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考”下的汉语拼音教学
作者: 江兴玲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是一年级上册教学的重点。由于抽象的拼音字母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再加上学生对拼音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大班化教学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汉语拼音教学也成为低年级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优化一年级上册的汉语拼音教学,增强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提高汉语拼音教学的效果,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笔者最近阅读了《势不可挡的学习》一书,对其提出的“系统思考”的观点很认同。作者认为每间教室都是一个嵌在更大系统里的生态系统。教学的设计、开展、巩固、评价、调整、管理和领导,是“系统思考”下的课堂所应具备的7个要素,每一要素都会对其他要素造成影响,在实施过程中又都应考虑四个叠加原则——关系、交流、应对和可持续性。
那么能否用系统思维模式来优化拼音教学呢?笔者结合《势不可挡的学习》中的观点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以下四点设想与思考。
一、拼音前测,摸清“底细”
一年级上册的拼音教学,教师常常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学前对拼音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幼儿园或学前机构里学过拼音,已经完全学会了声母、韵母和音节的拼读,甚至已经会书写,而有些学生的拼音知识几乎是零。可很多教师基本上还是按部就班地从单韵母“ɑ、o、e”的形、声、写一路往下教,不管哪些学生已经会了,哪些学生还不会。已经会了的学生可能觉得无趣就忍不住闹腾,也可能表现得积极,但这种积极表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因为他们在重复已知,在知识和能力上没有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学生带着大量的经验和背景知识来到课堂,这些经验和知识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学生也有自己的经验和背景知识。“系统思考”下的课堂设计,拼音单元的教学教师应该从系统的层面先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尤其是他们的兴趣和优点),针对拼音方面的知识进行一次口头和书面的前测,看看每个学生对拼音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在此基础上,针对拼音教学的目标、学情和预期达到的结果进行有对针性的教学设计。如教师可以请家长在线填写调查问卷,对学生的拼音知识、识字情况、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前测。
二、看见“未来”,树立愿景
前测工作做好之后,教师惊讶地发现看起来都一样可爱活泼的学生其实是多么不一样。由于原生家庭的不同,有些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拼音这个学习普通话和认识汉字的工具,而有些学生几乎是在零起点上。面对如此大的差异,接下来教师该怎么做呢?
承认差异,鼓励学生互帮互学,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按学生个子高矮排座位的方式进行异质分组,即将拼音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和完全零起点的学生安排坐在一起,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时掌握较好的学生帮助零起点的学生进行学习。然后可以请拼音掌握特别好的学生上台朗读拼音故事,展示他们的拼音学习成果,请他们谈谈自己学习拼音的过程、体会及学会拼音会有哪些好处。此举既可鼓励掌握较好的学生,更让零起点的学生看到目标、希望和方法,憧憬未来的自己。最后,教师可以鼓励零起点的学生:“看,这些同学学会了拼音多好,可以自己读故事自己看书了!你们想不想自己读书呀?那就赶紧把拼音学会吧。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很快学会的!”
三、趣味课堂,带入学习
学生学习拼音的欲望之火被点燃之后,接下来就要进入学习的开展阶段。怎样把这些刚入学的学生很快带入枯燥的拼音学习之路上?趣味性学习是正道。值得注意的是,提倡趣味性学习并不是简单地取悦学生。
1.创造难忘事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优秀的教师能在课堂内创造令人难忘的事件,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与《行为设计学:打造峰值体验》一书的观点类似:创造峰值体验,打动学生。
听一位朋友讲起她中学时语文课上发生的一件事: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枝桃花来到教室,把桃花放到自己的面颊边,说:“看,是不是‘人面桃花相映红’?”全班学生哄堂大笑,因为这是一位男老师。这位朋友说她永远记得这件事,这也是她喜欢语文的原因。
只要教师多留心多动脑,拼音教学里的“难忘事件”应该也是很多的。如可以让一个或几个学生上台用自己的身体来模拟拼音字母的形状;带一台真正有天线的收音机到课堂上演示收听广播,从而认识声母“b”;模拟书上情境,搭一个简易的“m”形状的门洞,请几组学生上台玩摸人游戏;带一串葡萄到教室里,当学生能准确拼读“葡萄”的音节后就让他尝一口甜甜的葡萄……这些真实的难忘事件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快乐学习,在感受学习乐趣的同时,知识要点也会春风化雨般地永久驻留在他们的脑海里。
2.设计复杂任务,跳一跳“摘桃子”。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当学生获得的支持超出了他们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时,他们就能学到新的技能和概念。换而言之,就是教师设计的每项任务都应该有一些部分对学生的思维或技能形成挑战,否则真正的学习很难发生。
《ɑi ei ui》一课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拼音的标调规则。教师在用游戏情境、标调儿歌引导学生理解、熟记标调规则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较复杂的任务,让学生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记忆,内化这一知识点。教师提前将学生很熟悉的小儿歌、古诗等编辑成去掉声调的拼音形式,并打印出来,给每组同桌发一张不同的小纸条。同桌之间合作给纸条上的儿歌或古诗标上声调,然后连起来读一读。有困难的同桌可以向别组同桌求助。这一复杂任务可以让学生在挑战中得到意外惊喜、成功的快乐和互学互助的满足感。
3.开展协作活动,在合作中学习。“在缺乏互动和协作任务的教室里,学习不大可能发生。”也就是说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能力。问题是学生不会因为教师告诉他们要合作他们就会合作了。合作能力是要培养和训练的。而我们的课堂太缺少合作学习了。
如有些教师在声母、韵母学完之后的复习阶段,只是反复地让学生背诵、默写、抄写。虽然学生能熟练地背诵、默写了,但一碰到实际运用时又不会了。这是因为简单的背诵、默写任务并没有让他们真正地学会运用拼音。如果把这些简单枯燥的任务换成新颖的“贴标签”任务,效果会更好。同桌为一组,拼音掌握较好的学生在记事贴上用拼音给文具写上名称,如qiān bǐ、 xiàng pí等,程度稍差一点的学生检查拼写是否正确并动手贴到相应文具上面去。这样既让掌握较好的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掌握较差的学生在检查、动手操练中进一步复习运用了拼音,一举多得。课堂练习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回家后和家长继续合作练习,给家里的物件贴标签。这样不同程度学生的拼音能力都能在实际运用中得到提升。
四、交流应对,构建良好“关系”
教育的本质是人影响人,是建立关系。有效关系对教育起到积极作用,无效甚至恶劣的关系不仅对教育无用,严重时甚至对受教育者起反作用。积极关系怎样建立?《势不可挡的学习》中给出了答案:人到心到,全心投入。也就是要“在场”,要问问自己“我始终在学习现场吗?”。这里的“在场”不仅是身体上的存在,还包括智力和心理上的存在。当学生体验到成功时,教师要用大拇指给他一个大大的赞;当学生调皮捣蛋时,教师可以用眼神给他一个善意的提醒;当学生愁眉不展时,教师可以悄悄地问问他怎么了;当学生遇到挫折准备放弃时,教师可以对他说声“你能行”……良好关系就在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一个个瞬间形成。良好关系不仅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轻松,也让教师的教学变得更愉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理念正确,方向对了,方法策略皆易思得。让我们做一个“系统思考”者,构建一个“系统思考”下的课堂。
(作者单位:安徽安庆市迎江区教育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