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创型习作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作者: 殷雪虹2022年版课标将审美的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共创型习作教学以儿童为本位,基于班级群体的共同价值,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一、发现文字之美
阅读是习作的基石。阅读也是学生最好的审美源泉,基于班级群体,开展合作阅读,让学生在阅读时发现文字中生动的语言之美,品析其中深度的思维之美,树立自身正向的价值之美,不但可以为之后的作文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还能为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1.生动的语言之美
一本好书,品着它,能够感受作者借由生动的语言构建出的一个更为丰富、更为诱人的世界。现实生活中的春雨,到了朱自清笔下就成了牛毛、花针,成了一个个雨的精灵。读《春雨》的感受,绝不是看春雨所能比拟的,那是一种美到极致的感受,让读者如饮醇酒,如赏名花,如沐春风。
教师借助生动的语言之美,在班级中组织学生开展美文欣赏,以“我发现的文字之美”为任务目标,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阅读时从文章中找到的美词、美句、美段,借助文字交流让学生主动地去寻找知识,贡献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生动的语言之美。
2.深度的思维之美
2022年版课标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阅读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学生审美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作家非常擅长在作品中制造留白,或者在看似矛盾的地方,引发读者的思考,通过对这些地方的分析比较,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思维的敏锐性。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抛出了一个充满矛盾的句子“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句子中的“似乎”与“确凿”看似对立,实则别有深意,在阅读的时候抓住这个矛盾点让全班学生一起讨论、分析、比较,原来鲁迅是为了借“似乎”的不确定性来表现时间的久远,而“确凿”则表示不管过了多久,依然历历在目……思维的深度就在这样的阅读中被延展,而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文字的内蕴之美。
3.正向的价值之美
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被书本收藏,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透过文字与后人对话。翻开书本,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更有藏在细腻文字中的真与假、是与非、丑与美。
以中国的古典名著《红楼梦》为例,看了《红楼梦》的人都会忍不住怜惜林黛玉的命运多舛,欣赏她的美丽多情,佩服她的才情卓绝。然而在生活中,更多的人却是喜欢薛宝钗这样处世圆滑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出现呢?因为生活中的接触总是片面的,幸好有了曹雪芹的妙笔,人物的嬉笑爱憎,际遇的悲欢启承,宛如一幅四维长卷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可以跳出生活的片面,去更全面地了解人物的方方面面,去感知藏在黛玉“尖酸刻薄”里的自尊自爱,她追求的人格独立与平等,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可即便如此,也要“香如故”。在组织学生全班阅读时,我在班上开了个“谁是你心中的红楼女主”的讨论会,促使学生去发现文字背后的“真善美”,让学生从阅读中形成正向的价值之美。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文字之美,才不知不觉地受到陶冶,提升了精神面貌,凝练了气质。
二、发现语言之美
好的作家常常会运用许多技巧来增强文章的含义和美感,学习并模仿这些技巧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这些写作技巧,需要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有所认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共同分析文章背后的写作技巧,发现文字之美。这是共创型作文教学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关键环节。
1.发现修辞之美
修辞是写作的基本手法之一。一个好的修辞手法能够使文章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例如,一些作者会通过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形象感和感染力,另一些作者则会使用夸张、讽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情绪。
以冯骥才的《刷子李》为例:“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课堂上,教师可以请学生举起手来边读边学刷子李刷墙的动作。“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在冯骥才的笔下,因着这份“悠然”,刷子李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粉刷匠,已然成为了一个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在学生的兴致盎然中,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细节描写特点,让学生发现冯骥才先生写人叙事的高超技艺,体会文字中的修辞之美,同时也将这美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播撒,并让学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2.发现布局之美
如果说修辞体现的是文章的细节之美,那么关注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则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通过对谋篇布局的探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文章的效果,从而提高自己的习作技巧,感受文字之美。
以吴敬梓的《两茎灯草》为例:“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伸着两个指头。”“两个指头”到底指什么?是什么东西如此重要,竟让临死前的严监生这般牵挂呢?当学生非常迫切地往下读课文想要寻找答案时,教师点出作者的巧思:“作者用这两根手指做了‘圈套’,设了悬念,有了悬念,故事就吸引人了。”通过对文章中作者谋篇布局的分析,学生不仅更好地认识了严监生这个极度吝啬的守财奴形象,还能发现原来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极具讽刺的手法来揭露当时的社会现实,这就是文章的谋篇布局之美。
3.发现抒情之美
言语可以传达情感和情绪。当作者的意愿被某种序列组合,也就具有了艺术的审美价值——或是音乐律动之美,或是美术渲染之美,或是情感浸润之美。阅读时,教师应带领学生去发现作者藏在写作技巧中的情感浸润之美,让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意”在文字中相融。
三、发现生活之美
审美是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而情感则是个体对内心体验和思考的反应。学生若将情感与审美结合起来,就能在写作中更加自由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表达自我
写作是对自我的表达,文中即使不出现“我”,也是处处有“我”,就像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写作的过程就是发现自己的过程,在思考的过程中认识自己,也是对自己潜力的一种挖掘。所有的文字,都是自己在生活中观察感受、用心积累的结果。当学生把自己的喜与怒、哀与乐、得与失,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就是他开始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重新认识自己、表达自我的开始,借由这种对自我的表达,学生对美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与人交流
写作的出发点是自我,但写作不是一种纯粹的言语技能展示,而是与他人交流时情感的自然流淌。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无数的他人,就构成了社会。在思考写作中,发现平凡人的不平凡事,或不平凡人的平凡事,关爱他们,就是人在关心社会,这就是从自我的表达走向与他人的交流。
许多人都有过有口难言的时候,与他人交流时,心里有很多话,当面却不知道从何说起,文字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班从三年级开始有一本循环日记,五个人一组,从周一到周五,每个人轮流在日记中倾述自己的心声,一个月后,换组再开始。当大家开始共创作文的时候,美好就开始了。有的学生在日记中介绍自己的美丽发现,引来更多的美好;有的学生在日记中诉说自己和同学的误会,化解了彼此的矛盾;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吐槽遇到的糟心事,得到安慰一片……在这本大家共写的日记里,彼此间的交流变得更美好。
3.对话社会
习作教学应当指向学生未来发展的社会生活需求,着眼学生写作能力的终身发展。当然,文字对美的表达方式是与音乐或美术等不同的,它没有可以直接听的声音,没有直接可以看的画面,但它能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通过写作,发现自己,关心他人,也就是发现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的美好之处,当学生开始使用文字与社会对话的时候,就是他开始扇动他幼小的审美之翅的时候。
习作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让习作教学像春雨,像清风,像枫叶,像瑞雪,去开垦荒芜的心田,涤荡他们的心灵,让静态的文字饱含丰富的美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实现审美素养的有效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爱德校区)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