的关心,对敌人的仇恨,或是对腐败朝廷的失望……渐渐抵达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共振、共鸣。为进一步帮助学生体悟诗人内心表达的“一致性”,还需要教师捕捉和聚焦陆游爱国诗中《书愤》《示儿》《北望》《卜算子·咏梅》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比照度,让学生从作者不同的诗篇、不一样的创作手法中,去感受、体验作者内心的感受,产生共情,从而达到“体会人物内心”的学习要旨。
四、群诗主题阅读要触人文的心跳
古诗“词浅而情深,言近而旨远”。诗和诗人虽然都是古代的,但其传递的情感却是当下的、鲜活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单元主题,通过设计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让诗歌的情感自然落地、生根,让诗歌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及未来世界建立起桥梁和纽带。
如教学本单元,围绕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师生共同确定“向英雄致敬”这一人文主题研读,并召开一次英雄故事汇。基于这样的主题情境,教师设计出整体的、结构化的、开放性的学习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画描心中英雄、讲演英雄故事、学议英雄品质等活动,在探究阅读、自主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单元要素和人文主题。(1)画描心中英雄。想象诗句中的画面,选择本组三首古诗中的一首,自主搜集资料,小组讨论画中要呈现的内容,如英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画一幅手绘画或英雄人物的肖像画(当然,不太擅长绘画的学生也可用准确的语言文字描绘心中英雄,再现英雄的形象)。以此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进一步深化单元语文要素。(2)讲演英雄故事。如先借助助学支架深入理解《军神》的故事情节及人物的内心,然后以沃克医生的口吻向家人或朋友讲述《军神》,精准地再现英雄的样子。通过讲故事的转化,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对人物内心的体会,同时提升表达能力和表现力。(3)学议英雄品质。结合身边的人和事或媒体上的见闻消防英雄、见义勇为的无名英雄等畅谈如何弘扬时代英雄精神,做一名对国家、社会、他人有用的人。以此增强学生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主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主动担负家国责任。在群诗主题阅读过程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用心感悟,用情诵读,就一定能看见属于中华的文化自信!
在群诗教学中,教师要统整设计,要以语文要素的转化与落地为载体,着力于语言和思维、审美、文化等因素的多元共生,有效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互为支撑、协调生长,从而让学生生命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系江苏省淮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小学语文‘群诗文’阅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为:2018/22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岔河小学)
责任编辑 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