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言文,传承知音情
作者: 周巧超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2022年版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知音文化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伯牙鼓琴》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故事中伯牙与锺子期之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流传关于友谊的佳话,也是学生进行传承知音文化教学的重要载体。在本课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对知音文化有深刻的感知,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
一、立足诵读,文言兼得
“熟读深思子自知。”文言文音韵优美,读起来抑扬顿挫,具有独特的美感。教学文言文的时候,教师注重对学生诵读时停顿、重音、语速、语调和节奏等的朗读指导,促进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实现文“言”兼得。
教学《伯牙鼓琴》一课时,由于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诵读基础,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借助拼音和注释自由诵读,画出自己难以读好的句子,然后重点就“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等句子对学生进行停顿、节奏和重音等的指导。为了帮助学生读好句子,教师可以先范读给学生听,让学生画出停顿的节奏重音,然后让学生一遍遍跟读,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在学生诵读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读得不枯燥,读得不厌烦,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朗读提出层次化要求,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读出节奏、读出停顿,读懂意思和读出情感等方面逐步对学生提出诵读要求,让学生越读越有感觉,更好地融入文本意境之中,帮助学生感受知音情做好铺垫。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在文言文教学中,诵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本情感的第一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丰富学生朗读的形式,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诵读时觉得枯燥乏味,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深度阅读奠定基础。
二、以乐为媒,感受文化
《伯牙鼓琴》一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这个故事也是《高山流水》这首乐曲创作的由来,教学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知音文化,体会到艺术之美,教师可以引入乐曲,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受知音文化,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师把古琴乐曲《高山流水》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闭目想象,并说说自己的感受。随着学生的欣赏倾听,有学生从“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这句话中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琴声如高山一般是那么深沉、肃穆。“汤汤乎若流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琴声如流水一般是那么清透、柔和。为了深化学生对伯牙与锺子期之间友谊的深刻认知,教师还可以借助资料袋内容让学生明白知音的意思就是知己,古人常说的“酒逢知己千杯少”也是这个意思,本课中伯牙弹琴,锺子期能听懂他琴音中想要表达的思想,这对伯牙来说是一种心灵的默契,这种情感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替代的。最后,教师让学生配乐诵读,可以让学生真正融入文本情境中,感受到艺术之美和知音的可贵。
《高山流水》是由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故事改编谱写而成的,蕴含着艺术之美。教学这一课时,教师以音乐为媒,注重乐曲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知音文化方面作用的发挥,帮助学生把感官上的感受与文本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中受到深深的感染与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传承知音文化。
三、想象体悟,丰富感受
想象是感受文本情感的好方法。“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是本单元语文要素的重要目标。在《伯牙鼓琴》一课教学中,教师紧扣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让学生把自己想象出来的内容说一说,丰富学生的体验感受,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蕴含的情感,让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度。
首先,教师可以采取读中想象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悟。学生读完课文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眼前仿佛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学生眼前浮现出了在河边、在山涧,伯牙与锺子期一个弹琴,一个倾听,时而还会交流一些什么的画面。然后,教师让学生配乐想象,说说自己眼前浮现的美景,在学生的想象中,一个樵夫,一个宫廷琴师,他们并肩行走,他们走过……走过……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最后,教师让学生想象一下伯牙破琴绝弦之前心里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并把这部分内容补充完整。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有学生这样写道:“薄雾冥冥,伯牙抱着自己的琴站在锺子期的墓前,他对子期说你怎么就这样离我而去了,我还有好多曲子想谈给你听呀?你去了,我弹琴给谁听,谁能像你一样知道我的心意……他坐了一会儿,突然他拿起自己的琴……”通过想象补白,内容丰富了,学生真切感受到了伯牙因为锺子期死去的悲痛心情,感受到了知音难觅的情感。这样的想象活动,让学生仿佛感觉到是穿越了历史,真知见证了那段千古佳话,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对知音的情感感受也会更加深刻。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友谊有更加深刻的感受与体会,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对琴独有的钟爱与心意相通,为学生感受艺术之美、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提供了条件。
四、拓展阅读,传承文化
要想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内阅读,还要能够对课文内容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这样可以延伸学生的阅读空间,使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伯牙鼓琴》一文中蕴含着深厚的知音文化,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感受伯牙与锺子期之间深厚友谊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阅读来传承知音文化,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
《伯牙鼓琴》一文课后练习“资料袋”中介绍了伯牙与锺子期和“高山流水”方面的知识,还向学生推介了古诗中关于知音的名句,如孟浩然的《示孟郊》、李白的《月夜听卢子顺弹琴》及王安石的《伯牙》。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感受到知音的可贵,会更懂得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与同学和睦相处。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查找到的关于知音的文章,如管鲍之交等历史故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对知音的理解,阅读这样的文章对自己有什么启发,从而深化学生对知音的认识,更好地传承知音文化。
在《伯牙鼓琴》这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结合课文中蕴含的知音文化以及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引导学生诵读、想象、感受、体会,并鼓励学生查找与知音有关的文章进行交流,丰富学生对知音文化的认知,促进学生对知音文化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传承知音文化,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追求。
(作者单位:浙江青田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