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支架式任务,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作者: 邱吴燕

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读后感”的写作实践时,尝试通过搭建支架式学习探究任务来推动他们进行深度思维,并达成“读得深刻,思得深入、感得深情”的目标。

一、搭建重点感知的任务支架

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全面感知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内容,而后通过概括复述、梗概介绍、情节再现等方式进行信息整合和有效传递,达成这样的“读有成效”,需要教师搭建逐步走向深刻的阅读、思考、表达的支架。如有的学生选择了《小王子》写读后感,在概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时这样写道:

最近,我读完了《小王子》这本书。书中讲述了一个飞行员因为飞机故障,在沙漠上坠机后,意外遇见了来自外太空星球的小王子。在他们相处的时间里,小王子给飞行员分享了他和他心爱的玫瑰花的故事,以及因为与玫瑰花吵架而离家出走的奇妙旅行经历。小王子告诉飞行员:他先后拜访了六个星球,遇到了追求权力的国王、爱慕虚荣的人、羞愧的酒鬼、唯利是图的商人、墨守成规的点灯人和逃离实际的地理学家,最后他来到了地球上,结识了一些新朋友,其中包括他的人生导师——一只睿智的狐狸。

这段话达到了清楚表达、有效传递信息、与他人交流沟通的目的,但作者对小王子眼中的各种人物特点的介绍显然过于简单,因而这样的对“读”的表述是不成功的。为此,笔者为学生搭建了“聚焦阅读,重点表达”的任务支架。

任务一,通过对《小王子》这本书的阅读,你觉得小王子拜访了六个星球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任务二,小王子遇到的人形形色色,他们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哪些事情表现出来的?你印象或者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任务三,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不光要清楚地向别人介绍主要内容,还要表达自己读后的观点,以及这样的观点产生的原因,并通过标题表现出来。结合你的认知,想一想你想向别人传递怎样的观点,给自己的读后感取个什么样的题目。

学生在对支架性问题的思考中,就从最初的脉络梳理、粗略讲述,逐渐走向聚焦表达、有观点地表达,习作也更加言之有物。

二、搭建生发感触的任务支架

学生在阅读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时,往往对文中的诸多内容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感触,但读后感并不需要将所有的点滴感触都表达出来。一般情况下,一篇读后感,只要我们对阅读内容中的某一处、某一人、某一事生发一定的感触,并通过文字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即可。引导学生在比较、判断中遴选感触最深的内容,需要我们教师为学生搭建梳理、求证、感怀和理性思维的支架式任务,并促成学生这一表达的完成。如一位学生在《读〈小王子〉有感》一文中,对该书讲述的诸多内容,生发了多样化的感触:

它不仅是一部充满幽默与想象力的童话,更是倾注了爱、成长与智慧的人生寓言。合上书,我久久不能忘记这个怀着一颗童心的小男孩,他的冒险精神深深感动了我,而且不管遭遇什么挫折和困惑,他都始终保持着童真和善良,从未放弃追求自己的梦想。我想说,《小王子》不仅会带给你欢乐和惊喜,更会在阅读中启发你对友谊、责任与爱的深思。因此,我郑重向大家推荐这本书,期许你们能与我一同踏上《小王子》的奇幻之旅,领略阅读的魅力,感悟生命的美好。

在这段文字里,我们读到了作者丰富多样的感触,但一篇读后感,真的不需要面面俱到,而要围绕感触最深的一点,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因此,笔者搭建了这样的任务支架。

任务一,读了小王子的经历,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挑你觉得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从书中找到能证明这一特点的两到三个例子来说一说。

任务二,如果让你选择一句名言或者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一优秀的品质,你会怎么说?

在这样的任务思考与探究、陈述与表达中,学生的习作就明显有重点了:

我认为《小王子》值得一读,因为书中涌现出许多奇妙角色与引人入胜的情节,作者笔下的小王子本人以及他在宇宙中的奇遇让我深深着迷。翻开书,仿佛小王子牵着我的手,带我一起去六个充满奇幻与神秘的星球探险,小王子与这些人物之间的交流不仅妙趣横生,还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在经历了这一系列奇幻的旅程后,小王子渐渐成长,懂得了爱的真谛,明白了玫瑰花对他的特殊性,意识到自己需要对玫瑰花负责,最终决定回到自己的星球。在阅读过程中,我也在和小王子一起成长,一起领悟到了友谊、责任、珍惜和包容的重要性。

这段文字,围绕小王子对“爱”的理解和感悟,突出了“友谊、责任、珍惜和包容”这些指向交往层面的关键信息,因而让感触更为清晰,表达更为聚焦。

三、搭建促进感想的任务支架

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会被作者的情绪所感染,或仰慕,或同情,或激动,或沉思,或愤懑,或忧伤……并由此产生无限的想象和联想。这样的感想,也体现出学生把书读“薄”再读“厚”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从书中走出来,对真实生活进行对照思考,这离不开促进他们进行比较、关联、思辨实践的支架性任务,来助力他们的思维走向高阶。如一学生在写《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中写道:

我是一个对辣充满热情的“小吃货”,每每吃面条和水饺,若无一抹辣味,仿佛就没了灵魂。偶然间,我刷到了一段自制辣椒酱的视频,它如同有一股神秘的魔力,立即将我的心牢牢地抓住。屏幕上,一位技艺娴熟的大厨正在烹饪着火红的辣椒,翻炒着的辣椒如那熊熊的火焰,让我不禁燥热起来,也许这就是辣的魅力吧。我心中涌起一股挑战的勇气,当即下定决心,也要学会自制辣椒酱的技能。买来小米椒后,我克服心理上的恐惧,从搅碎到爆炒再到装罐,一气呵成。

应该说,用辣椒制酱的过程,会有被溅起的热油烫伤、被辣椒爆炒时释放的辣刺激到眼睛和鼻腔的可能。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这才是需要向鲁滨逊学习的地方。该文的小作者却以“我克服心理上的恐惧”一句轻飘飘地带过,显然不能将自己的感想写明白。因此,为了让学生的感想与阅读内容紧密关联,笔者为他们设计了这样的支架式任务。

任务一,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联想到了生活中哪些与文中相似的现象或事件?相似之处是什么?

任务二,对于生活中的这些真问题,你从阅读的内容中借鉴了什么策略,或者改变了什么想法,让问题得到解决的?

如此,这位学生在静心思考后,补充了这样的描述:

面对锅中滋滋乱蹦的热油,还有通红的小米椒散发出的辣味,我赶紧扔下铲子,跳得远远的。可是当逃兵终究不是个事儿啊!想想笛福在书中说的“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再想想鲁滨逊在那么多的危险面前,都冷静地思考,最终圆满解决了问题,我为啥不能呢?于是,我捂着鼻子,眯着眼睛,猫着腰,探出手臂,先把火关闭,然后将油烟机开到最大,再从房间里取出泳镜戴上,并穿上妈妈的大围裙,将身子护得严严实实。哈,这下就不用再怕了!……

四、搭建感悟内省的任务支架

受到书中精神的熏陶、洗礼,带动对做人与做事方式的反思内省,并指导自己今后的言行,这样的读后感悟才是有价值的。为了让“读后感”更加深刻,更有分量,笔者为学生搭建悟得道理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支架,

任务一,在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观点、感悟后,你联想到了哪些与你的想法相关的阅读积累?

任务二,思考习作的结尾怎样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做到与题目呼应,与开头前后照应。

学生在以上两个任务的驱动下,开动思维,结合自己的观点,或从表达决心,或从抒发成功自豪,或从流露深思,或从发出号召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总结全文、点名中心”的豹尾式设计:

①读一本好书,可以丰富我们的见闻,启迪我们的智慧,教会我们怎样做人与做事。《鲁滨逊漂流记》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让我们从鲁滨逊身上不断汲取勇气和智慧,在不断战胜自己、战胜阻碍、战胜困难中,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②“没头脑”的粗心大意,“不高兴”的任性妄为,在我们身上都或多或少有着这样的影子。“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用以“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经历为前车之鉴,努力培养自己的好习惯,远离那些害人的坏习惯!

我们应巧用支架式任务,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引领他们专注去读书,培养他们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悟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正场小学

责任编辑:田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