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囊萤夜读》的教学策略

作者: 傅大平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单元首篇却安排了《文言文二则》其中《囊萤夜读》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只有33个字。古语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为一篇叙事记人类课文,《囊萤夜读》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具备了一篇文章的完整架构。教学文言文,克服理解障碍,把握文本内容,是基础,更是重点。但对于仅有33个字的文言文,教师不妨打破惯有模式,采用整体把握、巧妙融合的策略,在删繁就简中择取所需,直击重点,将篇幅短小的文言文,作为本单元让学生“把握长文章”的微模型。先让学生从微观层面习得方法,然后利用单元后的文章,逐步放大,逐层升级,最终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据点感知,在辐射中梳理内容

学生学习课文之前,对成语囊萤映雪早已耳熟能详。这是基础学情,不能忽视。对《囊萤夜读》描述的故事已经大体了解,这就意味着学生阅读这篇故事,不是从无到有的开辟新领域,而是唤醒原始记忆的勾连。

鉴于此,教师不妨紧扣题目,从《囊萤夜读》联系熟悉的成语囊萤映雪,组织学生说说了解的故事。讲故事的过程,就是要将埋藏在学生深处的原始经验唤醒,为消除障碍、理解内容提供支撑。随后,教师要求学生凭借自己阅读文言文的现有能力,将题目直接引入到文本中:课文中什么地方提到了“囊萤夜读”?这一问,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一句中,并借助于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分别理解“练囊”和“以夜继日”的意思,继而从“以夜继日”中初步体悟人物学习的刻苦与勤奋。

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或直接设问:主人公是谁?课文还在哪里写了他的勤学刻苦?由中心“点”,到全篇“文”。这一过程,学生必须要开启两种思维状态。其一,理解性思维。先要激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尝试自己理解。如果仍旧存在困难,就需要运用习得的相关策略。比如借助注释,理解“恭勤”为“肃敬勤勉”之意,“通”为“通晓,明白”之意。其二,感知性思维。由于有明确问题的引导,学生的这一遍阅读,不仅仅是理解大意,还需要从文本语言中,开掘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比如,理解“恭勤不倦”时,可以补充车胤可能会怎么做,紧扣“博学多通”,相机探究车胤为什么会达成这样的成就。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既读其文,又不拘泥于文,在理解之后,激活学生感知性思维,让学生品味语言中的未尽之意,将理解大意融入到内容梳理环节中,一举两得。

二、根源探究,在深入中理清联系

从内容到内核,文言文的教学需要转向深处。这篇文章以赞赏车胤的刻苦攻读为要旨,但我们不能让学生仅因为人物言行表象,就对其行为进行赞赏。这是盲目顺从,而绝非源自学生内心情感的真实需求。试想,如果不对车胤“囊萤夜读”的根源进行探究,岂不让人莫名其妙?

为此,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就要从“理解”转向“探究”,让阅读实现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转变。比如,车胤为什么要囊萤夜读?他是无聊闹着玩吗?从表象看,“家贫不常得油”这个句子不难理解,感知转化也非难点:因为家境贫寒,常常没有灯油点灯,所以只能依靠“囊萤”来“夜读”。这里,学生容易忽略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恭勤不倦,博学多通”一句,之前有所涉及,学生通常会直接舍弃。但这句与囊萤夜读的联系十分紧密,不可忽略。教师追问:仅仅是因为“家贫不常得油”这种外在原因吗?“外在原因”这四个字,旨在帮助学生从现有思维层面,走向全新的思维之境。还有什么“内在原因”吗?学生自然会从人物的角度重新思考这个问题:车胤之所以囊萤夜读,自然与其家境贫寒有着直接的关系。但试想,如果这是一个无所事事、平庸懒惰的孩子,又怎么会做出囊萤夜读的举动呢?所以,车胤囊萤夜读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其刻苦勤奋的动力驱使。

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现象的探究,常常会陷入表象化、单一化的层面。只要略有所得,就认为自己发现了真理。这是学段思维的状态使然,教师不必多加苛责,但也决不能听之任之。只有充分发挥教材课文“示范”和“载体”的效能,通过对文本信息的理解、梳理、整合、重组,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支撑,学生才能形成深入思考、多维考量的思维习惯。

至此,文言文中的各个分句就不再是一个个散点信息,而在“原因探究”中,全部集中性地指向了表达的中心。整篇文言文凝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在无形之中就将这篇短文作为“长文章”的微观模型,将“把握长文章”的方法,渗入了学生意识之中。

三、回归整体,在梳理中回照

文本

从“散”到“整”的融合,需要一个实施的过程。否则,脑中空懂其理,但心中却无其实,感知则是模糊的。抓手何在呢?利用插图。插图,是教材文本的另一种形式。教师出示插图,要求学生观察插图,对照课文,说说插图都画了些什么,哪些内容是课文已经描写的,哪些是课文中没有描写的。不要面面俱到,更无须滴水不漏。依托课文,描述插图,就是对文言文内容的再次感知、梳理和内化。

此时,如果实施效果到位,学生对于课文就不仅理解了,也能通透地“把握”。教师直接要求学生描述: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车胤是刻苦好学的孩子,平时一直谦逊恭敬,而且读书非常勤勉,但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所以夜间读书不方便。到了夏天的夜晚,车胤只能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这似乎与“先整体把握”的阅读规律有所相悖,其实不然。教学伊始,学生没有先“整体把握课文”吗?“联系对比题目”,就是“整体把握”;利用题目,联系中心语句,也是“整体把握”。只不过,彼时的“整体把握”,是基于学生的原始经验,而非源自于这节课的教学。这就是尊重学情。文章既短,又有原始认知,不妨就在这一起点上进行教学。而这里完整讲述故事,已经不是教学之初的“整体把握”,而是基于学生理解内容、厘清关系之后的“学习成果”。

鉴于此,学生讲述故事时,教师的关注点和评价点,就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听故事内容。这是文言文大意理解的反馈,着重关注是否符合注释意思,符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其二,听关联词语。这是对内部逻辑关系的反馈。比如“车胤是刻苦的孩子”,是讲述的中心句,体现了学生对文本中心内容的理解;“而且”“但”“所以”“只能”这些词语,看似毫无实际意义,却体现了学生对于文言文内部语言信息的逻辑关联,是学生真正理解、读透文章的反映。

教学文言文,理解切忌“逐字逐句”。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就以学生原始经验为源头活水,整合运用了教材文本、教材插图、课后注释等,通过突破中心、逐点散开、梳理联系,统整回归的板块设置,引导学生经历了从浅入深、从点到篇的提升。

在整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大意、探寻了联系、感知了人物,同时学习了整体把握长课文的基本方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