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整体意识的单篇课文教学策略
作者: 董玲莉在2022年版课标理念下,教师要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迁移和运用,形成知识的结构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主线组织单元,每个单元中都编入了文质兼美的课文,承担着落实语文要素、学习和运用方法的功能,单篇课文教学应当遵循单元整体编排思路,可采用“确定目标—落实任务—读写结合”的教学路径,将学习知识和运用技能落到实处。笔者以《剃头大师》为例谈谈基于单元整体意识的单篇课文教学策略。
一、以语文要素为统领,确定单篇课文学习目标
每个单元都编有3~4篇课文,虽然属于同一主题,但每篇课文各有特色,承担着各自重要的教育使命。语文要素是编排单元内容的隐性线索,工具性较强,单篇课文的教学应以语文要素为统领,制订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把握学习深度,通过整合学习资源,提高单篇课文教学的精准度。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用“在童年的百花园里,我们看到了真善美”这一导语引出了人文主题“多彩童年”,围绕这一主题,教材一共编选了四篇课文,从多个角度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美好与纯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包括两个,一是阅读训练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二是习作训练要素“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两个要素之间存在关联点——“人的特点”,教材编排体现了由读到写的迁移。对于阅读训练要素,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已经在一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第六单元以及二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安排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词语的意思”的学习,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了“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的学习,此次阅读训练要素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经验展开。针对写人的习作类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开启了由写一段话向写一篇完整习作的过渡,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发现身边人的特点,初步尝试把人物的特点写清楚。《剃头大师》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要落实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即在“理解难懂的词语”基础上向前迈一步,将着力点放在“运用多种方法”,实现由理解词语到理解句子的迁移运用;另一方面,要结合三年级语文学习的要点,以及学生的学情特点,前后瞻顾思考学习的生长点和突破点。根据2022年版课标理念,本课学习目标可确定为: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本中难懂的句子,学习过程中不断感受、欣赏、评价童趣的语言和人物形象;了解该作品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美好的童心,并学习写作方法,记录有趣的童年故事。也就是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他人的童年故事、感受童年乐趣,使用多种方法理解故事中难懂的句子,进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并借助联想想象,产生阅读共鸣,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学生的童年记忆不尽相同,要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在记录童年故事时,可以像作者一样,关注具有特点的人和事,用童真的语言来叙述,用文字珍藏属于童年的独特回忆,这份美好的回忆将会给人生成长带来无限的能量。
教材的编写突显单元整体意识,以语文要素为统领,把握单篇课文的教学要点,设置适切的学习目标,为后面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语文要素,为落实语用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以情境要素为核心,规划单篇课文的学习任务
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单篇课文是整个单元的一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应以情境要素为核心,将学习任务进行整体规划,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梳理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所有课文,可以判断该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师根据此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中年级教学目标,可以提炼出单元学习主题为“寻难句密钥,访童真花园”,学生学习《剃头大师》时,可以运用阅读、品悟、联想等多种方法落实对重要语句和段落的理解”,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丰富自我表达,将单篇学习过程结构化,主要开展三个学习活动。活动一:认识人物,感知故事内容。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重要的关键词语,在有趣的句子描写下面画上波浪线,给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打上问号。借助课后习题2中的第一个问题完成阅读挑战:说说文中的害人精、剃头大师、胆小鬼分别是指谁?厘清课文发展情节:小沙怕剃头—“害人精”剃头—“剃头大师”剃头—剃头失败。活动二:细读课文,理解难懂句子。如:“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的”,学生就很不理解:小沙不是犯人,理发店也不是监狱,去理一个头发为什么要用“押”字呢?剃一次头,姑父为什么要付双倍的钱?“我”没有理发经验,为什么会称自己是“剃头大师”?教师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了解到学生觉得难懂的句子主要是指那些不太常见的句子、带有难理解词语的句子、含义深刻的句子、隐含多种感情的句子、表现方法复杂的句子。那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难懂的句子呢?师生一起回忆理解词语的方法,发现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和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相近,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的画面、相关图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文中有些句子表面不难理解,却有着内在的含义,需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含义。然后一起讨论理解课文意思。活动三:创设情境,解密人物特征。一是从第2~6自然段中梳理害人精剃头的过程后,创设小沙向表哥吐槽剃头的“不幸”遭遇;二是从第7~18自然段中梳理“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后,创设“我”自以为是的剃头经历。三是创设未来情境:若干年后,表哥和小沙都长大了。当他俩再次见面,回忆起儿时那段快乐、有趣的童年生活,哥俩开始了相互调侃!
这样以单元学习主题为明确的导向,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将真实生活融入学习过程,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以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为载体,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以单元为引领的单篇课文学习。
三、以习作要素为目标,加强单篇课文的读写结合
阅读是吸收语言知识,习作是表达语言知识,如果阅读是输入,那么习作就是输出,“输入”的深浅决定着“输出”的质量。教材非常重视读写结合,每个单元都列出详细的习作要素,在单篇课文的教学中,可以紧紧围绕单元习作要素进行小练笔,加强读写结合训练。
单元习作要素要求写出“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那单篇课文有没有达成这个要素呢?学完课文以后,可以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找出反映小沙特点的词句,学生发现除了一开始连用四个含有“怕”的句子以外,还有很多描写都很形象地反映出他怕理发的特点,如被他爸爸押着去理发,还要监督他、骂剃头师傅、怒视对方,会夺门而逃,虽然没有一个“怕”字,却处处体现出他害怕剃头,是个胆小鬼。概括总结出直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我的表弟小沙天生胆小,他 ,可真是个 。由此引申出描写一个人胆大的写法:他不怕 ,不怕 ,不怕 ,不怕 ,连 也 。文中的“我”又有什么特点?先梳理出小沙的心情变化:发慌—高兴—无所谓—惊吓,再梳理出“我”的心情变化:信心满满—忐忑不安,归纳出“我”自封“剃头大师”,其实是个“害人精”。以此内容进行小练笔:想象“我”给小沙剪完头发后的心理活动。最后想一想周围的小伙伴都有哪些特点,热心肠?小书虫、智多星?小问号?模仿课文的写法,试着通过一件事来写出人物的特点。
教师应指导学生一边挖掘课文的写作方法,一边进行仿写练笔,使单篇课文的读写结合能够紧紧围绕单元习作要素展开,让学生在迁移运用中,学到作者的写作精髓,打开自己的习作思路。
单篇课文的教学应从单元整体出发,以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依据,挖掘出每一篇课文编排的真正意义,这样才能使单元内各个单篇共同发挥作用,形成合力,提高单元整体的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高新区小学)
责任编辑 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