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域下的单篇课文教学策略
作者: 陈小燕大单元视域下的课文教学,存在着对大单元教学错误解读的现象,有人认为大单元教学就是群文阅读教学,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不管是群文阅读还是单篇课文阅读,其背后都是教材文本,而大单元教学就是将文本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统一起来的教学,都是从单元整体和学生学习需求来确定任务的。因此,大单元视域下的单篇课文教学依然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笔者以三年级下册《肥皂泡》一课为例谈谈大单元教学在课堂中的实施。
一、单元课文教学应体现单元
属性与文本特点
大单元教学强调整体性,大单元视域下的单篇课文教学应将其放在单元整体中去考量,单篇课文与单元课文之间是既互为补充又各自独立的关系,共同发挥着育人作用。
1.整体设计教学,明确共同属性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共编排了四篇课文。在阅读方面,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在习作方面,语文要素是“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基于本单元双线目标及语文学习任务群要求,教师可以把这一大单元的学习任务确定为“采撷童年的那份快乐”。在这个大单元活动中,教师可以把本单元的子任务设计为:子任务一,“再现有趣的童年游戏”。子任务二,“演一演,再现童年的快乐”。子任务三,“定格童年的趣人趣事”。在子任务一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童年的水墨画》《肥皂泡》两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童年游戏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在子任务二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把《剃头大师》《我不能失信》这两篇课文中的内容演一演,通过活灵活现的表演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美好品质。在子任务三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两个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童年生活的趣味。这个活动就是让学生由读他人故事到写自己身边的趣味故事,要求学生选择身边有特点的人物,给这个人物起一个既有趣又能体现出其特点的名字,然后抓住能够体现人物特点的关键事件,尝试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有趣的词句和表达形式,把自己身边有特点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写下来。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以大单元学习任务“采撷童年的那份快乐”为活动任务,并通过三个子任务的设计把学生带入到文本与生活共同构筑的童年真实情境之中,让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一个整体,促进了单元双线目标在课堂的落实。
2.深入解读课文,凸显文本个性
大单元视域下的课文教学注重对单元中学习内容的关联,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忽略单篇课文的特点,而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单篇课文在结构意义方面与单元整体的联结,实现单元整体教学与单篇课文教学的互相融通。从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四篇课文的内容来看,都与童年的快乐有关,但是每篇课文所表现出来的快乐都是与其他课文不同的。如《童年的水墨画》一文表现的是玩耍之乐,《肥皂泡》一文表现的是观察与想象之乐,《剃头大师》一文表现的是诙谐之乐,《我不能失信》一文表现的是守信之乐。因此,教师在单篇课文教学中要根据文本特点及学生的学习需要,设计出符合该篇课文特点的教学活动。《肥皂泡》一文用了许多富有创造性和年代感的词句,如“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这脆薄的球……光影零乱”等。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这样的词句有一定的难度,这些语句也就是本单元需要学生掌握的“难懂的句子”。教学时,教师可以把理解这些难懂的词句置身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为此,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与作者一起吹泡泡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具身体验中理解课文中难懂的词句。这样课文中难懂的词句,对学生来说就不再是孤立、抽象的字符,而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
二、单篇课文教学应关注学习
内容与学习形式
大单元教学离不开大任务的设计,在大单元视域下单篇课文的教学,要敢于摈弃传统以教师为主“满堂问”的教学形式,要打通教材与生活之间的通道,引领学生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
1.选择适合单篇课文的学习形式
在《肥皂泡》一课的教学中,依据课文特点,教师可以采用代入式学习法,让学生化身为课文中的角色,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童年之乐。结合课文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学着“做泡泡”“吹泡泡”等,与作者冰心一起感受和想象,亲身体验玩肥皂泡的过程,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美,再现文本中充满乐趣的情景。
2.细化适合单篇课文的学习行为
在《肥皂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把“吹泡泡”内容作为重点研读部分,并聚焦文本中优美生动、具有新鲜感的词句,通过默读圈画出课文中难懂的词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这些词句的意思,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从描写肥皂泡的形状、色彩及质地等方面真正感受到了作者笔下肥皂泡的美。在这课的教学中,要想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学习感受与体验,就要让学生亲自代入人物角色去感受。这样引领学生阅读,文本中那些富有文学色彩和个性的词句就不会那么晦涩难懂,学生自然被文本中的细腻灵动表达所打动,与作者形成了审美共鸣。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作者冰心吹出的泡泡,而是像在描绘学生吹出的美丽泡泡一样,引领学生走进了阅读的深处。
三、单篇课文教学应体现开放
性与有效性
大单元视域下的单篇课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因此,教师要避免课堂表面形式的热闹,要避免学生走过场式的学习,这样才能把大单元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1.单元整体设计,实施开放的学习活动
在《肥皂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采撷童年的那份快乐”作为这一课大单元学习的主要任务,以理解课文中难懂的词句作为主要学习路径,通过对听说读写等多种学习实践活动的整合,为学生构建了真实而又丰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的学习由封闭走向了开放。如在引导学生感受想象之乐的活动中,教师可以从阅读鉴赏层面引领学生阅读,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飞上天空的泡泡里藏着怎样的乐趣。这样引领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不仅可以让学生从阅读鉴赏中感受到想象之乐,还可以打开学生的阅读认知,丰盈学生的阅读感受。
2.关注学习效果,实施有效的学习活动
在大单元目标的统领下,在教学中,教师应聚焦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引导学生就单元核心内容展开学习,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在《肥皂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圈画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很简单,但要引导学生就这些关键词句展开想象是不容易的,需要由肥皂泡的特点及学生的经验展开想象才能真正感受到文本中蕴含的文学意蕴。如“……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困难,怎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难懂的句子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对“圆满”一词的理解,然后由对肥皂泡的原有认知(形状是圆的)逐步引领学生感受“圆满”一词有着完美无缺、没有遗憾的意思。之后,教师引领学生把这句话的理解与“美丽的梦”关联起来,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由肥皂泡而引出的完美而又自由的梦。文中像这样的表达还有许多,如课后练习三中“这些轻清脆丽的小球,还有哪些美丽的去处呢?”这句话,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与课文内容关联起来,并对学生说:“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冰心一起去寻找肥皂泡还会飞到哪里吧!”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充满诗意的语言去描述想象中肥皂泡的样子,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也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
在大单元视域下单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单元目标要求,帮助学生建立起单元与单篇课文之间的关联,并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与生活的关联中完成语言训练的任务,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萧山区高桥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