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路径探索

作者: 朱晓娜

2022年版课标开篇就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可见,基于语用的阅读教学要把实现读写结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内化,切实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把指向语用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入手。

一、语言形式迁移训练

语言形式迁移训练指的是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形式、表达方法等迁移到自己的写话中,以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常见的语言形式迁移训练包括句式仿写和布局谋篇训练等。

1.句式仿写训练

教材中选编的文章文质兼美,有着许多可供学生仿写的句式。教师选取课文中经典或者有代表性的句式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仿写能力。如二年级上册《葡萄沟》一课中,课后练习3让学生“读读下面的句子,再照样子写一写”。例句为“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美丽极了”,这是一个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句式。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带领学生熟读句子,让学生在熟读句子的基础上对句子的结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再让学生按照句子的结构特点仿写句子:“公园里的花都开了,             。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             。”通过这种仿写训练,学生在表达事物特点时就会更加生动形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找准课文中的典型句式作为仿写点,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2.布局谋篇训练

教材中有许多在布局谋篇、写作手法等方面有着独特表达技巧的素材,是学生进行篇章临摹训练的重要参照。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特点,引导学生由片段练笔逐步过渡到篇章仿写。如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游记主要按照游览顺序描写了自己沿途的所见所闻以及金华双龙洞的景象。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把作者的游览顺序按照路线图的形式画下来,再让学生针对作者描写的景点进行品读,说一说这些景点哪里写得比较具体,哪里写得比较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布局,这样布局有什么好处等。在学生感受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有详有略描写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曾经的旅游经历,沿途所见及这次旅游经历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再仿照着课文的样子写一写。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可以提升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篇章的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难点,教师以文本教材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布局谋篇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语言材料活用训练

语言材料活用指的是学生依据自己的表达需要,从课文中选取需要的语言素材,对这些语言进行内化、重组等,把文本语言材料与自己需要的语言材料整合在一起,以便于更好地表达所思所想、所见所闻。

1.语言转述训练

语言转述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实现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活用与内化。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一课时,课文中写到海力布劝说乡亲们搬家,可是乡亲们不愿意搬家,怎样才能让乡亲们搬走呢?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海力布把实情告诉了乡亲们。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假如自己就是海力布,怎样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乡亲们,请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写一写,尽量用书上的语言。要想完成这个写话目标,需要学生在对文本语言吸收内化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海力布想要表达的意图写下来。在这个写话目标的引导下,学生从海力布的视角把内心的挣扎、犹豫以及为了营救乡亲们甘愿牺牲自己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表达得淋漓尽致,真正走进了海力布的内心,提升了对文本语言活学活用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课文中语言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转述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2.语言重组训练

语言重组是指基于文本语言,将表达相关的人、事、景、物等方面进行整合,使其贴合自己的写作需要,更好地凸显自己的写作主题。五年级上册《珍珠鸟》一文结尾处写道:“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描写,以“信赖,就是         ”的句式,用上课文中的语言写一写,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文本语言内化重组的过程。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有学生写道:“信赖,就是珍珠鸟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信赖,就是珍珠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这种语言训练形式对学生来说充满挑战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话兴趣,还激活了学生的语言储备,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这句话中蕴含的真谛与价值,学生进行语言创作的热情空前高涨。在阅读教学中,语言材料的重组训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高层级的语言训练,需要学生在对文本语言内化的基础上,使文本语言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出现,这种训练形式可以促进学生创造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的极大提升。

三、文本内容创生训练

文本内容创生训练指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空白点进行必要的补充、加工、改造,使其成为新的生长点,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更加丰富,情感体会更加深刻。

1.语境扩展训练

语境扩展训练是指学生在文本语境的基础上,依据文本语境原有的表达形式,对潜在的语境进行扩展,使其生成新的语境。如在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有这样的描写:“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反而训斥她……”这段话里面有“哭诉”“训斥”两个词语,这个女人是怎样哭诉的,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课文中并没有交代。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当时中国人民受到的欺凌,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来还原这部分内容,把这个女人哭诉的内容和中国巡警训斥的内容写一写。另外,在这段话中还涉及到了许多人,有周恩来的同学、女人、洋人、中国巡警和围观的人等。因为身份地位不同,他们在这件事中的想法、态度、面部表情、神态等也有所不同。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基于文本语境的基础上想一想,写一写,这样可以丰富课文内容,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精彩。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以文本语境为基础,找准可以对文本语境进行扩展的地方,引导学生顺着文本逻辑对其进行扩展,丰富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2.语言补白训练

教材中不少课文的留白处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内涵,给读者一种意犹未尽之感。教师针对文本的留白处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如三年级上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结尾处写道“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故事还没有结束,那么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教师都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写一写。又如,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结尾处“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那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并没有交代。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补白。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还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教材中的空白点有许多,教师以文本空白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白训练,可以把课文中的未尽之意展现在大家面前,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2022年版课标理念为指引,从语言形式迁移、语言材料活用及文本内容创生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从根本上改变语言训练盲目、无效现象的产生,让学生的语用训练路径更加明晰,从而把2022年版课标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