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文言文教学实施探析

作者: 康海敏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言文因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思想内涵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2022年版课标首次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维度的综合体现,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开展小学文言文教学,笔者以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杨氏之子》教学为例,探究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融合训练。

一、整体感知——识文字之趣

1.自创导入,激趣学习

(1)四年级学过一篇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见识了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劝说的神童——王戎。王戎的聪慧体现在他的行为表现上,而杨氏子的聪慧就体现在他的语言表达上。教师出示自创的古诗,学生从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

杨家稚子慧无伦,

待客有方礼数真。

应对从容机智语,

杨梅孔雀巧争新。

——康海敏《颂杨氏之子》

教师带领学生初步朗读,去感受这位古代少年的风趣和幽默,体会别样的智慧。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抽生读。教师根据学生朗读作出评价:一生字字清晰而流畅,倘若把文中的两个多音字读准确,会更好。另一生流畅而自然,把两个多音字也都读准确了,真好。引导学生注重“为”“应”这两个多音字并总结:补充空白是辨别读音的好办法。

结合课后习题,读好两个最容易出错的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教师提醒学生除了要把文章读流利之外,还应该兼顾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层次感。引导学生找出第二句中的一个古今异义的字——“禽”。

教师出示“禽”字字形演化图,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到它是指鸟,联系成语“飞禽走兽”“良禽择木”来讲解,“禽”在古代专指鸟。此“家禽”非彼家禽,更要注意此句的断句,在“禽”字前面要停顿。

师生共同总结: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断句停顿也是读好文言文的诀窍。

2.多元朗读,铺展基础

在学生知晓如何读好断句停顿的前提下,再进行多元朗读,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具体实施如下:

(1)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教师读旁白及孔君平话语,学生读杨氏子的话。

教师点评:应答之声不绝于耳,同学们甚聪慧也!

(2)学生互扮,分角色朗读。

全班读旁白,一名女生读孔君平语,一名男生读杨氏子语。

此时教师指向孔君平扮演者说:“某氏之女,汝说得巧!”指向杨氏子扮演者说:“某氏之子,汝亦答得妙!”

(3)男女合作,配乐朗读。

女生读旁白,男生读孔君平和杨氏子的话语。

教师亦可用简短文言文评价:妙哉妙哉!

(4)竖排繁体,全班朗读。

在古代,文学作品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标点是后人所加。出示该篇繁体竖排形式,让学生更能体味文言文的文化意蕴,增强审美感受。

学生诵读完毕,教师再作评价:怎一个“好”字了得!

3.追根溯源,识文断字

随文识字、字理识字能够促进学生理解文本,是教学文言文很好的实施路径之一。

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既是中心句,也是总起句。“甚聪惠”将杨氏之子的形象特点一言以蔽之。

讲解“聪”字的构造,提问:“聪明的人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引导一个“聪”字就是最形象具体的回答。左边的“耳”代表着要善于倾听;右上角的两点仿佛人的两只眼睛一般,正炯炯有神、专心致志地看着什么,代表着要善于观察;中间的“口”代表着要善于表达;最下边的“心”代表着要善于思考。而“惠”字,据《古代汉语字典》里介绍,通“慧”。有聪慧、聪明之意,也有仁爱、仁慈以及柔和、柔顺之意。

杨氏之子的聪慧何以见得,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课文是通过一个叫“孔君平”的人拜访杨父来展开叙述的: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多指到某个地方去看人(多用于所尊敬的人)。孔君平要拜访的杨氏,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之人。

二、字斟句酌——品文体之美

1.语言凝练,行文简洁

(1)开篇的中心句也是一个总起句,仅用了10个字,就把杨氏之子的籍贯、姓氏、年龄及人物特点都表述清楚,行文简洁,语言凝练。教师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介绍一下自己。

预设:

鹏城杨氏女十一岁,喜作文;

鹏城张氏女十一岁,善音乐;

重庆冯氏子十一岁,好美食;

南山吴氏子十一岁,工画画。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将回答中的“音乐”换成“音律”、“画画”换成“丹青”,更有古典气息,并相机点评:短短十多个字的介绍,让为师知晓诸位多才多艺,甚为欣慰也!

(2)全文简明扼要、要言不烦,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补充内容。如:

当杨氏之子听完孔君平的话语时会进行怎样的的思考?

我姓杨,杨梅虽有杨字,就说是我家的水果,那您姓孔,孔雀也有孔字,难道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吗?

当孔君平听到杨氏之子的回答后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1)孔君平乃大吃一惊,抚掌称赞:“听闻此小儿甚是聪慧,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啊!”

(2)孔君平竟无言以对、一时语塞,高声赞叹曰:“杨氏之子,甚是聪慧,日后必为人中龙凤!”

教师相机点评学生发言,诸如:“绝妙好词!”“汝甚是聪惠!”

将留白补充,既丰富了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促使其很好地积淀语言进而运用语言,从而达到内化成素养的目的。

2.巧用姓氏,一语双关

这则故事的幽默有趣之处,在于孔君平以杨梅和杨氏之子同有“杨”字而进行归类,巧妙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尤为值得赞赏的是,年仅九岁的孔君平迅疾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并有力地给予反驳和应答。这种巧用姓氏的趣问妙答,使得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文人雅士经常会利用谐音双关来传情达意。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刘三姐对山歌中也有异曲同工的表达:

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姓罗不见锣鼓响,蠢才也敢对歌来。

这里暗指陶姓、李姓、罗姓三位秀才。这三位秀才是财主请来与刘三姐比试山歌的,谁要是输了就再也不能唱山歌了,哪知被刘三姐利用谐音双关对得哑口无言、落荒而逃。真可谓是一石二鸟、一语双关啊!

3.反问语气,有礼有节

杨氏之子的答话是一句反问句,反问的标志是“未闻”二字。倘若将“未闻”二字删掉,我们试作对比:

孔雀不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第一句简单直接,就如孔君平对杨氏之子时长辈对晚辈说话般,这句话的语气言之凿凿、不容置否。而第二句加上反问词,语气就柔和含蓄不少,意思是说:“我怎么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啊?”言下之意是“既然孔雀不是先生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就不是我们杨家的水果了”。虽然古代没有标点,但我们同样能从语气中听出人物的内心独白,此间的反问语气就颇为妥帖适宜。俗话说“言为心声”,不无道理。试想,作为家父的友人、自己的长辈,身为后生晚辈的杨氏之子怎能不懂得分寸、怎能不有礼有节呢?

三、多元解读——赏思维之华

这篇文言文的精彩之处在于行文间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一个“应声答”,闪烁着无与伦比的智慧和精彩,如果给这样的应答加上一个修饰语、一个赞叹词,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应答?

1.秒答

从“应声”这一个词可以推断出杨氏之子没有进行过多的思考,几乎是脱口而出、毫不迟疑地回答孔君平的“刁难”,回答之神速,堪称“秒答”。

2.妙答

孔君平借助姓氏调侃杨氏之子,我们梳理一下他的逻辑思维:

杨氏-杨梅-君家果

巧妙的是,杨氏之子快速明了孔君平话里有话,于是他的作答思路是这样的:

孔君平-孔雀-夫子家禽

如果说孔君平说得很巧,那么杨氏子回答得就很妙,这是一种“妙答”。

当姓氏遇上动植物时,又会出现怎样神奇的文字游戏呢?利用班级学生的姓氏来巧妙教学,如“李君平”“马君平”“朱君平”“胡君平”等。

预设:

未闻李子是父子家果。

未闻马是父子家畜。

未闻猪是夫子家畜。

未闻狐狸是夫子家兽。

这时,教师可以适时指点学生,杨氏子选取孔雀作为例子,孔雀为何鸟?它代表着吉祥、美好。虽然“猪”和“狐狸”在谐音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并不是什么吉祥、美好的事物,让人听着似乎没那么舒服。然后让学生稍作改变,让回答更巧妙,此时,学生作答。

预设:

未闻朱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金猪是夫子家畜。

未闻胡杨是夫子家树。

未闻葫芦是夫子家宝。

教师顺势评价:“一点就通,一学就会,汝甚是聪慧!”“稍稍修改,立马就化腐朽为神奇!”

杨氏之子善于倾听、善于类比推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般妙答,使得一个聪慧、机敏的形象跃然纸上。

3.礼答

杨氏之子除了运用较为柔和含蓄的反问句式之外,还运用了“夫子”一词表示对客人的敬重。“夫”指对男子的美称,即大丈夫。“子”是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先生之意。两字合在一起,文中注释也有注明,指古时对男子的敬称。“夫子”一词非常符合来客孔君平的身份,可以介绍孔君平相关信息:

孔君平(285-335)晋朝人,孔子第26代后人,名孔坦,字君平。官至廷尉(掌管刑法),所以也称孔廷尉。

当孔君平听到杨氏之子有礼有节的回答,又会作何感想?可以让学生再次畅所欲言:

孔君平赞赏有加:“杨父教导有方,杨氏之子,孺子可教也!”

孔君平竖起大拇指曰:“杨氏之子多智且懂礼,日后必为国之栋梁!”

孔君平抚掌赞叹:“此儿甚是聪慧,以后必成大业!”

孔君平大惊而笑曰:“此儿甚机敏,此乃同辈之佼佼者也,今后必不同凡响!”

教师可以相机用文言点评学生发言,诸如:“赏人聪惠者亦为聪惠者也!” “此处不留掌声,更待何时?”“某某之子∕女,甚是了得啊!”等。

紧扣一个“答”字,将杨氏之子的聪慧表现系统化、可视化,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多元解读,并进行语用迁移,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迁移内化——悟文化之美

1.拓展迁移阅读

教材倡导要大量阅读、要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师灵活运用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可以设置课外阅读拓展环节,让学生“学然后知不足”,兴趣渐浓。

在《世说新语》中也有应声回答的例子,请学生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的两位小主人公有什么不同之处?

引用《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嘲笑戏弄》

张吴兴①年八岁,亏②齿,先达③知其不常④,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⑤?”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注释:①张吴兴:张玄之,字祖希,曾任吴兴太守。

②亏:缺。

③先达:负有声望的前辈。

④常:平常。谓聪明卓异。

⑤狗窦:狗洞。

两相比较,从而得出杨氏子的应声答是一种礼答,其个人格局以及应答效果要远远高出上文的张吴兴。可见,会说话实在是一门艺术,既体现了修养,又传达了智慧、更彰显了格局。引导学生在今后与人交往沟通中要学会杨氏之子的“秒答”“妙答”和“礼答”。

通过课外资料这一种载体,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出现在古典名著中聪慧儿童的文学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化鉴赏力,将文化之美内化成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2.简介《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的作品篇幅不大,语言简洁,但是蕴含丰富,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作者刘义庆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语言艺术大师,在谋篇布局、语言表达以及人物塑造方面别出心裁、十分考究。

《世说新语》对后世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后世有很多诗文、小说和戏剧取材于它,众多的典故更是时常被后世引用,其浓厚的魏晋风骨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综上所述,从“识文字之趣”“品文体之美”“赏思维之华”“悟文化之美”四个方面对课堂进行建构、对学生进行多维素养融合训练,旨在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获得优质发展。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张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