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作者: 乔勇

教育戏剧是将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教学或社会文化活动中,让学习对象在戏剧实践中达到学习目标,重点在于让学生从感受中领略知识的意蕴,从相互交流中发现可能性、创造性意义。在习作教学中,教师通过丰富的教育戏剧活动,引导学生明晰写作思路,进行真实表达,并借助生活体验让习作语言更加深刻,蕴含情感,有助于改善学生习作过程中不愿写、写不出、写不深的问题。因此,将教育戏剧融入习作教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一、创设戏剧情境,明确写作思路

习作教学最大的难题就是学生不愿意写,于是在教学时明确写作思路尤为重要。戏剧情境可以唤起学生潜在的表演能力,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让课堂变得更有氛围,有助于打开思路。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戏剧元素,为学生创设戏剧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明确习作思路。

1.教师入戏——激发习作兴趣

教师入戏指教师扮演教学内容中的一个角色,和学生一起参与。教师可以扮演参与者、推动者、调节者、指导者、支持者等多种角色,增强情境的真实性,营造一个引人入胜的环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对习作感兴趣是打开学生习作思路的前提,在上课时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那么学生会很快融入课堂,打开思路。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我来编童话”时,教师扮演童话中的一个角色,带领学生进入童话世界,向学生介绍童话人物,引导学生与他们对话,同他们游戏。本单元是童话单元,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此类文本,在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后,童话的神奇想象与奇妙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习作课上,教师通过“入戏”,为学生创设戏剧情境,唤起学生对童话的认知,让学生感受童话的神奇,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为学生明确习作思路。

2.专家外衣——锻炼习作能力

专家外衣指在戏剧中扮演某一领域的专家,用自己在该领域的知识对一些相关事物进行介绍、科普、评价等。这种方法赋予学生权威,集中学生注意力,为学生所学知识提供情境,同时锻炼学生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能力。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是学生写作必须具备的能力,拥有这些能力,学生的写作思路会更加清晰。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是“介绍一种事物”,要求学生观察要写的事物,并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事物。课前,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学生搜集一种事物的资料。课上,召开一场“新闻发布会”,学生在发布会上作为专家介绍课前了解的事物。如介绍袋鼠,本小组学生自行分工,汇报袋鼠的外形、种类、饮食、睡觉等方面内容,同时,台下学生可以针对汇报进行提问以及评价。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更愿意在课堂上主动表现自己,同时也是对自己搜集、整理、分析能力的反馈。

在写作时,首先要让学生对习作感兴趣,其次需要通过对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等明晰思路。课堂伊始,通过“教师入戏”,学生进入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最大程度地调动积极性。再次,借助“专家外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便打开了学生的习作思路,为后面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二、创作戏剧情节,引导真实表达

学生明晰写作思路后,需要构思具体内容。传统的习作教学,学生被限制在座位上,导致展示的空间非常有限,缺少展示,学生的表达也就缺少真实性,那么可写的内容便非常少。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文本中的戏剧元素,创设戏剧情节,给予学生不同身份,让学生在参与中进行真实表达,这样学生的写作内容便会非常丰富。

1.角色扮演——体验真实情景

角色扮演是指参与者在故事世界中通过扮演角色进行互动,通过对角色的扮演,可以获得快乐、特别的体验以及宝贵的经验。由于故事中的角色是学生演的,因此学生在扮演中能够体验真实的情景,进行真实的表达。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我学会了        ”,要求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会做什么事,是如何学会的,接着,让学生扮演教会自己这件事的人物,当堂表演。此时,学生就会进行个性化的表演,对事件有更深的感受,在写作时便会有真实的表达。此外,教师还可以同时使用“动作重奏”,在学生表演时突然叫停,这时表演者会定格在一个动作上,记录下这个动作,接着重复叫停,然后将这些定格动作按照发生的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一连串的动作,如此,学生对情景的体验更加深刻,而且由于选择定格的动作不同,写出来的内容就会丰富多样。

2.讲故事——表达真实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入讲故事的片段。讲故事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可以用第一人称,以故事主人公的口吻讲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以讲故事者的身份讲述。通过讲故事环节,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进而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是“我的动物朋友”。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一位学生讲一讲自己喜爱的动物,学生可以讲述它的外貌、生活习性、性格特点以及如何得到这个动物,也可以用动物的口吻,讲述与小主人之间发生的趣事。学生进行真实讲述的过程就是构思的过程。此外,听故事的同学也能从别人的讲述中受到启发,对自己要写的动物有更多的认识,在写作时起到极大的补充作用。

写作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再现和反馈,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真实表达,表达越真实,学生写作的内容便会越丰富。教师借助文本中的戏剧元素创作戏剧情节,在教室搭建剧场空间,打破了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赋予学生多种身份,尊重学生的个体表现,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情景。在体验中,学生进行真实表达,构思具体内容,同时也转变学习方式,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三、延伸角色体验,深化习作语言

学生学习生活比较单一,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缺乏足够的阅历,这导致写作经常是流水账式的描写,语言不够深刻,情感不够真切。因此,除了课堂上的引导,学生的习作还要与生活相关联,教师需要将学生的角色体验从课堂延伸到生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习作语言。

1.校园角色体验——积累语言素材

在校园里,学生除了“学生”这一角色以外,还可以扮演多种角色,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1)学习类:学科课代表、学习小组长、学习监督员、领读员等;(2)知识类:阅读推荐员、信息发布员、博士推荐员、能量加油员等;(3)活动类:主持人、活动策划员、联络员、组织协调员等;(4)服务类:黑板美容师、桌椅小排长、门窗小卫士、卫生巡查员等;(5)行为规范类:护眼使者、节能小哨兵、文明监督员等。以上岗位角色,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在积极参与中表现自己,并记录下真实的感受,积累语言素材。

2.家庭角色体验——丰富语言情感

在家里,学生有着不同的角色——儿女、兄妹、姐弟等,但是也许没有真切感受过它们所代表的是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些节日去真正体验这些角色,在体验中丰富情感。(1)六一儿童节:学生为自己的兄弟姐妹策划一份活动方案,可以是家庭小游戏、影院看电影、公园赏美景等。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去体会角色的责任。(2)父亲节、母亲节:开展“今日我当家”活动,节日当天,学生扮演父母的角色,为父母准备好衣物、洗漱用品、一日三餐等,在活动中体会父母的辛苦与不易,懂得要感恩父母、孝顺父母的道理。(3)重阳节:和父母一起去看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给老人打扫房间,陪老人散步,听老人讲故事,跟老人说一说学习上的事情,一家人一起去登高等,在与亲人的相处中感受亲情的可贵。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的角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语言素材更加丰富,对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丰富了语言的情感。在写作时,学生便能够避免流水账式的描写,从而进行更全面、更有深度的表达。

在教学中融入教育戏剧,能够有效改善当下小学生不愿写、写不出、写不深的问题。教师通过丰富的教育戏剧活动,让学生明晰写作思路,进行真实表达,借助生活体验让习作语言更加生动,习作素材更加丰富,蕴含情感。学生在戏剧表演中充分展示自己,找到了写作的自信,从而获得了生命的成长。

【注: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重点自筹课题“成长视野下小学语文戏剧化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JY14-ZB13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清江浦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