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与实施

作者: 丁文霞

面对小学生在习作方面呈现出的框架单一、想象力匮乏等问题,“支架”正成为促进学生完成习作任务的有力抓手。教师可以尝试找到教材合适的切入点,为学生搭建习作的支架,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习作教学的效率。笔者以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漫画的启示”为例,探讨支架式教学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与实施。

一、浅谈漫画“初”印象,打开想象空间

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对习作任务进行拆分,以此来达到层层深入的教学效果。为了激活学生在审读习题时的思维活跃度和想象力,教师可以先从漫画本身下手,让学生对漫画的“初”印象展开丰富探讨,帮助学生搭建起由浅入深的习作框架,充分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

在学生阅读该习作专题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两幅生动、有趣的漫画。漫画作为一种以夸张、比喻、象征为主要手法来揭露事物本质的艺术形式,其本身就蕴含着极大的想象空间。因此要想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将目光锁定在漫画本身。教师可以以“读漫画”“想漫画”“说漫画”作为支架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首先是“读漫画”,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漫画,以此来丰富学生对漫画的初步印象。例如,在第一幅漫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人,其中一个人坐在树下,另一个人站着准备浇水,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在看图的过程中构思出一个对话的情景,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漫画中人物的情绪和立场,从而做到带着思考去读漫画。接着就是“想漫画”。在带着思考“读漫画”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由“看图”升级为了“看图说话”,自然就需要进行思考,通过想象力来丰富故事的完整性。学生根据第一幅漫画的内容,就可以从故事背景、人物个性以及人物心理变化等多个角度对漫画展开深度想象。如,学生看到图中的树苗还没有长大,却有人坐在下面乘凉,就会对此产生疑问:“为什么树苗没长大,却要在树苗下面等着乘凉呢?”面对这个疑惑,学生便会展开自己的想象,以此来完善对于漫画内容的理解。最后就是“说漫画”。说即为表达,在学生完成了对漫画内容的想象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相互分享自己所想象的完整故事,如,某一天,一个戴眼镜的人坐在小树苗下,等待着这颗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尽管他已经热得汗流浃背,依然只是默默看着别人浇水。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聆听、相互补充,从而完成对漫画的初步印象。

由此可见,教师利用“读”“想”“说”这三个存在递进关系的角度来为学生设计支架,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漫画阅读“初”印象,有效地帮助学生激活思维、展开想象空间。学生在思考和表达的过程中,既是对自己想法的一种展现,同时也能在别人的发言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想象力。

二、解析文字“悟”内涵,挖掘漫画意义

文字作为漫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表达作画者的想法、激发读者的想象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尝试以文字作为切入点,以问答的形式为学生巧妙设计学习支架,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激发想象,启发思维,感悟漫画的深层内涵。

在第一幅漫画中,出现了“你干什么?”“等着乘凉”这两句对话形式的文字。根据文字内容,教师可以从“是什么”“怎么做”这两个角度出发,以梯度问题作为支架,帮助学生读懂文字内涵。如可以设置问题为:什么人会选择乘凉?什么人会选择浇水?如果我们是图中的浇水者,应该怎么做?这三个问题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间,从而引导学生读懂漫画。对于第一、二两个问题,学生会回答:“不劳而获、好吃懒做、只知道享受劳动成果的人会选择乘凉,而不怕吃苦、勤劳上进、为社会无私奉献的人往往会选择浇水。”以这两个问题作为跳板,学生便可以对第三个问题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学生会发现如果作为浇水者,不去管乘凉者而继续浇水,那这个社会上的乘凉者只会越来越多。因此浇水者应该呼吁更多的人改掉坏习惯,加入浇水者的队伍。接着把目光放到第二幅漫画,与第一幅漫画不同的是,这幅漫画所描绘的是一群啄木鸟站在树桩上的情景,就画面上的内容来说,没有第一幅漫画来的直观,因此要理解这幅漫画的内涵,更加需要教师借助文字的提示,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根据文字内容“待业啄木鸟”,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个地方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啄木鸟会继续站在树桩上?我们应该怎么做?”面对这三个问题,学生需要充分展开想象进行思考。首先是第一个问题,根据文字提示中的“待业”二字,可知现在的啄木鸟没有地方进行工作,由此学生展开想象,有的认为是原本茂密的森林被人类砍伐了,有的认为是自然灾害破坏了这些植被。这样一来,学生根据想象大致猜测到了啄木鸟“待业”的原因。接着指到问题二,为什么啄木鸟不离开这些树桩呢?有的学生认为是它们在等树木长回去之后继续清理,有的学生则认为这里原本就是它们的家园,现在无家可归了。根据这些丰富的想象,学生可以继续展开对第三个问题的思考,从而给出答案:自然是人类的财富,我们应该保护生态环境,让动物和植物都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由此可见,教师根据漫画中的文字内容,设计出问题类支架,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漫画的故事中去,这既是对漫画启示的一种探索,更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方式。学生在问答中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挖掘出漫画的深层内涵,从而为后续的习作做好充足准备。

三、确立思维“新”导图,呈现个性想法

思维导图作为帮助学生将习作内容进行结构性加工和形象化呈现的重要工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让学生在清晰的结构中展开合理的想象。在理解了漫画内容,疏通了深层内涵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设计独特的思维导图作为写作支架,帮助自己展现个性想法,完成习作任务。

思维导图可以用表格、概念图、流程图等多种方式呈现,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习作中心作为依据,创新思路来展开构思,设计导图。对于这篇习作,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漫画画了什么”“漫画表达了什么”“自己是怎么想的”这三点作为参考,来绘制个性思维导图,从而正确引导自己在习作时的想象方向。以第二幅漫画为例,学生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习作主题,来作为绘制思维导图的基础。根据漫画中的内容,学生基本会将主旨锁定为:“我们应该去保护生态环境,让人类和动植物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根据主旨的指引,学生可以开始展开联想,将漫画中的元素、情节与自己的想象进行关联,从而形成独特的思考。学生将联想的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便能形成清晰的思维导图结构。如学生可以绘制出类似“森林发生了什么变化—啄木鸟发生了什么变化—大自然的现状—折射出的问题—解决的办法”的习作思路导图。在这条导图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用不同颜色的记号笔去绘制多样的思考路线,开发不同的写作顺序,并在可能存在更多思考空间的部分做下记号。这样一来,学生既有了习作时的参考支架,同时还能在标注的线路和记号中继续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和灵感,促进更加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如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在写到“森林破坏,啄木鸟无家可归”所折射出来的问题时,又会想象到社会上许多的人就像啄木鸟一样,因为很多因素变得落魄、无家可归,与此同时,文章的主旨内涵也就在学生发散的想象中再次升华。

如此一来,思维导图的运用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习作框架,在帮助学生不偏题、稳主旨的同时,还带领学生从更加多元的角度解析了习作过程,为学生增添了更多启发思维和想象的可能性,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自己的个性想法,真正达到了习作标题中的“启示”二字。

在支架式教学中,支架是辅助的工具,学生是思维的主体,好的工具自然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因此,以习作要求为参考所搭建的支架,极大程度上给予了学生更多思考的方向,促进了想象力的迸发,提升了习作的整体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唐闸小学校)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