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单篇课文教学策略

作者: 钱璐圆

“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2022年版课标的热点和亮点。“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既是学习任务群的组织方式,也体现了其素养导向的内涵。如何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进行单篇课文教学呢?笔者以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为例,从三个维度进行了尝试。

以“情境”为任务载体

《西门豹治邺》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语文要素为“了解课文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复述是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把看到的、听到的素材或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照应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内涵“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所以本文可以设计“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下的单篇教学。判定课文属于哪一个学习任务群之后,再依据语文要素和课文内容,确定学习任务,设计语言文字运用情境和学习活动形式,并将学习任务融于情境之中,把情境作为学习任务的载体。

1.了解课文,创设“情境”

本文讲述了战国时期的魏国政治家西门豹,在管理邺县时惩治恶人、造福百姓的故事。这样一个历史故事与四年级的学生隔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如何打破这时空差距呢?教师可以依据第1自然段中的线索“魏国的国君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县”,创设“西门豹向魏王述职”的情境,让学生化身历史人物,模拟历史场景。在教学时,以“西门大人”的称呼替代平日的“同学们”,可以让他们的角色意识不断被深化,持续地入情入境。这样的情境创设,照应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内涵,根据“述职”这一交际情境,“魏王”这一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即“简要复述”。

2.设计活动,贯彻“情境”

在“向魏王述职”这一情境之中,为了达成“述职”的目标,将三个学习活动情境化为三个“述职准备工作”。

述职准备一:你做了哪些事?指向梳理情节,借助课后练习“()→()→兴修水利”,“回忆”在邺县做的三件事。

述职准备二:你准备重点说什么?”指向分清主次情节,找出三件事中的“高光时刻”。

述职准备三:你准备怎么说?指向简要复述主要情节,学习“向日理万机的魏王简明扼要汇报工作”的方法。

学生在完成这三个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始终把自己当成“西门大人”,回忆工作、思考主要功绩、汇报工作。这样的活动设计,使“述职”的情境贯彻始终,进一步加深学生角色的意识。

3.整合内容,实践“情境”

构建“学习任务群”需要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笔者整合本文的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概括出简要复述的三个方法“理清事件说清楚”“分清主次有重点”“长话短说讲流畅”。再借由“大学士”这一人物的口吻,引出三条“锦囊妙计”,即上述概括出的复述方法。图文并茂的“锦囊”,激活了情境的趣味性。学生再借助锦囊开启课堂活动,学习“述职”,这就将整合的内容和方法在情境中进行了实践。

以语文要素为任务路径

“情境”的加入,让课堂变得好玩。但是一堂课不能只有热闹,更要落实“语文要素”。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情节,简要复述课文”,本篇课文的学习任务为“述职”,如何通过落实语文要素来完成学习任务呢?语文要素为任务的完成提供了路径,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精准的导航。

1.厘清语文要素,把握核心

“复述”的难度在小学阶段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从三年级“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到四年级“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再到五年级“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体现了小学阶段的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从三个年级对复述的不同要求,我们能看出从“复述”到“简要复述”,再到“创造性复述”,虽然难度在加深,但是复述的基本方法没有变,都是先要了解课文内容。所以要想对本篇课文进行简要复述,也得把握住核心“了解故事情节”。

2.落实语文要素,搭建支架

如何了解故事情节呢?纵观三个年级的复述单元,三年级上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漏》借助表格和示意图,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要求根据课文内容提炼事件的小标题;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要求思考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几件事,可以说“复述”是以概括能力为基础的,尤其是“简要复述”更需要概括能力的展现。确定了落实语文要素的基本方法后,那么在教学时就可以借助“概括”来搭建复述的支架。

可以先借助课后习题一“()→()→兴修水利”,让学生用小标题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再借梳理每件事的层次。在第一件事“调查原因”中,梳理西门豹与老大爷的四问四答;在第二件事“惩治恶人”中,找出“惩治对象”和“惩治结果”,梳理出西门豹惩治恶人的三个回合。

3.巧用语文要素,设计留白

支架让长课文化繁为简,提纲挈领地为学生形成了复述思路。但是,课文中最精华的内容不宜通过可视化支架来概括,概括会让学生的复述变成照本宣科。本篇课文的精妙之处在于西门豹的言行,如果“惩治步骤”中加上“惩治借口”这一环,以概括的方式,提炼出西门豹“借口女丑”“借口巫慢”“借口催人”三个借口,那么学生在复述时,必然没有自我发挥的空间。所以,笔者梳理三个层次并搭建支架时,并未加这一列,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在领悟后说清借口即可。具体操作如下:先找出第一回合的重点——西门豹的言行;再感受其语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巧妙;又在领悟的基础上,对借口长话短说。这就形成了简要复述的方法,为学生下面两个回合的简要复述提供了方法的支撑。

以“评价”为任务导向

笔者在构建学习任务时,有意识地拔高了难度,“述职”的难度大于“简要复述”。其实,根据语文要素可知,这一单元只需学生了解课文情节,简要复述,所以这样的设计是否有必要呢?根据“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在评价中,应引导学生注意实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的、对象、情境,以及交流效果,注意内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了”可知,“述职”这一学习任务为“简要复述”提供了具体的语言运用场景,有了复述的目的、对象、情境—向日理万机的魏王简明扼要地汇报工作。所以虽然拔高了难度,但这样的设计是完全照应“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的。而且教学本身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述职”是在“简要复述”的基础上进行了人称的转换,这样的难度是学生“跳一跳”就可以碰到的。不过“述职”这一内涵,需要教师课前进行提点。

1.“目标性”评价

因此,笔者围绕该任务群的教学提示,做了如下评价设计:在“向魏王述职”的学习任务之下,根据“对象、情境”,形成评价标准“转换人称”;根据“目的”,形成评价标准“长话短说”;根据“交流效果”,形成评价标准“语言流畅”“绘声绘色”。在设计出评价标准后,就要在学生练习述职之前,让学生对照评价标准进行“目标性”练习,再通过自评和互评改进述职表现。

2.“游戏性”评价

“目标性”评价指向教学重难点,而“游戏性”评价则指向学习积极性。“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教学放大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但要想将学习效果最大化,课堂的趣味性也是极其重要的。基于“向魏王述职”这一情境,笔者设计了“述职进度条”。这一“游戏性”评价以飞行棋等棋类游戏为模板,每完成一项学习活动,则可以根据不同的分值,在“述职进度条”中前进,终点则是“进宫述职”。并且“进度条”也可衡量出学生本堂课的总体学习成果。

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教师应在单篇课文的教学中,整合“情境”“语文要素”和“评价”之间的联系,以有效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崇文小学)

责任编辑 唐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