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资料搜集与运用能力的进阶路径
作者: 张晓红 杨红梅
2022年版课标从第二学段开始对“搜集和处理资料”提出了明确要求,从“搜集”“查找”到“整理”“运用”,要求逐级提高。而“查阅资料”“借助资料”“结合资料”等要素,在革命文化主题课文中有多处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循索“资料引入”方法,以教学时序为脉,目标导向查找资料,互联共生运用资料,迁移延展链接资料,助力学生素养进阶,推动教学双线并进。
一、目标导向,有目的地查找资料
2022年版课标多次提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媒介的学习内容”。
1.制订“跨媒介查找资料指南”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为“家国情怀”,编排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三篇革命文化课文,每篇课文对查找资料的要求都是根据课文内容来确定的,分别聚焦周恩来(领袖品格)、梅兰芳(大师气节)、延安(延安精神)设计查阅任务,确定了查找内容,教师再指导学生整理可用的媒介及其功能,指导学生寻找所需资料。
“跨媒介查找资料指南”采用线下线上混合,“线下”包括纸质资料、实地参观,“线上”包括网站资源、文图影像、VR全景、AI互动等,根据不同的查找内容,确定“使用什么媒介”“怎样使用媒介”“用什么媒介查阅什么资料”。
2.展开“跨媒介查找资料实操”
学生根据指南,进入实操阶段,在完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练习任务后,依靠本地资源,学生到本地少儿图书馆“周总理专栏”,了解总理生平,借助AI工具梳理周总理的少年经历;前往周总理纪念馆、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寻迹总理童年时代,研学“12岁的周恩来为何能立下救国之志”,利用网络搜索“1900年中国的状况”和“1900年欧美国家的状况”视频资料。在学习后两篇文章时,由于距离受限,无法实地研学,便可使用网站“梅兰芳纪念馆”、VR全景“延安革命纪念馆”,去了解相关资料。经过多次实操训练,学生的媒介意识和查找资料的能力逐渐提升。
二、互联共生,切合时宜运用资料
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教学中需要的资料可以分为释义性资料(文本内容的知识性资料)、背景性资料(作者资料和创作背景)、关联性资料(文中关联内容的资料和补充性资料)、历史性资料(创作内容今昔对比或历史脉络性资料),这四类资料在课堂中互联共生,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内化、践行,最终达成素养进阶。
1.依托释义性资料,理解文本内容
革命文化主题课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在阅读时学生对一些词语不理解。比如六年级下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学生对“暗堡”的意思不明白,结合课文中对“暗堡”的描述,通过学生、教师及时拓展和补充相关的资料作为印证,对文本中的信息和学生查阅的资料形成解释与补充之势,为学生精准而深入理解文本奠定基础。(石超英《资料拓展:语文教学应有的开放姿态》)
2.借助背景性资料,感知文本主题
革命文化作品的教学,往往要关注其作者和创作背景。学生在阅读相关课文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十六年过去了,李星华才写下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利用平板,让学生现场搜索作者和创作背景资料。从梳理李星华背景性资料中,学生发现了十六年过去了仍然不忘父亲一言一行,李星华始终在践行着父亲的精神品质,不忘初心。
3.拓展关联性资料,深入文本解读
在六年级下册“理想信念”单元的革命文化作品中,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梳理“人物生平时间轴”,了解人物的人生轨迹,初步建立革命人物认知图谱,以帮助学生理解革命人物“舍己为国”的壮举。同时,影视剧、纪录片中有对革命人物故事的还原和叙述,借助影像资料,进一步加深对革命人物的认识和对课文的理解。
观照历史性资料,落实语用训练
在《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教学中,教师穿插引出三段视频资料:第一段是“董存瑞炸暗堡”时的视频,对照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画面定格”的写作方法;第二、三段视频是“中国英雄人物的感人瞬间”。因为资料的引入,学生产生历史同理心,接着提出写话任务,捕捉英雄的一言一行,用文字表达。
三、迁移延展,跨界拓学链接资料
1.在多元互融中延学
“理想信念”单元编排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需要结合“阅读材料”完成“开展阅读分享会”的任务。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单元按时间顺序编排了不同时间节点的中国状况,和语文“阅读材料”有相通之处。结合其他学科内容,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料,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在真实情境中研学
语文学习以生活为基础,真实的生活情境把语文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实现内容、学习、生活三者的互动。(李亮、段承校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理解与实施》)“阅读材料”中的《十里长街送总理》描述了人民群众沉痛追悼周总理的场面。学生课后跟着书本去研学,来到周总理纪念馆,寻找“总理与人民”的印记,找到了“总理的一天”“总理与人民劳动”“总理关爱下一代”“总理的一生”等资料。在实地研学中,学生明白了总理一生为人民服务,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也心系国家和人民的精神品质。
3.在过程评价中进学
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的评价,贯穿语文教学始终。在以“资料搜集与运用”为能力主线的主题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自己的能力要素做反思总结,可通过自评或他评(见表1),来帮助自己优化语文学习。
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教学离不开资料的支持,不仅需要学生查取资料,更需要他们会使用资料,实现从“有料”到“用料”的能级进阶,让资料成为学生学习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助手。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资料介入也绝不能刻板化、机械化、简单化,要始终遵循“双线并进”的理念,探索适合学生能力和情感双向共生的实践路径。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淮安小学/江苏省淮安市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