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索
作者: 江兴玲 鲁令芬《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正式实施,为我们重新阐释教育的本质,切实优化教育生态、持续规范教育环境提供了新契机。“双减”看起来是“减作业”和“减校外培训负担”,但政策的重要意义之一,其实是倒逼学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堤内牢固”,家长自然不用“堤外修补”。如何让常态课教学更高效?如何做作业数量的减法和质量的加法?如何让“双减”政策实实在在地落地,切切实实地增效?在教学改革持续推进的今天,在各式创新作业的面前,需要教师静下心来思考。在常态课教学中优化作业设计,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着眼目标兴趣,优化预习作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撬动高效课堂的一个支点,是拨动教学的“切入点”。而目标性、兴趣性较强的预习作业,更易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尽快进入角色,感悟文本,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1.在预习作业中聚焦学习目标
朗读是教学的重点,课堂上教师往往会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进行课堂训练,可谓“无朗读,不语文”。但在“双减”背景下,基于高效课堂教学环节的紧凑安排,又往往会因为教学时长的限制未能及时反馈,学生很可能出现因为没有认真倾听而滥竽充数等情况,也容易让课堂显现出耗时、低效等弊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借助预习作业,捕捉学习起点,直击学习难点,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随着智慧课堂的日益普及,声音的保存方式越来越便捷,手机、电脑、录音笔等都可以帮学生把声音及时记录下来,让学生听见自己的声音,让教师听见学生的声音,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一年级下册《静夜思》一文的预习作业之一就是朗读古诗。这里的朗读预习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将古诗读几遍,追求数量上的结果,而是借助智能作业系统将学生的声音上传,将朗读的完成时间、正确率等利用大数据准确无误地推送给教师。教师接受信息后可以进行针对性指导,也可针对普遍问题进行面向全体的解析。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数据的反馈,“床、光、望”这三个字的读音是本课学生朗读的薄弱之处。那么课堂上,教师就可以直接进行重点的发音训练,点拨在学生的痛处痒处,目的清楚,反馈明了,课堂省时高效。
2.在预习作业中播种趣味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趣味性的预习作业,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还是以《静夜思》一课为例,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要读出李白的思乡情怀,读出古诗的韵味。如果不了解李白的人生境遇和当时身体的状况,自己又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学生怎么能读出味道来呢?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小,如果教师仅仅简单布置让学生去查资料阅读这样的作业,让学生逐字逐句进行朗读和理解,不仅费时费力,也极易兴味索然。所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睡前听听李白创作这首诗的故事”这样的预习作业,将“查阅资料”改为“听故事”,可以是听父母讲,也可以利用听书软件来完成。
当然,在“双减”背景下,趣味化的预习作业除了听故事,也可以是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思维导图,如低年级学生绘制可爱的泡泡图;还可以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如教学《我是一只小虫子》一课时,让学生观察一种小虫子,为小虫子制作一张小名片;更可以是动动手的实践性作业,如教学《文具的家》之前让学生收拾自己的书包,整理文具,教学《端午粽》前和家人一起包粽子等。这样的预习作业做到了可听化、可视化、可操作化,不仅有助于为学生搭建课堂学习的支架,还让学生在心理上减负,获得心理认同,从而喜欢和乐意完成。
预习作业目标明确,形式多样,既可以把教材任务落实好,又可以把教材问题解决好,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提升。
二、多梯度训练,优化课堂作业
在常态课教学中,教师要把70%左右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课堂中忙起来,进行多梯度的课堂训练,否则部分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很容易上课开小差,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课堂听、说、读、写的练习任务从何而来?教材的课后练习题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课后练习题与课文紧密结合,指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想象世界,是基础性作业。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篇课文后除了“读一读”“朗读课文”等基本练习外,还有几道循序渐进、具有思考价值、有一定梯度的练习题,或关注学生课文信息的提取,或指向学生能力的提升,或落实语言表达等。这些练习,教师可以将其切实融入教学中,而不是等学完课文再来完成。用好了这些基础性、指向性较强的练习题,就能够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在多梯度的训练中提升语文能力。
如《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加上描述动作情状的词语使句子更生动形象”。课堂作业就可以设计如下:
第一梯度:朗读,感悟。课后练习“读一读,比一比”,让学生在朗读、比较中感受句子表达的生动形象。
1.小公鸡跟在小鸭子后面,也下了水。
小公鸡偷偷地跟在小鸭子后面,也下了水。
2.小鸭子游到小公鸡身边。
小鸭子飞快地游到小公鸡身边。
第二梯度:模仿、迁移和运用。同步设计“仿照课文填一填”进行当堂练习。
1.小猴子跑到玉米地里。
小猴子( )地跑到玉米地里。
2.大黑熊走进森林里。
大黑熊( )地走进森林里。
两个梯度作业的设置,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简单易操作,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
在进行课堂练习的时候,教师不妨适当计时,提升学生的练习时效。如在一年级课堂习字的环节,课后就有“描一遍,写两遍”的生字练习作业,教师可以将写三遍字的时间控制在1分钟左右,可以以开展写字比赛的方式进行,以达到当堂练字的效果。这样既管理了学生,也管理了教师,学生学会掌控时间,有了极强的时间观念,课堂效率也在减量增效中持久推进。
三、科学分层设计,优化课后作业
“学”与“习”是相互推进、前后衔接的,是不可分离的,课堂教什么,课后就应设计相应的作业加以巩固。但是长期以来,在常态化教学中,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不匹配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在“双减”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更加重视对课后作业的科学设计,还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有的放矢,大胆进行作业科学设计,尤其是分层设计的主动探索,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1.生成性基础作业,活学活用
学生学习不扎实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把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但在开展“双减”教育的今天,大家普遍认为谈基础、谈知识就是跟不上时代教育理念,就是思想保守。但学习的基础必须牢固,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学生打好牢固的知识地基,帮助学生强基固本。“双减”之下,教师既要避免机械重复式的作业,又要通过作业形式的改变追求基础作业的附加值,智慧地设计作业,尽可能通过一项作业的完成,既达到复习巩固的效果,又能让知识活起来,用起来。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课后习题“找出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读一读,再抄写下来”的要求这样设计课后作业:抄写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词语,读一读,试着用两个以上的词语写一写你眼中的燕子和春天。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抄写词语、读词语、用词语,将作业目标和课堂学习目标相整合,构建词语之间的关联,活学活用。再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一课后,教师可以结合课后习题“读读做做,再选几个词语各说一句话”,在课后安排续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让学生发挥想象: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看见什么,做什么?结果怎么样?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不仅会创编新的故事,还能绘制《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绘本小故事。这样的作业不仅让学生积累了描写动作的词语,领悟了故事主旨,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想象力,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
在设计基础性作业时,教师要重视作业的生成性,通过习得来拓展课堂的学得,让学生达成新的体验和领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2.“分”出精彩,“层”出不穷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分层进行作业设计,让每一个学生在选择作业时能“选我所能”“爱我所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从而得到充分的个性发展。
分层作业,就是根据每一课时的重点难点,针对同一个内容,设置有梯度的作业,直面学生不同的思维层次,避免作业“一刀切”。基础性作业设计针对的是基础知识的记忆与领会,提升性作业设计针对的是知识点的迁移应用与分析,拓展性作业设计持续关注核心素养的发展。分层设计既有弹性又具有个性化的作业,真正落地“双减”。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层次和学生层次,制订对应的分层练习题。在学生自主作业、自愿达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向高层目标发展。教师把作业设置为“资料袋”“猜想屋”和“展示台”三个不同板块,每个板块又分为三个层次,根据难易程度将作业题分为一星题(基础性作业)、二星题(提升性作业)和三星题(拓展性作业),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摘取不同题型的星星。
在“资料袋”中,教师将“了解自己的名字来历”设为一星题,将“了解家人的名字来历”设为二星题,将“了解名人的名字来历”设为三星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的题目来完成,完成项目越多,获得的评价就会越高。教师把作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向高层目标发展,既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又锻炼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在“猜想屋”中,鉴于“根据句子猜名字”难度不大,可以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将其设为一星题;同桌是平时交流最多、最熟悉的人,“问同桌名字的来历”就可以设为二星题,这题也给了更多小群体交际的情境,也让接下来完成三星题“推测其他同伴名字的含义”有“法”可依。
在“展示台”中,教师则让学生给家人说说自己同伴名字的含义或来历,这是一项课后作业,也是一项拓展作业,既是口语训练,又可以密切亲子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与家人进行亲子互动,将交际情境转化到生活中,使本次口语交际的学习重点“把了解到的信息讲清楚”再次落实、巩固和强化,实现交际为生活服务。
分层作业的难点是评价,没有科学准确的作业评价,教师就无法得到真实、准确的学习反馈,就不能关注学生间的差异。所以“展示台”作业的层次性就体现在评价标准中。一星标准是说清同学的名字;二星标准是注意说话的速度,让家人听明白;三星标准是有条理、有顺序地把这个名字的含义或来历讲清楚。教师逐步提高星级评价标准,既能让学生所掌握的交际能力有效关联,又能让学生认识到如何进行条理清晰的表达,进而扎扎实实地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难度逐层递增,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摘取不同题型的星星,将相关练习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分层设计作业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激励、唤醒和鼓舞中获得成功和自信。“双减”政策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责任和空间,只有努力创设高效课堂,优化作业设计,将“减负提质”落地生根,从学科本质出发,从学生发展出发,保持冷静思考,才能实现师生携手共赴未来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