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学习任务群设计

作者: 陆艳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学习任务群设计0

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版课标专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笔者以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为例,谈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挖掘教材的思维训练价值,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一、基于思维能力训练的教材

安排

1.教材整体分析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教材中一个重要的思维能力训练点,教材安排了非常明确的进阶训练内容(见表1)。

表 1

从一段话到一篇文章,再到本单元的“长文章”,需要把握的篇幅增长了;从“了解”到“把握”,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提高了。纵览语文要素的安排可以发现,从三年级开始,教材就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法指导:借助“关键语句”、借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借助“主要人物和事件”来把握主要内容。

2.单元整体分析

从单元整体来看,精读课文《小英雄雨来(节选)》,教材通过泡泡语、课后习题的设置,提示学生把握长文内容的方法。如,泡泡语“停下来想一想,这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前面好像提到过,我再看看前面的内容”,提示学生可以化长为短、前后关联,从而有效解决学生读长文章时容易出现的“读了后面忘前面”的难题。课后练习提示学生仿照例子,给课文其他部分“列出小标题”,借小标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略读课文《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引导学生运用换小标题、列小标题等方法把握长文内容,要求学生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同时理解文章的主旨,关注阅读的体验。

借助小标题把握长内容,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简洁、可视化的小标题是打开长文学习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为学生把握长文内容提供了思维的脚手架。《小英雄雨来(节选)》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长文章,也是唯一一篇精读课文,承担着重要的教学功能。

二、基于思维能力训练的任务

设计

为了让学生掌握“借助小标题,掌握长文内容”的思维策略,在教学《小英雄雨来(节选)》一文时,笔者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见表2),通过一系列螺旋式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打开长文学习的大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表 2

1.分析比较,掌握列题方法

学习任务一:小标题比一比,寻找最佳标题

在学生阅读第一部分、初步感知列小标题的方法后,教师出示这样的学习任务单:

(1)阅读全文,仿照第一部分的小标题给其他部分拟定小标题。

(2)小组讨论交流:谁拟定的标题更好?好在哪里?

这样,学生在小组交流、集体汇报中获得了更多的样本,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了拟定小标题的规律。如,小标题应该简洁明了,让人一读就知道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课文第二部分写的是雨来上夜校学习的事情,可以取小标题为“雨来上夜校”或“上夜校学习”。又如小标题应该尽量与文章的主角有关,课文第三部分写鬼子来扫荡,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被鬼子抓住了,和“鬼子来扫荡”相比,“掩护李大叔”的小标题就更合适一些。学生在拟定小标题的过程中,通过讨论课文第五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这段,发现“河沿上的枪声”这样的标题更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更适合做标题。而有的学生列的标题都是由五个字组成:“雨来上夜校”“掩护李大叔”“智勇斗鬼子”“雨来被‘枪毙’”“雨来没有死”。这样的一组标题读起来整齐而富有节奏,也受到了其他同学的认可。学生会在比较中打开思路、碰撞思维,更好地把握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拟定小标题的经验、方法。

2.前后观照,把握内在逻辑

子任务二:小标题串一串,把握主要内容

简单地将小标题的内容罗列起来,并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长文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寻找隐秘线索,理清各个部分关系”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探寻前后文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在逻辑,真正实现对长文内容的把握。

(1)整体观照,理解内在的逻辑关系。各部分小标题拟定以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借助小标题回顾全文,看看这六个部分中哪几个部分联系更加紧密一些,哪几个部分相对比较独立。学生通过整体观照发现,后四个部分关联紧密,描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一、二两个部分相对独立,分别讲述了雨来的游泳本领非常高超、雨来在夜校学习这两件事。

接下来,教师可以请学生讨论: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两个“无关”的内容放入节选课文中来呢?学生发现,前两个部分和后四个部分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一部分暗示了雨来最终能够逃生的原因;第二部分则为读者勾勒出雨来从一个调皮捣蛋的小孩子成长为一个英勇无畏的小英雄的心理轨迹。看似无关的两个部分,实则为后文主人公的成长、脱险做好了铺垫。这样与编者的换位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

(2)前后联系,明白人物的行为动机。文中第六部分的泡泡语提示学生要及时回读,如,课文第六部分中的李大叔,在第三部分也出现过——李大叔是区上的交通员。教师适时补充背景资料:交通员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担任通讯联络工作的人员。及时回读和资料补充让学生对雨来的行为动机有了充分的理解:雨来之所以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李大叔,是因为李大叔身份特殊。保护李大叔,就是保护李大叔手中的信息,保护抗日组织。

前后联系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发现了更多被忽略的“密码”。学生发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也多次在文中出现。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前后联系读一读、想一想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认识到正是从小受到的教育,才使得雨来在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时毫不动摇。这句话是支撑雨来不向鬼子屈服的信念所在。

这样的整体观照和前后联系,让文章的脉络逐渐清晰起来。在小组交流中,学生便能够顺利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预测猜想,激发探究兴趣

子任务三:小标题猜一猜,预测小说内容

本篇课文节选自管桦的同名中篇小说。除了入选教材的六个部分,作者还在小说中讲述了雨来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瞭望等一系列有趣的英雄故事。最后,教师可以出示小说目录,让学生自由阅读、交流自己感兴趣的标题,猜一猜这个部分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引导学生对整本书的情节展开预测,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后整本书阅读时,学生就会继续运用“借助标题把握长课文的主要内容”的阅读策略,成为更主动、更积极的阅读者,最终实现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课外迁移。

2022年版课标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指出:“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基于学习任务群理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辨析、关联猜想、交流表达,借助“小标题”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有序、完整的语言实践中,实现思维能力这一核心素养的进阶。

【注:本文系安徽省课题“项目化学习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

习中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JK

2101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安庆市乌岭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