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表达目标下的语用能力培养

作者: 王存梅

一直以来,教师都用“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指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然而,尚处语言初学阶段的小学生,语言大都来自生活日常的直白口语,要想他们一下子做到条理清楚、语言规范、表达流畅,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在鼓励学生大胆说自己想说的话的同时,也要给他们提供语言规范表达的例子,让他们在模仿和迁移中,学习规范化地表达。

一、积极解码言语表达的形式,促进主动建构

毫无疑问,我们的母语表达是具有自己的表达规律和构词成句方式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深入阅读正确、规范表达的课文文本“例子”,积极解码有新鲜感的语言表达秘妙,从而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言直觉,在规范的表达中主动建构。这样,方有助于学生了解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丰富他们的个体语言经验,提高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

以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在指导学生学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以提高他们围绕中心意思进行表达的能力时,我们可以从课文中相关的表达范例入手,掌握围绕中心句构段的方式,实践迁移,仿写练习,从而让学生“入格”。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学会抓住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去梳理课文信息,体会“有的……有的……有的……”这样写法的好处,并学会用它来写一段话。阅读《海滨小城》,学习课文以并列的方式,分别从海面、海滩以及小城的庭院、公园、街道等方面,采用“总分”的方法,清楚介绍。阅读《美丽的小兴安岭》,学会按季节的顺序描写的方法……如此一课一得,一得一用,学生对于“围绕一个意思写”的语言形式就有了感性的认知,他们在写作时就有了底气。

如果学生都按照这样的单一范式去表达,会不会让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受到困囿,继而造成表达内容和形式的千篇一律。这样的担心也不无道理。但是,在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语用的初始阶段,模仿是少不了的,就如汪曾祺先生所说:“初学写作者,几乎无一例外要经过模仿的阶段。”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说:“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人来讲,模仿不是耻辱,而是一个捷径,或者说是一个窍门。”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更是一针见血:“所谓独创,不是别的,就是深思熟虑的模仿。”

当学生都能够熟练运用这样的基本表达范式进行表达后,我们方可再去鼓励他们在基本表达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写出富有创意的语段。当然,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的规范表达后,也会主动去思考、突破,写出与众不同的文字,形成属于自己的新的表达范式。

二、灵活运用积累的素材表达,提高主题意识

在学习表达的初始阶段,我们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随文练笔、仿写练习,就是为了让他们积累到丰富的表达材料,为日后的表达做必要的储备。当然,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达素材,其目的不仅仅是厚积薄发,更多地还是让他们能够灵活地处理素材,根据需要进行加工。

如学生在仿写迁移中,学会了点面结合的表达方式,并记录下这样的生活情景:“午睡时间到了,周老师叮嘱我们放下窗帘趴在各自的课桌上休息,同学们纷纷走回自己的座位,有的趴在叠起的胳膊上,有的拿出书本垫高,将脸颊直接搁在上面,还有的把外套叠成小方块当枕头……其实很多时候大家是睡不着的,有的会时不时偷偷睁开眼睛四下张望,有的虽然闭上了眼睛,但一动一动的睫毛还在传递着他并没有睡着的信息。”

这是一段很有生活气息的精彩文字。如果我们在写作命题习作,如《午间小憩一瞥》《当老师不在的时候》这类场面描写,或者《调皮的xxx》《我的老师》等写人的话题,能否运用这段语言材料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在进行习作指导时,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审题能力,让他们在正确梳理好习作的要求后,认真回顾相关的表达素材,特别是自己日常练笔中那些引以为傲的文字材料,而后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运用,这对于那些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的习作特别有用。

如一个学生在写《温柔的周老师》一文时,就接着这段文字写道:“这时,周老师也不去责备他们,而是轻柔地说:‘午睡半小时,胜过晚上两小时。你这会睡不着,静静的趴一会儿,闭目养神,对身体也是很有好处的。’”

在写同学的不安分时,则这样处理:“然而,活泼好动的我们怎么会像老师期待的那样安分守己呢?我常常偷偷地把眼睛睁开一条缝,看着周老师在干什么,看看其他的同学是不是有和我一样偷偷摸摸地做着什么。当我的目光正好与老师对上,则赶紧闭紧眼睛装睡;如果恰好碰到另一个也和我一样鬼鬼祟祟的同学,则会会心一笑,或者对着他做个鬼脸。”

而要用这段文字素材来表达温馨的画面,则可以这样做:“这天中午,我和往常一样,按照老师的吩咐,进入闭目养神的状态。过了一会儿,我觉得周围太安静了,静得可以听到同桌均匀的呼吸声。我忍不住偷偷睁开一只眼睛:啊,刚刚还在讲台前批改作业的周老师也趴在桌子上了,她的眼镜被放在已改好的一叠作业本上,可红笔却依然紧握在手中。我看看四周,居然有许多亮晶晶的小眼睛在扑闪扑闪的,不过大家都默不作声,都保持着趴伏的姿势。如果有人想说话,对方一定会做出‘嘘’的动作,仿佛在告诉他:‘老师累了,让她好好歇一会儿。’”

指导学生活用积累到的生活中的种种素材,并根据实际写作的主题需要,去进行灵动的处理,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他们审美、鉴赏、创造力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三、发展提升构段成篇的能力,丰富表达策略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悟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掌握一些常用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写作技法,这对于初学写作的他们来说,既减缓了表达的坡度,又降低了表达的难度。这样的教学可以很好地呵护学生表达的热情,激发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挑战动力,助力他们收获成功的喜悦。

如每次写作时,学生最头疼的就是开头怎么写。一些学生在苦思无果后,要么直奔主题,要么刻意雕饰。那些直接以“今天我做什么”开篇的,定然让人索然无味;而为了吸人眼球的词汇堆砌,会显得矫揉造作。这时,我们老师如果讲一大堆技巧,或许能解了学生这一篇的燃眉之急,但后面他们再写作时还会愁眉苦脸。为丰富学生的写作方法,笔者常常以“开篇超市”的方式,给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开头方法,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自我选择,自主修改再利用。如在学生写作《我学会了……》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开头:(1)每当我看到小伙伴们骑着自行车自由穿行在大街小巷时,我都羡慕不已,渴望自己也能征服这一坐骑,在风中惬意骑行。(2)在我的卧室里,挂着一幅“小虾嬉戏图”。这是我在学习水墨画时,老师帮助修改的。通过这幅画,我学会了从容。(3)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起来的。骑车、画画、弹钢琴……在成功解锁这些技能后,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4)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会随时学到很多东西。当我们每学会一项本领后,都会感到非常开心。下面,我就跟你分享一下我学会游泳的那一次经历吧!

千教万教,不如实实在在的表达范式有说服力。在学生愤悱之际,给他们奉上丰富多彩的文字大餐,供他们选择、加工、运用,长此以往,他们占据了大量的开头方法,就不会再为“万事开头难”而烦恼了。

在学生谋篇布局时,我们常常让他们绘制写作的“思维导图”,以理清写作的顺序,合理安排表达的内容。然而,本来就没什么写作经验的学生,哪能一下子做到“条理清楚,表达具体、富有真情实感”呢?此时,我们不妨以例文的范式去启发、引领,让学生在反复地模仿实践中丰富表达的经验和策略。如在指导学生写“我的动物朋友”时,我们可以结合老舍的《猫》“说它……的确是呀,……可是……”的组段方式,也可以结合《母鸡》欲扬先抑、铺陈列举的写法,让学生迁移运用,在整篇的思路借鉴中轻松完成写作。

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运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过度放手,而要借助课文这个“正确、规范表达的例子”,帮助学生扎扎实实地打牢语言表达的基础。这样,学生才能清楚表达,有效交流,顺畅沟通。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海安市白甸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田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