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走向古诗言意共生的学习路径
作者: 房玉林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记录着人文、历史,是古典文学的精华。小学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道德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吟诵引进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向古诗言意共生的学习路径。
一、注重吟诵练习,激发学生兴趣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在吟诵中体味诗词的语感,通过提问启发学生去思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领悟,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通过反复的吟诵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深刻的内心体会。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音乐、美术、表演等其他教学要素,提高学生的吟诵能力。教材中所收录的古诗词是从简到繁的,但是因为年代久远的原因,加之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学生难以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容易产生厌倦感,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影响到学生的吟诵热情。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村晚》一诗时,很多学生不知道这首诗的含义。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入手,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范读,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引导学生吟诵,以领唱、个人吟诵、集体吟诵等形式,营造出一种新颖、愉快的气氛,使吟诵渗透到学生的身体和心灵中,提高学生的吟诵意识,增强学生的吟诵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古诗词文化常识和吟诵基础知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在吟诵的时候辅以音乐,营造出与古诗词类似的情境,使学生与现实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教师则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二、感悟诗词意境,锻炼吟诵思维
古诗词吟诵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如有些古诗词中存在一语双关,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理解来填充。如在吟诵五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在种瓜、种豆、种树,伴随着相应的动作,通过肢体的律动来增强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同时感受劳动人民“带月荷锄归”的充实与快乐。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可以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之中。古诗词学习不是靠读读背背就能懂的,要大声地吟诵,通过身体的律动让古诗词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古诗词的美感既有动感也有静态,值得细细品味。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达对古诗词的认识。吟诵可以让学生以自身的经验感受不同的文化,思考不同的表达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按照古诗词的描写,进行小剧场演出,并在一旁提供适当的提示和协助,使学生把古诗词的意境表现出来。课程结束时也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吟诵古诗词,从整体上感受诗词。学生在吟诵古诗词时可以身临作者描绘的各种场景,将每一首古诗词都想象成一幅图画,感受到古诗词中的情感交融。吟诵古诗词不仅要懂得韵律,更要欣赏古诗词的意境。在吟诵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到诗词的韵律之美,并真正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之中,既能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又能激发学生的吟诵兴趣。教师也可以预先为学生安排好相关的演出环节,并在教室里有序地进行。在演出结束后,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对演出和古诗词的背景有不同的认识。教师通过对古诗词的深入挖掘,让学生进行深层思考,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动静结合,增强学生吟诵体验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情,充分领会作者的用意,在吟诵中见其所见、想其所想、感其所感,重新塑造古诗词中的角色,使之与诗人的感情无限接近。教师要主动搭建一个交流感悟的平台,使学生真正体会和理解古诗词。通过吟诵古诗词,学生进一步发掘深层含义,加深对古诗词的认识,实现创造性、自主性的吟诵,对理解古诗韵律、意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益处,而吟诵古诗词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以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为例,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采用以歌曲的形式安排朗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吟诵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让学生将吟诵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相融合,达到对古诗词有进一步的认识。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正确的解读,并对古诗词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内涵。教师以朗读的方式,营造出一种古诗吟诵的氛围,有意增加趣味,让学生跟着教师吟诵,掌握韵律,使学生对古诗的意义有更深的了解,掌握语感,更好地领会、掌握古诗词的含义,在朗读的过程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
四、得言得意,强化学生吟诵能力
教材中的古诗词一般都有着明确的景象、事象、人象和物象。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吟诵,将这些“象”变得清晰,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是学生进行吟诵的意义与价值。如在《清平乐·村居》中,词中有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词中有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词中有事,“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这些内容如同一幅幅画面,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通过吟诵,能够帮助学生得言得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运用“长镜头”和“短镜头”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远望“村居”,就能够看到词中之景;近看“村居”,就能够看到词中之人;环顾四周,就能够看到词中之事。作为一首具有“音乐”属性的词,在吟诵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发现词具有“长短不一”的特征,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发现词上下阕的字数特点,总结出《清平乐·村居》“句有定字”的特征,帮助学生读出词的节奏之美、旋律之美、押韵之美、画面之美,进而引导学生感受词中所蕴含的“意”,感受作者辛弃疾“醉”在乡村景色之中,“醉”在乡村生活之中。“醉”是辛弃疾词中经常使用到的字,教师通过引出一组带有“醉”的词,让学生感受辛弃疾不同诗词中“醉”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梦想收回失地的志向。当志向与抱负不能得以实现的时候,他只能“梦回吹角连营”,也只能“醉里挑灯看剑”。当学生有了这些“意”的体验后,又能进一步促进对“言”的理解,丰富学生的吟诵感受。
教材精选的古典诗词,其内容丰富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道德素质都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充分发掘古典诗词的正面含义,并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扩展式的阐释,让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深刻地记住,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感、语境的内涵,使学生在朗读中自觉地增强文学涵养。
总之,教师在实践中坚持创新精神,以新颖的、令人喜欢的吟诵的方法进行教学,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会欣赏、模仿、创作古典诗词,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深刻思考,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泗阳经济开发区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