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实践探究

作者: 谢芮

2022年版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同时明确第一学段要“学习独立识字”。“独立识字”一般包括:能自主辨认汉字,能独立浏览文本,迅速准确地辨认出各个汉字;对于要求“四会”的一类生字,能掌握读音和书写,做到会读汉字,正确书写,包括笔画顺序、结构和书写规范;能理解汉字意义,包括其在不同语境中的特定意义。因此,低年级教材中,除了在每课的生字表中编排一类生字和二类生字之外,还在课后习题等助学系统中有序列地编排了其他的识字内容,为践行2022年版课标所倡导的“独立识字”提供了相应的学习资源。笔者就自身的理解与实践,谈谈实施策略。

一、本意解读:明确识字教学方向

教材中编排的“独立识字”素材所呈现的内容,展现出了鲜明的体系化,一般选择具有相同归旨和共同指向性的一组内容,以便于教师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课后习题第三道题,罗列了课文中“掰、扛、扔、摘、捧、抱”等一系列动词,要求学生“读读做做,再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同时在每个汉字下方,都匹配了小猴子对应的动作图片,形成了图字的有机整体。这一道题关涉到的六个汉字,都是课文中小猴子发出的动作,在字形上都与“手”相关,具有鲜明的共性特征,而且这一系列的动词,都不是教材生字表中的一类生字,这决定了其“只需辨认,无需会写”的教学定位。

在教学这一道题时,有的教师常常直接讲解意思,或用语言描述状态,或以动作直接呈现,试图将每一个汉字所表达的动作要义,精准地传递给学生。这就与编者编排这一内容的初衷完全背离。学生在辨认、积累这些生字之前,已经可以完全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汉字的意思进行辨析,他们无法将动作状态与现有的语言词汇进行对接。因此,这一道题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现有的认知经验,而要激活学生原本对这些动作的感知,借助罗列的动词,形成内在积淀和语言符号之间的对接,为学生“独立识字”提供素材支撑。

二、归类处理: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由于这一类识字内容的安排,都是以某一类型的聚合性方式呈现,所以一般不会以单个的形式出现。因此,除了基于同一类型的角度展开统一教学之外,教师还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更加细微的解读与辨析,进行必要的梳理与归类,借助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如《小猴子下山》中“掰、扛、扔、摘、捧、抱”这六个动词,教师可以将其划分成为三类:“掰”字独一类,“扔”和“摘”两个动作具有鲜明的反向所指,可以列为一类;其他的“扛、捧、抱”,各表示一种独特的运输方式,可以归为一类。

基于这样的分类,识字教学的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对于“掰”这一类独特动作的字,可以通过观察字形、模拟动作等方式,对应生活中对这一动作的记忆,同时关注这个动作与其他动作的区别,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所表示的动作状态; “扔”和“摘”这两个具有反向动作特性的字,教师可以通过对比让学生识记,如模拟这两个动作,感受其方向性和目的性的差异;对于“扛、捧、抱”这三个表示独特运输方式的动作,重点品析物品类型的差异。如,“扛”通常用于较重的物品,“捧”则用于较小的物品,“抱”不仅显得物品体型较大,更强调对物品的珍视和保护。

教师通过合理的分类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系统地识记和理解汉字,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

三、活动呈现:搭建识字实践平台

第一学段的学生都以直观性、形象性思维为主体,他们在真实生活的经历中,蓄积了丰富而真实的感性经验,借助“独立识字”板块的素材内容,帮助他们将原本蓄积在内心意识中的认知体验,提炼、归结为具体的文字符号。如教师可以将这六个动词制作成不同的生字卡片,同桌之间开展“我来比划你来猜”的游戏活动,“比划”的同学从生字卡片中随机抽出一张生字卡片,并根据自己理解的原始经验,用动作来表示,另一位同学根据伙伴“比划”的动作,猜测具体的动作名称,最后两个同学一起朗读所抽出的生字卡片,强化对动词符号的识记。

教师完全退隐到课堂后台,将“独立识字”的时空交还给学生,激活了学生的原始经验和感性认知,促进了认知体验向文字符号的转变。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的原始经验比划动作,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理解与呈现信息,将原本蓄积在内心意识中的认知体验与具体的文字符号相对应,形成更深刻的印象。

四、回归语境:促进字词深入理解

语文学习一直倡导“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学生完成“独立识字”的基本任务之后,教师不妨直接利用教材课文,将这些生字素材重新回归。

回归的方式,可以分为两个层级:(1)回归语境。由单独的生字,拓展到短语的组合,借助课文内容中赋予这些动词以明确的对象,比如“掰玉米”“抗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抱西瓜”等;(2)回归逻辑。将这些短语与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融合起来,对应课后思考题第二道题“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依照课文顺序,抽取故事发展的线索,形成板书,绘制故事发展示意图: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摘西瓜,扔西瓜,追兔子——空着手,回家去。

教师将学生“独立识字”的设置,从单纯的识字,扩展到基于文本语境的浸润与滋养。在第一层级,将生字放入短语和具体的语境中,真实可感的语境为这些动词提供了具体的场景和背景,使得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动词的含义和用处,明确在实际情境中是如何使用这些动词的,从而加深理解;在第二层级中,将短语与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融合,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故事的发展脉络和主要事件,通过故事发展示意图的绘制,这些动词生字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学习对象和资源,而成为了学生观照故事中小猴子的行为和决策的工具和支架,在积极运用的过程中,与故事发展的情节逻辑形成了呼应之势,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为后续探寻“猴子为什么空手而归”奠定了基础。

五、讲述运用:强化语言实践能力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实践运用是巩固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的关键。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选词造句的任务,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教师要从一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经验和认知规律入手,开辟从故事语境到真实生活的关联通道,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助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如教师借助情境创设和角色定位,重现《小猴子下山》的场景,组织学生扮演小猴子,借助明确的角色身份,结合课文内容展现一系列的动作,并相机配置台词,一边说动作,一边做动作,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在模拟中灵活而自然地运用相关的动词。随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的动作经历,如在农场掰玉米、在果园摘水果等,分享自己的实际经历,并运用课文中的动词进行描述,形成从课文故事到生活体验的转移。最后,可以进一步拓展延伸,设计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练习,如“请你用‘掰’、‘扛’、‘摘’等动词造句,描述你曾经做过的一件事。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动词的含义,还能让他们在造句的过程中锻炼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独立识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教,是为了不教”,第一学段的识字教学要让学生在一类生字、二类生字中学习中积累方法、蓄积经验,同时利用助学系统中的识字素材,为学生开辟“独立识字”的空间,提升他们的自主识字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莫愁湖小学)

责任编辑 唐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