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任务情境 品悟文言韵味
作者: 王福贵2022年版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概念:“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铁杵成针》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则,下面以此为例谈谈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视域下,通过“创设任务情境,品悟文言韵味”进行文言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立足单元主题,创设任务情境
1.依据主题,明确任务
本单元人文主题是“成长的故事”,编排了东晋的车胤、唐代的李白、小英雄雨来、新时代学生的成长故事等。教师据此设置“评选‘少年成长’年代故事秀”学习总任务,而针对课文则可以创设“读得通成长故事”“读得懂成长故事”“读得透成长故事”“写得出成长故事”四个连续性的学习子任务,让学生一起走进少年李白的成长故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勤奋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大胆质疑,借助评价量表促进学生思辨能力提升。
2.依据故事,创设情境
学生从第一则文言文《囊萤夜读》中学到了组词法,虽能初步运用,但还不熟练,需在学习中进一步练习强化。对此,教师可以创设“评选‘少年成长’年代故事秀”主题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做更深入的理解与运用。而在这个单元教学结束时,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 一是会读成长故事,二是会讲成长故事,三是会悟成长故事,四是会写成长故事,秀出他们的成长榜,评出班级的“故事秀达人”。
3.依据学情,确定目标
教师通过文言文句式“吾乃彭氏之子,尤以教书为乐”作自我介绍,播放李白的自我介绍,让学生感受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并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借助注释、组词的方法理解文言文词句的这一方法,基于大单元“评选‘少年成长’年代故事秀”的任务情境,结合《囊萤夜读》的故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其成为达人的强烈愿望。据此,教师明确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组词等方法,理解课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2)难点是理解“铁杵成针”的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
二、品读文言韵味,依据学段复述
1.读成长故事,音准句顺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学好文言文的第一关。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课题“杵”字的读音:“杵”是形声字,木字旁,午音,并读对停顿“铁杵/成针”。接着根据预学单呈现多音字“传”“还”所选读音的正确率,让学生通过交流强化、据义定音的方法,学习生字“逢”,做到会读、会认、会写、会用。再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根据句意着重画好“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的停顿线,读出停顿,读出韵味。此时,“读成长故事”意在指导学生把文言文读正确,并注意读准多音字和句子停顿,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指向性和针对性,做到读准、读通、读出韵味。
2.讲成长故事,完整复述
教学中,学生不但要读得准,还要读得懂,理解每一个句子的意思。教师首先展示课前搜集到的理解句意的方法,其中借助注释和借助组词的方法选用人数最多。接着让学生借助课中导学单中的合作评价表,同桌相互说一说每一句话的意思,并强化理解“弃”字的组词法,勾连“媪”字的意思,演示“卒”字的字理(卒年;完成)。最后让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运用上节课所学的借助注释、组词、巧用想象补白等方法读懂句意,并把故事说正确、讲清楚,为体悟故事寓意做铺垫。
3.悟成长故事,感知寓意
“铁杵”如何“成针”呢?文中的动词“磨”字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比较“铁杵”和“细针”,让学生谈感受。当李白知道老妇人的目的(成针)时,他的心里会怎样想?学生继续谈感受。李白被老妇人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心里会怎么想?学生继续谈感受。所以,“铁杵成针”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难的事都能做成功。此时,教师紧扣中心问题李白从“弃去”到“卒业”前后变化的原因,给学生搭建思维支架,让学生感知故事寓意,深刻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突出文体特征,开展综合性
学习
1.辨别故事真假,读懂精神
“老妇人真的把铁杵磨成针了吗?”学生异口同声应道:“真的!”“为什么?”学生有条不紊地陈述了“坚持不懈”的意思。“那么粗的铁杵,那么大的年纪,真能行吗?”教师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大家,激发学生再次思考,教室里一片静默……“可能是假的!”终于有学生怯声说道:“我看过的《铁杵成针》,主人公并不是李白。”那是版本不同,说得在理,市面上确实存在多种版本。一石激起千层浪,“是假的!”另一个学生肯定地说道,“文中有个词‘世传’,也就是说这个故事只是一个传说。”“既然只是一个传说,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它?”“因为我们要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再次异口同声说。这时,让学生谈李白从“弃去”到“卒业”,是什么事情让他的态度前后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再让学生带着对“坚持不懈”精神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精神,读出韵味。
2.联系作者生平,读透精神
“铁杵成针”的精神,不仅使少年李白返回学堂坚持“卒业”,还贯串了他成长的一生。他曾在《上安书裴长史书中》写道:“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你读懂了什么信息?”“经常读书、写作不疲倦”“已经持续了三十年”……学习文言文,只是知道寓意、读懂精神还不够,还需要联系生活,读透精神。想一想:当李白面对炎热夏日想逃避时,他想起了老妇人,会对自己说 。所以,故事虽然篇幅很短,但是寓意深刻,精神饱满,蕴藏着坚持不懈的精神,代代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和为事业不懈奋斗的人们,历久弥新。
3.联系自己生活,应用精神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懂得应用故事精神。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当我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我想起了老奶奶,会对自己说: ;当我 时,我想起了老奶奶,会对自己说 。”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学习拓展到其他,全方位讲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坚持的,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成长故事正是从铁杵磨针一步步开始的,一个故事,一根铁针。今天,我们穿越时空,学习李白,溪水潺潺,青石犹在……
4.写成长故事,赞扬精神
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开展文言文教学转型的实践探索,结合大单元“评选‘少年成长’年代故事秀”的情境,设计“作业超市”的板块,旨在落实“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要求,重在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设计课后研学作业。“我会写”,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写下自己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一次印象最深的坚持下来的故事,意在通过学习写故事,让学生把坚持不懈精神自觉运用到生活当中,并结合语文园地及本单元习作,重组单元内容,积累更多勤奋学习、坚持不懈的文言文故事。同时把其中的精神运用到实际中,写一写,秀出自己坚持到底的风采。在本单元教学结束时,就可以秀出自己的少年成长榜(评出“故事秀达人”)。
总之,在课标理念下,教师立足大单元大主题,设计任务群学习任务,创设文言文学习情境,突出文言文的文体特征,以读为主,以讲代析,以诵体验,以用践行,让学生很好地品味了文言文的韵味,传承了文言文的文化内核,坚定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有效发展与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注:本文系2022年泉州市洛江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高中语文课标下‘四维体格’语文教学范式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054)阶段成果】 ■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洛江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