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一点突破” 精准品析人物

作者: 杨晓惠

“一点突破”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课文最敏感、最关键的部位逐步进行延伸、拓展,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中高年级的文学性文本有小说、诗词、散文等文体,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文中关键的“一字一词”或“一问”,即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现结合《小英雄雨来(节选)》《精卫填海》《长相思》等课例的人物形象品析,浅谈在文学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如何利用“一点突破”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一词一悟”树立人物形象

《小英雄雨来(节选)》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小英雄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勇敢机智地与敌人周旋斗争的故事。这是一篇小说,篇幅较长,共有六个部分,属于革命传统教育类文章。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对人物形象的体悟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本课课后练习的第1题就是“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雨来的英雄形象在文中有诸多体现,而散点式的呈现并不能很好地突出人物的英雄形象。

文中第四部分有一句“雨来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这里出现了两个“没有”。面对扁鼻子军官的“糖衣炮弹”,课文用两个“没有”表明了雨来的态度。“雨来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此刻的雨来,心中会想什么?”这个问题抛出之后,班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的学生认为当时的雨来面对糖果有些许心动,毕竟小孩子都是喜欢糖果的,更多的学生则认为雨来的内心是坚定而毫不动摇的。

“为什么此刻,雨来的内心一定是坚定而毫不动摇的呢?”紧接着,笔者进行了追问。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很快从文中梳理出相关信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三次是他的血溅在这几行字上,更加说明雨来的爱国之心已经流淌在血液中,成为心灵深处的烙印。由此可见,雨来的内心定是不会因为一块糖、一枚戒指而动摇的。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雨来说了三次“没看见”。第一次:“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这一次体现了雨来的镇定而勇敢。第二次是鬼子一边哄骗一边用刀劈威吓时,“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可以看出雨来没有丝毫的胆怯,也没有丝毫的犹豫。第三次则是在敌人对雨来扭耳朵、打巴掌、揪脸上的肉,拳打脚踢,打得雨来喘不上气,脑袋嗡嗡地叫,两眼冒金星,鼻血直流时,“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雨来不屈不挠的形象已经在所有学生心目中立起来了。

此刻,还用怀疑雨来内心的坚定吗?相反,恰恰是这两个“没有”,三个“没看见”,让雨来的英雄形象愈发高大,也深深印在读者的心中。

二、“一字一品”感受人物精神

《精卫填海》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则文言文,讲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去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化为精卫鸟,衔来西山木石填东海的故事。全文用35个字把一件事情说得清楚而曲折有序,通过寥寥数语,塑造了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卫形象。

本文总共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话交代了故事人物及其身份,第二句的前半句“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交代了精卫填海的原因,后半句“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写了精卫填海的经过。文言简练,却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精卫的精神是如何体现的呢?学生很快能找出“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一句。“常”这个字是“文眼”,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常”字展开想象:

师:精卫的执着与坚持,文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呢?

生:我觉得是“衔”。

生:我觉得是“堙”。

师:这两个字表现出精卫想要填海的决心,最能体现精卫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是哪个字呢?

生:“常”这个字最能体现精卫的坚持不懈。

师:是的,文言文是如此简练却又极富想象空间。精卫是如何“常衔西山之木石”的呢?仔细体会一下这个“常”字,从“常”这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天不亮的时候,精卫就衔着木石,从西山飞往东海;夜色深了,精卫又从东海返回西山寻找木石。

生:我仿佛看到春暖花开的时候,精卫衔着木石扑扇着翅膀飞向东海;夏天烈日炎炎,精卫仍然往返于西山与东海之间……冬天,雪花纷飞,精卫依然衔着木石赶往东海,因为天气寒冷,她近乎飞不动了,却依然没有放弃。

生:我仿佛看到精卫飞累了,才歇息了一会儿又振作精神,衔起木石。

生:我仿佛看到不管是晴天还是阴天,精卫都没有放弃,她不停地从西山衔着木石飞往东海,小小的身影,看起来瘦弱却顽强。

师:大家说得真好!就是这么一个我们现在看起来很普通的“常”字,却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正是这样一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常”,让我们被精卫执着而永不放弃的精神所折服。这就是文言文的妙处所在。

以上对“常”字的品悟与想象,可以使学生更加形象生动地体会到精卫坚持不懈的精神,精卫的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

三、“一字一析”体会人物心境

《长相思》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词,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的,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们长途跋涉的情形,抒发了思乡之情。词的上阕写出了行军的艰辛,下阕则以梦碎写出思乡之情。

“身向榆关那畔行”,寥寥七个字就写出了漫长行军途中,将士们身心的疲惫。教学上阕,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向”字,体会作者心境。学生说道:“榆关就是山海关,山海关的那一边是将士们行军的目的地,从‘向’一字,可以看出当时作者所在之处与山海关尚有一段距离,甚至是很长的一段距离。‘向’这个字,让我仿佛看到将士们面对着山海关的方向,心里想:什么时候才会到达呢?我从‘向’字体会到的是,作者虽然向着山海关方向前行,但是离山海关越近,距离家乡就越遥远,我想此刻作者的身向着山海关,心却是想着自己的故乡……”

如果说“身”“行”表现的是将士艰辛行军的样态,“向”字则更能表现出将士们,尤其是作者当时在漫漫征途中思乡的心境,正如最后一个学生所讲:“前路虽然漫长,但是距离目的地越近,就离自己的故乡越遥远啊,‘身向着榆关’,心却想着故园。”

教学下阕时,教师让学生圈出其中最能打动自己的字,学生很快圈出了“碎”字。“聒碎乡心梦不成”,被风雪扰乱的梦境碎了,什么样的梦境“碎了”?“碎”的仅仅是梦境吗?

通过想象与品读,学生很快体会到梦境中的词人也许正和妻儿在故园的树荫下乘凉、散步……一切宁静而美好。有的说:“风雪之声扰乱了这美好的梦境,明明刚刚还很清晰的亲人的面庞,再也无法出现。”有的说:“整夜的风雪声让词人辗转难眠,思乡之心更加强烈,宁静而美好的故园何时才能再次出现在梦里呢?”还有的说:“我从‘碎’字读到了词人风雪之夜思乡的伤感。彻夜聒噪的风雪声与宁静安详的故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加衬托出词人思乡的浓烈。‘碎’的是梦境,更是词人的心。读到这一句,我感觉自己的心也和词人一样‘碎’了。”……

由“碎”字牵动“风一更,雪一更”,由“碎”字引入“故园无此声”,由“碎”字感悟“梦不成”。这是一种梦而不得的“心碎”,这是一种浅浅道来,却又深深印刻的“心碎”。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从上阕“向”到下阕“碎”的品析,带动了全文的情感脉络,纳兰性德生性忧郁,词风清婉,虽然对学生而言不宜讲解过多关于作者的个性特征,但在用词的精妙之处,细细品味之余,词人的心境自会与读者的心境相映照。

一字一词总关情。在阅读教学中,尤其是文学性文本的阅读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细读深品,一个看似普通的字或词,会拓展为一个可以自由驰骋思维的空间,会牵动整篇文本的脉络,对于人物的品析则更加精准,“如临其境”“如入其心”,所讲大概就是这种境界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