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董倩大单元主题教学以课本内容为载体,围绕有意义的学习主题创建情境化、生活化的氛围,把教学内容和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语言。教材都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学习主题,非常有利于教师开展主题式教学,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童话为主题编排了《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四篇课文,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的阶段,主题式教学的开展顺应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笔者在童话单元的教学实践中主要抓住了以下几个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教学主题,了解故事内容
大单元主题教学的侧重点应该放在主题上,教师在备课时要统观整个单元,从整体的角度审视本单元的编排意图,明确教学主题,制订教学目标,紧紧围绕教学主题来安排各个教学环节。
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童话,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卖火柴的小女孩》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流落街头,最终在一个个美好的幻想中冻死街头的故事;《那一定会很好》主要讲述了一粒种子不断变化的愿望,经历了许多生命的体验:《在牛肚子里旅行》讲述了红头和青头两只蟋蟀在遇险时表现出来的真挚友情;《一块奶酪》主要讲蚂蚁队长因为一块小小的奶酪产生的矛盾心理,最后战胜了自己想偷嘴的念头。四篇童话都与学生的成长经历有关,教师结合本单元课文反映的共性,可以将教学主题确定为“童话伴成长”,并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读懂这些故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篇幅较长,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卖火柴的小女孩看到了哪些幻想”自由朗读,边读边圈画出“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飞走”五个词语,再把这些词语连起来说一说擦燃火柴以后看到的许多奇异幻想。《那一定会很好》中一棵树经历了“一棵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生命过程,学生提炼树的成长历程,体会它在实现愿望中积极为他人服务的好品质。《在牛肚子里旅行》里有红头和青头两只蟋蟀,它们之间的故事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理解它们遇险、战胜困难、脱险的过程。《一块奶酪》中蚂蚁队长的形象与学生角色比较贴近,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利用表演读的方法展开小组合作活动,体会蚂蚁队长经历的思想斗争,并感悟它的责任心。
教学时以单元为整体,明确的学习主题可以贯穿学习的始终,将单元中的各个内容有机关联起来,让学生有方向地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活动。
二、拓展阅读视域,提升阅读能力
确定主题、开展阅读活动,会让学生产生想要阅读更多同类题材篇目的强烈愿望,阅读自然而然地由课内延伸到课外。2022年版课标在第二学段提出“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的要求,主题阅读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的素材,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桥梁。
学生在学习完这四篇课文后,都对童话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此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布置相应的课外学习任务:(1)到书店逛一逛,选一选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书。(2)童话故事中充满爱和美,到童话王国里去遨游、去发现。(3)把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讲给家长听。同时还要求学生阅读留痕,在自主阅读童话故事以后,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做资料卡片、写摘录笔记、制作手抄报、改编剧本演一演。学生因为对童话故事感兴趣,都积极参加课外阅读,在活动时的表现也精彩纷呈。有的学生在学习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对安徒生写的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认真阅读了《安徒生童话》中的其他故事,如《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很多学生还阅读了《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红帽》。这些故事各有特色,有的构思奇特,有的想象丰富,有的蕴含哲理。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童话故事后,教师可以开展以“童话伴成长”为主题的读书分享会,要求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通过多种形式与大家交流分享。学生可以配乐朗诵童话故事、用课件展示故事精彩情节、用视频展示自己制作的精美小报,或者戴上头饰演绎童话故事,将童话故事演绎得精彩纷呈。在开展分享会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交流互动,从而让学生对童话故事的理解更加深刻。
这样根据学习主题开展的阅读拓展活动,学生都非常乐意参加,通过自主搜索阅读书目,不但丰富了知识储备,而且拓展了学习视域,在互相分享阅读内容的过程中提升活动能力。
三、融合生活体验,编写童话故事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充满幻想的年龄阶段,在童话单元教学中,除了阅读理解童话故事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习主题,将单元中的各个内容连贯起来,挖掘有利因素、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学着课文的写作方法编写童话。
“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看花儿跳舞,听星星歌唱”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导入语,习作内容是“我来编童话”,篇章的创作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指导习作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词语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引导学生围绕“童话伴成长”的学习主题,展开想象,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的手法来编写一些充满童趣的故事情节。为了减轻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教师先出示一道填空题,让学生试着把故事编得更有趣:
小蜈蚣有几十双丁当鞋,穿在脚上便响起了( )的音乐,它
( )说:“我的鞋子会唱歌!我的鞋子会唱歌!”一群鸭子正好走过来,也( )跳起来:“嘎——嘎!嘎——嘎嘎!”狗熊大婶听见了,也( )跳了起来。在一旁的大象( )对小蜈蚣说:“你那么多双鞋,给我两双行吗?”不等小蜈蚣回答,狗熊大婶接过去说:“能把你的一个脚趾头塞进去就谢天谢地喽!”
这段话里出现了小蜈蚣、鸭子、狗熊、大象四个动物形象,每个动物的特征都不同,小蜈蚣的脚有很多,但是很小,鸭子、狗熊被小蜈蚣的快乐所感染,也跟着快乐地唱歌跳舞,大象则羡慕得很,跟小蜈蚣要鞋子穿。学生理解了故事情节,就能更好地结合动物的特征进行恰当的描写,如填入“美妙”“得意洋洋”“摇摇摆摆”“扭起屁股”“羡慕地”等词语,会使这些动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而后总结写作技巧:确定中心事件,注重细节描写,运用好词好句,写出语言、动作、表情和心里话,使习作更具体、生动、有趣。接着,可以让学生梳理教材中给出的词语,“国王”“啄木鸟”“玫瑰花”是表示角色的词语,“黄昏”“冬天”“星期天”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厨房”“森林超市”“小河边”是表示地点的词语,合理选择角色、时间、地点,想象故事情节。如黄昏时分,啄木鸟还在敲打树干,麻雀觉得他在损坏树木,就上前进行劝阻,最终亲眼看到啄木鸟捉住了躲在树干里的虫子,才恍然大悟。还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想象:黄昏的时候,啄木鸟“笃笃笃”敲树干的声音影响了麻雀宝宝的休息,小麻雀叽叽喳喳的吵闹声,影响了啄木鸟听声辨虫的判断,最后他们通过协商,解决了问题。最后,结合“童话伴成长”学习主题,审视所编的童话故事是否富有正能量的中心思想,如第一个故事的中心思想确定为啄木鸟尽心尽职为树木服务,第二个故事的中心思想确定为啄木鸟和麻雀和谐相处共同成长。
教师从填空到片段再到篇章,为学生搭建创作童话的支架,学生可能会将自己设想为笔下的童话人物,以他们的身份、口吻和心理去驰骋想象,不断丰富故事情节,忘我地写、动情地写、大胆地写,在想象中将读写融为一体,真正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大单元主题阅读的教学模式非常贴合学生的发展实际。教师要紧紧围绕单元学习主题整体设计教学环节,以一篇带动多篇,以一个单元带动整个面,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自我探究的能力,获得阅读行为潜在的精神滋养。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