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身来“读”学生

作者: 戚国栋

在一节关于古诗复习的公开课上,在拓展环节,执教者出了一个上联“同学们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让学生对下联。一个小姑娘说:“老师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听课教师都善意地笑起来,这位年轻的女老师瞬间脸红了,一时不知该怎么接话。愣了一会儿,她不自然地说道:“怎么能说老师红杏出墙呢?”引来了听课教师更大的笑声。尴尬之中,这位老师将这个问题草草转到了下一个话题。这个小姑娘疑惑地站着,后来我注意到这个小女孩的情绪一直很低落……

下课后,我找到了这位小姑娘,问她为什么用这句诗来形容老师。她是这样回答的:“我觉得我们老师像春天的杏花一样美,而且老师对我们特别好,我很喜欢她,就像喜欢杏花一样。今天外校的老师来听我们老师讲课,我们老师不就跟红杏出墙一样要走出学校,名扬校外了吗?”原来是这么个“出墙”呀。她一脸疑惑地问我:“我说错了吗?老师为什么没有表扬我呢?”

这引起了我的深思。“像杏花一样美的老师”“像喜欢杏花一样喜欢老师”,这是多么生动的赞美,多么美丽的评价呀!可遗憾的是,这位老师却没理解学生这真诚的、充满爱意的表达。“落花虽有意”“流水却无情”。对成人来说,“红杏”另有深意,可对孩子来说,“红杏”就只是红杏。

这暴露了有些教育者缺乏“蹲”的姿态,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去定义孩子眼中的世界,以成人的心理去揣度孩子的想法,以成人的视角去强迫孩子的行为,以成人的处世哲学去苛求孩子无条件接受成人的一切,却不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不愿去“读”孩子们那一颗颗纯真稚嫩的心。因而,不少教师常常对学生的善意作出曲解,使他们蒙受委屈和打击,使他们心里的那份美好愿望渐渐泯灭。

美国教育家塞勒·赛维若说过:“每个人观察、认识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立足点。身份、地位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就不同。父母与子女间的年龄悬殊、身份各异是影响相互沟通的重要原因。若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一切将迎刃而解。”为师者只有蹲下身子,让自己的心与学生的心在同一条线上,才能做到师生平等对话,想他所想,做他所做。教育的对象是鲜活的生命,是学生五彩斑斓的心灵。每个学生的心灵都需要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养,教师只有用自己的一片深情浇灌,才能使学生的心花灿然绽放。

从这种意义上说,蹲下身来“读”学生,才是教育之道。

(作者单位:河南信阳市光山县第五完全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