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的相融

作者: 魏玉昌

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材基于这一本质定位,在每个单元都设置了明确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分别对应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引领和推动语文实践活动发展的重要抓手。鉴于此,落实语文要素不仅要从传统的机械训练走向文化感知、审美创造等感性体验的综合性、实践性层面,还意味着教师要综合把握教材单元中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之间的内在关联,推进要素向能力的有效转化。笔者以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一方面的尝试和思考。

一、依托情境创设,在体验“人文主题”内涵中落实“语文要素”

陈先云先生指出:语文要素包含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很多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下落实语文要素时,常常采用相对生硬的语用训练展开教学,最终导致语文教学成了要素辅导课和专项训练课,教师教得索然无味,学生也学得毫无兴趣。2022年版课标倡导“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将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和训练要点浸润在鲜活可感的情境氛围中。从教材中语文要素的内涵构成来看,明确提炼了单元和文本所着力训练的方向。因此,教师需要将其与教材中的人文主题进行有效融合,借助人文主题的丰富内涵,创设真实可感的情境,将语文要素的训练融入情境之中。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蓝天、森林、大海,蕴藏着自然的奥秘;过去、现在、将来,述说着科技的精彩”,而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如果无视人文主题和情境的作用,而直接将学生的认知聚焦在单元的课文之中,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则无法激活。因此,教师就可以紧扣单元的人文主题,结合单元课文的内容,创设以下单元教学的整体情境:“学校开展科技节,并在专门的区域分别设置航天博物馆、恐龙博物馆和化石博物馆,请你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内容以及搜集的资料,积极应聘博物馆的讲解员。”在这一情境的驱使下,学生不仅要掌握文本所呈现的现成信息,同时还需要对文本内容和信息进行全面了解,就更需要进一步借助文本和搜集的资料来解决问题,才能获取全面的认知,最终胜任博物馆讲解员的工作。

由单元人文主题所创设的生活情境,充分点燃了学生文本阅读和思维的火花,他们在自身角色的需要下,积极而本能地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不仅掌握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同时又提升了质疑能力和梳理信息的能力,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二、聚焦任务设置,在联通“人文主题”指向中落实“语文要素”

为了凸显、匹配2022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本质定位,教材设置了双线组元的编排方式,这就意味着教科书单元中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并不是并列而行的,而是始终有机交织,即人文主题中包含着语文要素,语文要素又体现了人文主题。2022年版课标首次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理念,积极倡导在鲜活情境的基础上,设置彼此关联、逐层进阶的学习任务,尝试将传统教学中的烦琐分析与机械训练转化为做事的方式,以真实性的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个典型的神话单元,深受学生的喜爱。这个单元中的人文主题是:“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笔者曾经听过年轻教师教学《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教师紧扣神话体裁的特点,巧妙地利用学生对神话文本的喜爱,设置了两个活动任务:其一,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尝试复述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第二个任务则是要求学生在完成上一任务的基础上,聚焦自己喜欢的情节,并分享交流自己的感受。这位年轻教师的设置用意其实非常鲜明:任务一指向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重在紧扣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学生尝试复述课文奠定基础;任务二则聚焦学生对神话故事阅读的主观感受,在尊重学生独特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神话体裁的基本特点。

对照2022年版课标学习任务群的设置理念和内涵定位,这位年轻教师所设置的两个学习任务完全指向了不同的训练价值点,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相对薄弱,前期任务的学习经历和收获,无法为第二阶段形成有效的支撑。因此,教师基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尤其是依循教材双元并进、彼此交织的编排原则,可以尝试将这两个学习任务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即在初读课文之后,相机组织学生思考:“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其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请你在文本中的关键处圈画出来,并真实地批注自己的感受,继而完成学习单,与同学进行分享与交流。”

融合性的任务设置让学生梳理了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并明确了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对原本分开的任务进行了有效统整,既契合了文本故事发展的表达文路,又回应了学生阅读文本的规律,尊重了学生在阅读和梳理过程中的真实感受,顺其自然将两个原本指向不同的零散任务聚合为一个融合性的大任务,对应了课标理念和教材的编写方式,有效推动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创设实践活动,在丰富“人文主题”解读中落实“语文要素”

2022年版课标积极倡导“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和点拨者,要在具体情境和真实任务中,帮助学生构建、创设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设置的人文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在《爬山虎的脚》一文第3自然段中,作者叶圣陶先生以生动翔实的语言,描绘了不易被察觉的爬山虎脚的形态、颜色和数量。如果依照传统教学理念,教师只会要求学生深入细致地默读课文,圈画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关键字词,整个教学无疑就陷入了烦琐分析的境地。为此,教师则创设了“图文并茂找不同”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出示了两幅依照语段内容所描绘的爬山虎脚的图片,其中有一幅与课文内容不相符,教师引导学生将文本细读与图片的观察比照结合起来,借助文中的关键词语和细致观察,辨析哪一幅图片与课文内容不相符。由此,学生将从文本阅读分析的角度转化为运用教材的维度,展开了全新的阅读,文本中最鲜活的语段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更成为了学生参与活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有效素材。更为关键的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巧妙地把语文要素中所指向的“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等能力指向融入其中,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达成了人文主题所创设的氛围情境。双线组元并进的方式,成为了一股推动学生素养发展的内在力量,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2022年版课标实施之后,教师要在充分理解和把握课标理念的基础上,将语文要素的落实与人文主题巧妙融合,推动学生在文化、语言、思维、审美等不同维度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快速提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