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视域:综合性学习单元作业设计策略
作者: 金卓颖王月芬在《重构作业》一书中指出,要从课程视域的角度设计作业,将作业看作是与教学同样重要的关键领域,要用系统的思想设计与实施作业,让作业在教学和评价中发挥重要的过渡、平衡与支撑作用。“轻叩诗歌大门”是四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本文以结构化的整体设计、课程化的实践和多维度的助学评价为路径,立体式构建出综合性学习的作业生态,让学生沉浸其中,产生兴趣与思维的兴奋点。
一、结构化设计的“化零为整”
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理念,是“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当下,综合性学习单元的作业设计需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导,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等要素。
1.整合任务型情境设计
单元整合性作业不是每篇课文作业的简单叠加,而是在作业整体设计的构建中,寻找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用情境链条串联起每篇课文与每个任务。在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之初,教师以“美妙”诗社要招募成员、出版诗集为引子,突破传统作业固化的框架体系和单篇课文碎片化的教学模式,设计单元整合性作业。此时正值人间四月天,鸟语花香,春意盎然。于是教师打破课文编排顺序,依着生活情境先教学艾青的《绿》。《绿》这一课的作业中主要有“搜集摘抄与颜色有关的诗”和“仿照《绿》改写一首《红》《蓝》《黄》等颜色的诗”两项任务,契合搜集摘抄资料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学习要求。教学完《绿》,当学生徜徉在五彩缤纷的春天中时,就自然而然地迎来一场春雨,春雨过后洗尽铅华,这时候再教学《在天晴了的时候》就别有一番滋味。这一课的作业设计就更上一个台阶,需要学生在摘抄的基础上学会分类整理,并能在体会诗歌节奏的音韵美、夯实学生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雨过天晴后,远足林间,不知不觉,夜幕降临。夜晚繁星点点,引人遐思,这时候就可以读读冰心的《繁星》了。这一课的作业将从整本书阅读的角度,让学生去摘抄《繁星》,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改写其中的某些诗篇,再为学生搭建朗诵诗歌的舞台,通过课前5分钟的诗歌快闪剧场,让学生自主朗诵或摘抄或改写的诗歌,全面升级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此时,学生打开了现代诗歌的学习之窗,这时候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白桦》,体悟窗外一瞥的景色又是如何触动诗人的情思的。这一课的作业以“窗外”为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如此教学,学生可以在单元整合的阶梯式任务型情境中,体验诗歌所持续散发的魅力。
2.整合学生活动轨迹
相较于单篇课文的分析性学习活动,综合性学习活动更加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特点,把语用贯串到搜集和整理信息活动、获取新知识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活动以及表达和交流活动之中,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完成听说读写赏的整体核心素养的提升。在作业整体设计中,本单元以“美妙”诗社的招募令为活动线索,设置了“会诵读识记—现代诗初感知”“会摘抄整理—现代诗再体悟”“会改写创编—现代诗深运用”三个闯关关卡,通过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和活动性作业的组合式设计,让学生在个体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历识记、理解、运用的整个学习过程。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利用了作业整体设计活动链条,有效整合学习轨迹,使作业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求索的欲望。
二、课程化实践的“学临其境”
对于学生而言,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多联动的情境,使得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同样,综合性学习的作业设计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以课程化视域去实施作业、检验作业的有效性时,也要关注情境的创设。在本单元的作业实践中,通过诗歌文本语境的关联、生活情境的再现以及诗会场景的营造,可以让学生“学临其境”,更好地吸收所学,发展素养。
1.链接生活情境:激发创作
学生的作业实践离不开生活,对于本单元改编诗歌、创编诗歌这一重点作业,很有可能出现同质化的倾向。为了不让创作流于形式,教师设计“口袋诗集”作业项目,作为本单元作业整体设计实践的重要阵地。“口袋诗集”的灵感来自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他们喜欢偷偷画小漫画、传小纸条。如今,抄诗、写诗竟也能作为一项带有隐秘韵味的事情去做,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作欲,其便携性也让诗歌创作更加零距离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在作业的引导作用下,学生能有感而发,自发地在自己的“口袋诗集”上创作,时而吐槽作业太多,时而感伤分数太低,要是遇上春游这种大喜事,他们能一口气写出两首诗来,深度链接生活,激发出了学生综合性学习应有的风采。
2.设计场景活动:完善体验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教师还设计了一系列诗歌场景活动。在春游活动期间,教师因时制宜,组织了“为春天写诗”系列写诗活动,让学生用美丽的眼睛看到并书写春天的世界。利用课前5分钟的快闪诗歌展演时间,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每天定时举行“诗歌朗诵会”,学生自发从家里带来话筒,大声分享自己阅读新诗的发现,发布自己最新的诗歌创作作品。在“美好”诗社招募选拔环节,学生通过《白桦》作者叶赛宁的“窗外”,看向自己的“窗外”,把原本熟视无睹的一切变成美妙的诗歌世界,形成了“美好”诗社创刊号——《窗外》合集。这些场景活动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对诗歌的热爱,完善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体验。
三、多维度评价的“润学有声”
作业本身就是一种评价。在整体设计作业中,教师力求多元化的作业评价,能更科学合理地反映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效果。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主要着眼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活动,是否能主动提出问题,还有搜集整理材料、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探究问题、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等方面的情况。综合性学习需要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生生互评相结合。
1.自主评价:做学习的小主人
自评即学生能对照标准进行自我反思。在整体设计作业中,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自主评价可以具化成“作业完成是否达标”“综合性学习能力是否掌握”“我还想学习什么”三个方面,被设计在作业的角角落落。学生根据自我表现进行星级评价,既在对标中提升自己,也在作业整体设计营造的连续过程中,与过去的自己做比较。学生跟自己比较,发现学习目标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就更有信心、更有动力发展进步。有效的自评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做好学习的小主人。
2.教师评价:做学习的摆渡人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注重评价的发展性,这就要求教师树立评价过程与评价成果并重的理念。在整体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评价伴随着作业的全覆盖设计,也贯串课前、课中、课后,特别是在需要课堂展示作业成果的阶段,可以通过激昂的评价语鼓励学生自信、大胆地朗诵诗歌、展示作品、谈谈体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求达到最优学习效果。结合不同学习阶段的作业表现,教师组织评选“最佳抄诗人”“读诗小能手”“写诗小达人”等,从而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使其在作业中获得综合性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伴学评价:做学习的见证人
在整体设计作业影响下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能穿梭在家庭、学校、社会的空间中,搜集资料,展开深入研究,提升学习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周围的小组同学和家长也或多或少参与到了学习之中,并对此产生评价和影响。在落实伴学评价中,教师首先要针对合作态度、合作能力、自主探究方面设计量表式的具化评价,帮助学生可视化了解自己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同时,也要提出一些泛化的评价,如同伴间的诗歌唱和,用作业评价作业,再如邀请家长为学生小组合作制作的“美好”诗社创刊号诗集《窗外》写微信推荐语。在或深或浅的伴学参与中,这样的第三方评价给予了学生全新的作业体验,延展出更广的学习外延。
在四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的作业设计中,教师把作业当作课程,当作学习活动本身,让作业整合单元学习活动,通过作业丰富学生的诗歌体验,在作业实践中学生实现诗意生活的回归。■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