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双线目标 感悟深沉父爱

作者: 许阳婷

统编本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情深”,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父爱之舟》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以梦境的形式追忆了“我”在少年儿童时期与父亲在一起的几件事情,营造出了浓浓的“父爱”氛围,展现出了父爱的无言与厚重,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与感激。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紧扣单元双线目标展开教学,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与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与作者产生共鸣,走进阅读的深处。

一、聚焦场景,捕捉父爱细节

《父爱之舟》一文一共呈现了七个场景,这几个场景画面感十足,使父爱显得特别立体、丰富。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结合课后练习一“默读课文,说说在‘我’的梦里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以场景为线索建构课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感受场景中蕴含的父爱。

首先,在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聚焦课文的第2-9自然段,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课文中的场景有哪些(添叶卖蚕、住小客栈、喜逛庙会、背“我”上学、凑钱缴费、摇船送考、缝补棉被),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几个场景,从而使学生明白因为这些场景中的记忆如同刻在脑海里一般,让作者很难忘怀。接下来,让学生细读课文,在感受深刻的地方进行批注。批注中,从“我”被蚊虫叮咬,父亲要求茶房给“我”换房中读懂父亲对“我”的爱,从父亲摇橹送“我”上学中感受父亲对“我”的爱与期盼。这些场景中像这样的细节描写还有许多,教师鼓励学生以批注阅读的方式找出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并把这些细节中隐藏的父爱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在旁边,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认识,让学生获得语言、审美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父爱之舟》一文采用了场景加细节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场景,并选择令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两处细节描写进行批注阅读,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受到课文中蕴含的情感。

二、换位思考,丰富情感认知

教学中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真正进入到文本情境之中,获得对文本内容深刻的感受与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在体验中走进文本,感受文本蕴含的深厚情感。

如教学逛庙会这部分内容,庙会上各种有趣的事情,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好吃的食物,五花八门的玩具对童年的“我”来说是多么具有吸引力的一件事情,但与此同时,庙会的热闹也与父亲的囊中羞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家庭的贫困,庙会上的各种好吃的食物与好玩的玩具与“我”和父亲好似没有多大关系,即使是这样,逛庙会也成为了“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把自己代入到父亲的角色中去,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心理活动。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庙会上的东西是那么丰富,那么热闹,你为什么把孩子带到偏僻的地方吃凉粽子呀?”“父亲”说:“家里太穷了,好多东西都买不起,怕孩子被别人笑话,受委屈。”在学生以父亲的身份回答完毕以后,追问:“你们买来了热豆腐脑,孩子让你吃你为什么不吃啊?”“父亲”说:“好容易赶上庙会,孩子能喝上一碗热豆腐脑不容易,我喝的话,孩子喝的不就少了吗?“让家长多喝一点吧!”这部分内容中“到偏僻地方吃凉粽子”“不舍得喝豆腐脑”这些细节描写之处是作者极力刻画之处,尽管语言是那么朴实,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换位思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从父亲的视角来谈谈自己对一些细节的看法,真正走进父亲内心,体会父亲一心为儿子着想和对儿子深深的爱。

三、展开想象,体会父爱如山

想象可以让眼前浮现出一幅鲜活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父爱之舟》一文中,值得学生想象的地方有许多,如父亲背“我”上学这部分内容写的极具画面感,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能够表现父爱的关键句子细细品读,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从中感受父亲对“我”无言的付出和无微不至的关心,进而促进学生对伟大父爱的理解与感悟。

父亲送“我”去上学,因为下雪天路滑难走,作者用“伏在背上”“撑起雨伞”“扎紧裤腿”“扎在腰里”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和“深桶钉鞋”“棉袍下半截”“粉绿色丝绸汗巾”等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来表现父亲对自己的节省和对“我”的大方,以及不管自己再累也要为孩子撑起一片天的默默无言的父爱。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一下在下雪天,路非常滑,父亲背着“我”走去上学的情景,让学生感受父亲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的,以及父亲生怕摔着,不顾旁人眼光一心为儿子着想的心情。在学生的想象中,父亲的形象也会更加高大。

在教学中,为了感受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深情,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让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落实舐犊情深这一主题。

四、入境表达,深化父爱体验

《父爱之舟》是一篇蕴含深厚父爱的文章。教学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感受爱,理解爱,还要让学生学会表达爱。基于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出真实可感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父爱,深化体验。

在《父爱之舟》一文的学习中,学生和作者吴冠中一起回忆了作者童年的经历,感受到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会对学生产生很大触动,这时候教师可以把歌曲《父亲》播放给学生听,听后让学生说说此时此刻自己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然后拓展阅读朱自清的《背影》和赵丽宏的《挥手》,让学生继续用“抓场景,品细节”的方法体会隐藏在文本字里行间的情感;最后,让学生运用本课学到的方法写一个表现父爱(母爱)的场景,鼓励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升华情感认知,提升创意表达能力。

在《父爱之舟》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情况创设音乐情境,使音乐与文本内容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互相呼应中深化对父亲情感的认知,然后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场景加细节的方法表达自己对父亲或者母亲的爱,帮助学生把课堂所学转化为行动,提升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父爱之舟》一文,作者吴冠中先生利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对父亲的爱进行了全方位的刻画与展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师要聚焦单元双线目标,关注场景和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在场景中共鸣,在细节中悟情,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杨壮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