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面结合,感受春日之美

作者: 张欣怡

【教学目标】

1.认识“拂、莺、堤、柳、醉、咏、丝、绦、妆、裁、剪”等11个生字,会写“绿、诗、丝、碧、妆、剪、趁、童”等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联系生活,感知诗境

1.(出示课本插图)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两张图里最主要的颜色是什么,又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预设:绿色,生机勃勃、清新、凉快等

2.“绿”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绿,帛青绿色也。”它的本义就是青中带黄的颜色,在古代,人们将各种丝线染成不同的颜色,所以绿有一个绞丝旁。一起读“绿”。看看“绿”,你有什么发现?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一写。

预设:绿的右边,下面不是水。

3.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春天里的绿色多不多呀?结合绿色带给你的感觉,想一想:春天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绿色呢?

预设:春天,植物发芽、生长,万物复苏等。

4.是呀,绿色,往往代表着生命和希望,一年四季,以春为先,正是新生命诞生的时候,怪不得我们觉得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

5.千百年前,诗人用自己的笔,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了美好的春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二首》去看一看吧。

6.板书课题:古诗二首。“诗”是本节课的生字,诗歌是需要朗读、背诵的,所以左边是个言字旁,右边的部分是“寺”,我们在哪里见过它?没错,《夜宿山寺》中我们就见过“寺”。一起读读这个字“诗”,翘舌音读得真准。连起来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让学生观察插图,找到主色调,联系生活,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感知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春天的美好,帮助学生走入诗境,带着情感和诗人对话。】

板块二 品柳之态,赏柳之姿

一、《咏柳》:品味静态之柳

(一)柳枝之美

1.还是这两张图,两张图都画出了哪一种树?

预设:柳树。

2.怎么看出来是柳树的?

预设:柳树的枝条是垂下来的。

3.是的,枝条像这样垂下来的柳树,我们就把它叫做垂柳,我们还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它。(出示:万条垂下绿丝绦)谁来读?

4.真厉害,字音读得真准。不过,学习诗歌,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呢!听老师读。

5.谁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读出节奏。

6.出示:丝绦。

(1)“丝绦”是什么呢?

预设:这两个字里都有绞丝旁,说明它们和丝线有关。

(2)“丝绦”就是用丝线编制而成的带子或绳子。你能在这张图里找到丝绦吗?(出示图)是的,它细细的,风一吹就会扬起来。

(3)在这里,“绿丝绦”就是指柳树的——枝条,诗人为什么这样写呢?

预设:丝绦是细长的,柳枝也是细长的。

(4)像这样把两种有相似之处的事物放在一起描写的手法,就叫做比喻。

7.诗人的笔真巧,只用了7个字就把柳枝垂下的样子写明白了,再看看整首诗(出示古诗),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这是一首七言诗。

七言诗有七言诗的读法,我们再来替诗人介绍一下柳树。(生齐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8.这位诗人啊,就是唐代的贺知章,他不仅擅长写柳,而且非常喜欢柳树,看到春天里这么美好的柳树,他要亲自赞美、吟诵一番,于是他便写下了《咏柳》,谁能读出诗人的喜欢?喜欢柳树是《咏柳》,喜欢白鹅就是——《咏鹅》,喜欢梅花可以是——《咏梅》,你们真会举一反三,太棒了,老师奖励你们,一起去看看美丽的柳树吧!

9.(出示古诗)师范读,生自读,教师相机正音。

(二)柳叶之美

1.刚刚我们认识了柳枝,那柳叶又是什么样子呢?谁来读一读这句诗。

2.(出示: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诗里,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

预设:碧玉、妆。

3.出示:碧玉。

碧绿色的玉石被称作碧玉,你们看,这就是碧玉。(出图)你会用碧玉形容柳树的哪个部位呢?(出示柳树,请生上台指)

是呀,春天刚刚长出的柳叶就是这样的颜色,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玉石挂在枝头,惹人怜爱。

4.出示:妆。

小柳叶把柳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这就是“妆”。

你会用“妆”组什么词?妆,左边是一张床,跟老师一起把这张床画出来:右边是女孩子,女孩子起床打扮自己,就叫做“妆”。再读:妆。

5.出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柳叶,轻轻垂下的柳枝就像无数条绿色的丝带。一树就是满树,万条就是很多条,古人的数量词有时并不表示明确的数量。你看,柳树被装扮的更加漂亮了,怪不得诗人如此喜爱,还特意为它写诗吟咏。

6.出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不过,诗人也提出了疑问(出示:不知细叶谁裁出),到底是谁裁剪出这样的柳叶呢?你找到答案了吗?原来,(出示:二月春风似剪刀)二月的春风就像剪刀一样,为柳叶剪出了这样细细长长的样子。似,就是像,再看看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剪、裁。

你会使用剪刀吗?剪东西的时候刀刃要往前,所以剪刀的上面是一个“前”,刀刃往前剪东西,一起写一写。

裁缝用剪刀干什么呢?你在“裁”这个字里找到答案了吗?用剪刀裁剪衣服,怪不得有个“衣”,这个“衣”也是它的偏旁。

【设计意图:《咏柳》全篇写柳,分别写出了柳枝与柳叶不同的形态之美,此环节仍以“柳”为主线,让学生自主观察图片,联系生活中见到的柳树,捕捉诗人笔下柳树的姿态,让诗歌的教学始终围绕儿童的生活进行,不脱离生活实际。朗读是古诗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手段,此环节教学中抓住关键句进行品读,引导学生学习、模仿正确的七言古诗朗读节奏,边读边悟,在朗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以问题进行串联,从单句引至全诗,始终在学习的情境之中。】

二、《村居》:品味动态之柳

1.在美好的春天,我们和唐代诗人贺知章笔下的柳树相遇,你喜欢他笔下的柳树吗?带着你的喜欢,我们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2.柳树能在春天生长,是因为春天适宜的气候特点,春暖花开,气温回升,清代诗人高鼎这样描述春日的温暖环境。(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谁来读?(生2人)

3.高鼎在哪里看见了柳树?

预设:河边、堤岸等。

4.“堤”,就是河边的堤岸,你看,土壤就藏在这里——提土旁。杨柳长在水边,春风轻轻拂过,就像是温柔的手抚摸着我们的脸颊,有一个成语就叫做“春风拂面”,一起读:春风拂面。

5.出示:拂。

你找到这只温暖的手了吗?

右边的部分读弗,这个字也读拂,左边的手表示它的形,右边表示它的读音,这是一个形声字。

6.微风吹拂,诗人会看到什么样的柳树呢?

预设:柳树可能会被风吹得摇动起来。

是呀,摇摇摆摆,左摇右晃,就像是喝醉了的人在走路,你看,诗人多会写呀!也是7个字,便写出了春风吹拂下杨柳摇摆的样子,原来,杨柳也醉心于春日的淡淡雾气之中呢!太美了,谁来读一读?(出示:拂堤杨柳醉春烟)

7.如果你是诗人高鼎,看到这样美好的春景,会想些什么呢?

预设:恋恋不舍、流连忘返;特别喜欢,想给它们拍照记录等

8.谁能走入春天,走进这美丽的春景图中?请你读。我们一起读。

【设计意图:高鼎的《村居》可分为两部分进行解读,前半部分是美丽的春景图,在学习过《咏柳》中柳枝的细长、柳叶的小巧之后,《村居》的前两句则将学生的视线从单一的柳树拉入了范围更大的春日美景之中。因此,此环节尝试引导学生真实地感知春风、感知春景、感知动态之柳,发现描写事物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板块三 感春之乐,体验生活

1.不仅植物喜欢春天,动物也喜欢春天呢,你找到谁的身影了?

2.出示:莺。

猜猜看,它是什么动物?你从哪里发现的?

预设:是一种鸟,因为“莺”字的底下是“鸟”。

(2)没错,黄莺就是一种小鸟,你们已经会根据汉字的部件猜字了,真厉害。

3.出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你们看,农历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美吗?你们喜欢这样生机勃勃的春天吗?看来也都陶醉其中了,一起读一读吧。

4.不只你们喜欢,还有谁也想投入春天的怀抱了呢?

预设:小朋友。

5.他们是住在哪里的孩子?你从哪里发现的?

预设:乡村,因为诗题当中有个“村”字。

(出示:村居)是的,“村居”就是指住在村里,这是高鼎来到乡村,看到的乡村生活。火眼金睛,表扬你。

6.不仅春天美好,孩子们的心情也特别好,原来,(出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散学”就是放学,早早到家之后,小朋友们去干什么了?

预设:他们去放风筝了。

是的,“纸鸢”就是风筝,那“东风”应该就是——春风,抓紧时间,赶紧趁着有风的时候去放风筝吧!

7.出示:趁。

趁,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利用时间和机会,在这里是利用好有风的时间去放风筝。

你看,小朋友们心里多着急呀,跟老师一起写一写。一个走之底已经不够用了,小小的人恨不得长出三条腿跑起来,真的很想抓紧时间放风筝呀!谁能读出这种着急?(出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8.美好的春日时光总是短暂的,但是美好的记忆总会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带着这样的美好感受,再读《村居》。

【设计意图:《村居》的后两句是儿童归来放风筝的“乐春图”,在美好的春日里,同龄孩子之间的玩耍是最容易勾起的美好回忆,这两句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更多的是唤起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因此需抓住“趁”字,通过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到玩耍前的着急与迫不及待,真正走入美好的春日时光。】

板块四 整体感知,趣写汉字

1.春姑娘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在她的巧手之下,我们看到了《咏柳》中柳树的美,也感受到了《村居》中孩子们的快乐。让我们带着对春天的喜欢,再来读一读古诗二首。(生齐读)

2.厉害的小朋友不仅会读、会背古诗,还要会写字呢,一起看一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吧。

(1)童:上下结构,立字横长,盖住下面的里。

(2)丝:两股小丝线,拧成一股绳,绳子变长横,托起两股线。

3.师范写,生练写。

【设计意图:课堂中大多数生字已经随文识字,并进行了讲解与范写,没有涉及的生字则关注关键笔画或以口诀的形式进行讲述,帮助学生识记。】

【教后反思】

1.有效选择耦合点

教材中古诗的编排一般都是2~3首同时出现,在过往的教学中,我仍保持着单篇教学的风格,将多首古诗按照顺序依次教学,但是,在对《古诗二首》进行备课的过程中,我开始反思,古诗的教学是否只能单篇教学?答案是否定的。古诗单元,教材选择的古诗往往有固定主题,比如春天、比如家国、比如咏物,而在大主题之下,我们可以尝试寻找更小的切入点。以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为例,“柳”是我国古典诗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因其吐青早而成为春天新生的象征,因此,我们可以将主题从“春天”缩小到“柳树”。除此之外,《咏柳》的内容以柳为主,而《村居》比之《咏柳》,多在春日里孩童的活动,因此,我们可以将两首诗当中描写“柳”的部分整合在一起,于是我的教学设计呈现如下:垂柳—柳枝—柳叶—醉柳,其中还可有动静之分,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便可以从不同角度感知“柳”,继而感知“春天”。

2.预设学情做准备

备课中的课前预设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仔细研读文本之后,我关注到了“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中的“拂堤”,根据我的经验,学生在这里很容易将“拂堤”二字放在一起理解,但实际上,“拂”是吹拂,“堤”是堤岸,这是两种不同的意思,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概念,我设计了如下问题:“高鼎在哪里看见了柳树?”旨在区分“拂”“堤”。解决了“堤”之后,再以动作帮助学生理解“拂”,并让学生寻找“拂”中的手,帮助学生理解“拂”的意思以及偏旁的由来,在课堂之中,学生的反应确实和我的预设一样,因此,教学设计一定要基于本班学生的学情进行。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旭日景城小学)

责任编辑 唐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