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作者: 王雅婷

可视化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探究0

朗读是中华民族学习诗文的传统方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诗词朗读不仅能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丰富学生情感,提升其审美能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有感情朗读古诗词的前提是深入理解古诗词及其传达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真实且富有韵味地表达。如何将古诗词的语言、内容、情感具象化,让学生可及可知可感,并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呢?可视化教学模式和策略,给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出路。笔者以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可视化教学,为读好古诗词保驾护航。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选编了宋代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代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三首描写田园风光和生活的诗词。为了让学生能够披文入情读好古诗词,教师可进行可视化教学。

一、交互游戏,让意境可视化

田园诗词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重要流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通常借描写田园风物,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情感。诗词的这种隐晦、含蓄的表达,为古诗词教学带来了挑战。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古诗词的意境,教师可运用可视化教学策略设计导入课堂。

课前,教师可运用畅言APP的语音转文字功能设计一款游戏——看图背古诗。即根据APP随机出示的图片,背出相应的古诗,畅言APP则将正确的语音输入转为文字出现在屏幕上。背诵出一首古诗则为小组积累10分,最后根据积分排名进行评奖。这样的交互游戏,其随机性、竞争性、即成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接着,教师再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这类诗歌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从诗歌的一景一物中去探索、发现田园诗词的特点。

交互游戏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观照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用图片的形式形象地展现了田园诗的意境之美,并通过背诵比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专注的状态投入课堂,跟随教师的引导去感悟、去思考,将田园意境在学生的眼中、脑中无限地铺展,为下面《古诗词三首》的学习和朗读做好充分的预热准备。

二、思维导图,让理解可视化

《古诗词三首》中的前两篇编排的是两首七言诗,这两首古诗在写景和抒情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教学时如果还是一首一首地分别进行学习,学生对两首古诗的理解便会处于割裂状态。教学时如果使用思维导图,便可帮助学生弄清其中的关联。

在学生初读三首诗词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学习前两首古诗。教学中教师不用设计烦琐的问答、零碎的对话,而是出示一对双气泡式的思维导图(见图1),然后让学生细读两首古诗,圈画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特点,对比其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可视化的思维导图,学生发现这两首诗中都描写了“篱落、蝴(蛱)蝶、菜花”。除此之外第一首诗还描写了“梅子、杏子、麦花”,根据“金黄、肥、雪白、稀、日长”等描写特点的词语可以知道,《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描写的是夏天的田园风光。第二首诗还描写了“一径、树、儿童”,根据“新绿未成阴”等词语可以判断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田园风光。接着,教师以“这是一幅(     )的田园风光图”为桥梁,让学生想象画面,补充填空,学生有的说“美丽”,有的说“清新”,有的说“恬适”,并得出结论:这两首诗虽然写景有所异同,但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

思维导图将理解可视化,打破了思维的边界,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同时让古诗文作品变得更有张力,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的朗读才能做到脑中有景,心中有情,眼中有光。

三、简笔绘画,让情景可视化

《清平乐·村居》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首词,相比前两首七言诗,这首词从多个角度写人写景,如果仅是照本宣科地学习,就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但如果借用简笔画,便可立体再现词中情景,让学生如临其境。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准备好画笔和画纸,接着借助拼音、注释等帮助学生解决朗读的障碍,然后让学生通过圈画、批注的形式读懂这首词,并且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想到的画面用简笔画的形式勾勒在画纸上。最后教师邀请学生介绍自己画作的内容以及作画的意图和依据。学生以文中方位词“溪上、溪东、溪头”为参照,结合自己生活中的观察,勾画出这样一幅乡村美景——茂密的丛林中,绿油油的草地上,一座低矮整洁的茅草屋,一对老年夫妇亲昵地坐在门前一边晒太阳一边说着悄悄话。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屋前潺潺流过,小溪的一边大儿子拿着锄头正在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门前溪边织着鸡笼,小儿子躺在小溪另一头,翘着二郎腿,吃着莲蓬。整幅画布局合理、画面温馨和谐,将词中情景生动展现无遗。可视化的情景再现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纷纷感叹:“这画面像极了夏天晚上我家爷爷奶奶坐在老家屋前乘凉的样子,他们也是这样笑眯眯地看着我们一脸的幸福,就像喝醉了酒一样。”正是有了文字到画面的可视化转换,才会催生出学生这样的联想。

简笔画形象、简洁、快速的表达,既节省了描绘事物的时间,又生动地表现了事物的显著特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这样的可视化教学让古诗词学习情景交融,学生读起来才能够意蕴悠长。

四、角色扮演,让情感可视化

古诗词是有“眼睛的”,被称为“诗眼”“词眼”,往往就是这样的关键字眼儿道出诗词的情感意味和深刻内涵,在诗词当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学习古诗词要善于抓住“诗眼”“词眼”进行合理的联想,探究诗人或词人想要抒发的情意。

《清平乐·村居》中,一个“醉”字含义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宁静生活的陶醉和向往。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简笔绘画想一想老夫妻俩正在聊些什么,并通过角色扮演演绎出来,便有了以下对话——

老翁:“老婆子,一转眼我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半辈子了。现在孩子们都大了,会干活了,我们享清福了。”

老媪:“是呀,你看老大勤劳,老二手巧,把田里的庄稼、家里的牲畜打理、照顾得多好。”

老翁:“正是因为儿女勤劳、孝顺,我们的生活才会这么安逸,我们的身子骨也才这么硬朗。”

老媪:“虽然这辈子咱们没有大富大贵,但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你我远离纷争,没有烦恼。这样能够吃饱穿暖、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幸福生活。”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把作者的心声展露无遗。接下来,教师再让学生说一说对这个“醉”的理解,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陶醉”,不仅是对美景的陶醉,更是对美好生活的陶醉。这时候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切便水到渠成了。

可视化教学直观、生动的体验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在古诗词教学中选用恰当的可视化工具进行合理的可视化教学,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又能够增强古诗词文本的张力,只有像这样学生、文本之间的双向奔赴,才能让古诗词的情景、意境、情感在学生心中变得丰富多彩,从而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北城小学 )

责任编辑 唐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