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对比,丰富故事性文本的内涵

作者: 王成友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尤其喜爱故事性文本,如历史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革命故事……因故事性文本有着生动的人物形象、有趣的情节,加上具体生动的描写,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心。但作为小学生,抓住文本关键处仔细品读的能力不足,赏析品味的水平有限,造成了读文粗枝大叶,使阅读停留在浅层。如若对文本不能由此及彼地迁移、深入肌理地探究,不能产生必要的关联和想象,那么阅读就成了肤浅的“看热闹”。所以对于故事性文本的阅读,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耕细作”,尤其运用故事情境,采用对比的手法,比照思悟,联想畅通,以达到透过细微而丰富文本内涵的目的。

一、情境中朗读:提示语的对比与领悟

汉语的语境依托词汇,本身具有较为丰富的情境性,特别是一些对话,言中之意,言外之意,尽在一个个丰富的词语之中,抓住这些词语,运用情境性朗读,浸入文本之中,全身心地与文字接触,每一字每一词都产生观感和联想,能更加丰富文本的内涵。

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中有这样一段话:

1.一天,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

2.田忌问道:“你是说换几匹更好的马?”

3.孙膑说:“一匹也不用换。”

4.田忌有些不明白:“那怎么能有赢的把握呢?”

5.孙膑胸有成竹地说:“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

教学时,先让学生模仿孙膑和田忌的语气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田忌疑虑的语气和孙膑自信的语气。然后对话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几句对话提示语都不同,“问道”“说”“有些不明白”“胸有成竹地说”,同样是说话,为什么用的词语却如此不同呢?

生:“道”和“说”都是“说”的意思,所以我觉得前三句的句式其实是一样的。

生:我觉得前三句对话的发起词之所以不同,是作者为了避免用词的重复。

师:同学们,请读一读这几句话,从哪句看到了人物的神态?

生:我从第4句的“有些不明白”,仿佛看到了田忌疑惑的神态。

师:又是从哪句捕捉到人物的心理呢?

生:我从第5句的“胸有成竹”,看出了孙膑的自信。

师:那就是说,这些对话,不仅是用语上的不同,更有表达意思和程度上的不同,是吗?

生:是。

师:请大家带着这种理解,入情入境地朗读,等一下找同学展示。

(学生展示完毕,教学并没有就此停止。)

师:同学们,大家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认识到了一个智慧超群、自信满满的孙膑,那么,假如作者不用“胸有成竹”这个修饰词,会有这个效果吗?

(生面面相觑)

师:那么,“胸有成竹”这个词是不是多余?

(生再次面面相觑)

师出示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语段,大家对比着看看。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算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师:《草船借箭》中的“说”前面都没有修饰词,直接用“说”,和《田忌赛马》这课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草船借箭》中的周瑜和诸葛亮都各存心事,周瑜下圈套,诸葛亮将计就计,他们在暗斗,所以“说”前面加修饰语显得多余。

生:我赞同他的观点,《田忌赛马》这课俩人都是开诚布公地谈话,所以“说”前面加上修饰词“胸有成竹”更能表现孙膑的自信,所以这个“胸有成竹”是必要的。

抓住对话中的提示语入情入境地朗读,再通过其他名著中的对话进行比较,在具体语境中,比照思悟,沉潜辨别,学生不仅品出了人物的性格,更知晓了用词的微妙,对故事性文本的内涵感受更为丰富了。

二、情境中比照:相似句式的对比与思辨

丰富文本内涵还可以在关键句上下功夫,走进故事情境,巧析妙品,让语句之精妙在对比中立见。

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文中,杨氏之子的话:“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是品析的关键句,人物语言的睿智、机敏、尊重与友善都在这句话中,怎样品其意味呢?

为了进一步感悟人物特征,把杨氏之子的这句话,转变成了这样几个句子:

儿应声答曰:“孔雀是夫子家禽!”

儿应声答曰:“孔雀岂是夫子家禽?”

儿应声答曰:“孔雀岂是汝家禽?”

师:请同学们揣摩句子的语气,读一读,感受一下这些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句,虽然只是减少了“未闻”两个字,但是语气变得生硬了,而且感叹号也加强了生硬的语气。

生:“孔雀岂是夫子家禽?”这一句,感受到反问的语气里带着些挑衅的味道,好像杨氏之子变了个人,变得十分无礼。

生:“孔雀岂是汝家禽?”中“汝”字代替了“夫子”,尊称都不见了,直呼“汝”,显得十分粗鲁。

师:再反复读读原文:“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朗读,当堂展示,加动作展示。)

生:我发现了杨氏之子用语十分谦虚、有礼貌,有分寸。从“未闻”感受到说话的分寸,从“夫子”感受到他的谦虚和尊重。

生:一个“未闻”语气委婉含蓄,和善而睿智,一个“夫子”又显出尊重,有礼貌,这是一个淡定、从容、自信、有礼的孩子。

师:大家表演下这个小故事,尤其想象杨氏之子当时的样子,表演一下对话,进一步感受杨氏之子的人格魅力。

在相似句式的对比中,文本更见其微妙,几字之差,人物形象立见高下。这种在情境中比照,利用相同句式进行对比演绎的方法,更容易引起学生的直观感受,走入学生心灵,更有说服力,比贴标签式的简单地说“杨氏之子聪明、善良”有效多了。

三、情境中揣摩:典型动作的对比与演绎

故事性文本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是在典型动作中突显的,通过揣摩与演绎,联想和想象,能更好地加深对人物性格的认识。

五年级下册《两茎灯草》一课,对临死前的严监生有这样一段描写: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严监生已奄奄一息,他的床前,五个侄子、管庄的、奶妈、赵氏……一屋子人,守着一个将死之人,这个时刻,本该是顾命不暇,本该是殷殷嘱托交代后事的时候,可严监生的眼里却搁不下“两茎灯草”,一直“伸着两根指头”,其荒唐与滑稽之态,十分传神。

怎样让严监生这个将死之人的吝啬形象活跃起来,我采用了如下的对比手法。

师:同学们,一屋子的人守着一个将死之人,那是何等悲戚的时刻?周围的亲人都在想什么?严监生在想什么呢?

生:大侄子想的是,严监生应该想见一见未见面的亲人,而严监生却举着两根指头,在吝惜那两茎灯草。

生:二侄子想的是,严监生应该交代一下钱财等后事,而严监生却在吝惜那两茎灯草。

生:奶妈想的是严监生想见两位舅爷,严监生还是在吝惜那两茎灯草。

师:亲人的期盼和严监生的想法如此大相径庭,足见严监生的不合常理,他把钱财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胜过了自己的命。他看上去好像只是举着两根手指,但是举指头的三次表现却是不同的。大家比照着看一下,有什么发现?(出示)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伸指头)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摇头)

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摇头、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闭眼、摇头、指着不动)

生:我发现,严监生开始的时候,伸着指头,是表示对烧着两茎灯草的吝惜。后来,大侄子猜错了,他摇头表示否定。当二侄子猜错的时候,他不耐烦了,使劲瞪着眼睛,摇头,指得紧了。当奶妈猜错的时候,他简直要急疯了,闭着眼睛,一副万念俱灰的样子。

师:严监生三次不同的表现,他心里分别在想什么呢?

生:他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的时候,他心里想:怎么点着两茎灯草啊,费油啊!

生:他把头摇了两三摇的时候,心里在想:你说的不对,看我手指的方向!

生: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的时候,他在想:你们怎么就是猜不对呢,我说的是灯草、灯草啊……

生:他把眼闭着摇头,手指着不动的时候,他心里在想:你们怎么就是猜不着啊,我说的是灯草,你们这群笨蛋,我被你们气死了!

师分别找四名同学扮演大侄子、二侄子、奶妈,找一名同学扮演临死前的严监生,在入情入境的表演中,大家把目光重点聚焦在严监生的动作上,那伸着的两根指头,那丰富多样的神态,十分生动传神。第二次表演,再找一位同学表演画外音,表白严监生的心里话,同学们演得妙趣横生。

通过抓人物典型动作,对比发现,再入情入境的表演,把人物反复出现的动作活灵活现地演绎,人物性格淋漓尽致地突显出来,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心里。

四、情境中领会:主次人物的对比与确立

细读文本就会发现,有些主要人物是需要安排一个侧面人物来烘托的,若能关注到侧面人物,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

五年级下册《军神》一课,对沃克医生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

沃克医生的脸上浮出慈祥的神情。他想说什么又忍住了,挥手让护士出去,然后关上手术室的门,注视着病人,说:“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

结合上下文,我们能发现,沃克医生对待刘伯承经历了冷漠、敬佩到尊重的心理过程。为了让学生领会这一点,我是这样引导的:

师:沃克医生想说什么?为何又忍住了?

生:沃克医生可能想说:“我猜到你是谁了,一般人可没这个毅力。”

生:沃克医生可能想说:“你……你是刘伯承吧!”

师:从沃克医生的话语中,你能感受到怎样的感情呢?

生:我能感受到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十分敬佩。

师:可是刘伯承刚来诊所的时候,沃克医生并不是这样的。大家找到开头的对话读一读,能感受到什么样的语气?

生:我从沃克医生的话语中,感受到沃克医生的冷漠,他一定以为刘伯承像其他亡命徒一样,弄伤了眼睛。

师:那么,是什么让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心生敬佩呢?

生:我是从这段描写发现的,(生朗读文段)沃克医生一定是在给刘伯承做手术时,开始敬佩刘伯承的。

生:从沃克医生手都颤抖了,可见医生十分紧张,医生都紧张了,说明手术很吓人,可见刘伯承是多么坚强、镇定。

生:不仅如此,从刘伯承在手术过程中还能数刀数,也能看出刘伯承的坚强、镇定。

生:从沃克医生说“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也可看出,沃克医生十分敬佩刘伯承。

师: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经历了冷漠、敬佩到尊重的心理过程,课文描写沃克医生的笔墨很多,他是本人的主人公吗?

生:不是,刘伯承才是主人公,他是“军神”,沃克医生的表现是对刘伯承起衬托作用的。

师:沃克医生的冷漠和刘伯承的镇定形成对比;手术台上,沃克医生的紧张和刘伯承的镇定形成对比;沃克医生的敬仰和刘伯承的淡定形成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对主要人物刘伯承更加敬佩了,他真的堪称“军神”。

吕叔湘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细读文本时,要在具体语境中入情入境地朗读、表演和揣摩,进入思想内涵,再从思想内涵走出来,回到语言本身,走一个来回,这样才能领略到语言的艺术,发掘出文本的核心价值。

故事性文本生动有趣,很容易受到学生的喜欢,教师应用对比的手法,引导学生去领悟、思辨、演绎、对照,感悟语言的魅力,丰富阅读的乐趣,领会文本的魅力,领会高超的写作技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宝安中学外国语学校(集团)宝城小学

责任编辑:郝帅

王成友,高级教师。有多篇论文、随笔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中小学德育》《辅导员》《班主任之友》《师道》。

联系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宝城小学   邮箱:123951378@qq.com

手机号码:13760320345

样刊请寄: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同和路一号君钰府一栋A座19C  王成友  13760320345

在情境中对比,丰富故事性文本的内涵

广东深圳市宝安中学外国语学校(集团)宝城小学 王成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