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任务驱动,促高效阅读整本书

作者: 吕晶晶

统编本教材设置了和整本书阅读相应的主题,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设计学生能够完成的任务,借助任务驱动,助力整本书阅读巧妙无痕地实施。

一、读前任务:激发兴趣

有效的读前任务能够充分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贴近学生的阅读最近发展区,结合已有的阅读经验,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的阅读。

1.设置猜测性任务

阅读前,教师可以从封面、目录等内容着手,设置有趣味的话题,如“看了书名你会想什么”“猜一猜书中的故事”等。预测也是阅读的一种有效策略,借助预测学生能够初步感知阅读的内容,并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来验证猜测的内容,提升阅读素养。

2.设置情境性任务

阅读中,教师应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性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阅读。尤其是童话类阅读书目,如《小鲤鱼跳龙门》,教师可以制订“小鲤鱼跳过龙门了吗?”“在整个过程中,小鲤鱼遇到了哪些困难呢?”等任务。

猜测性任务、情境性任务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初步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和素材。

二、读中任务:添加动能

教师需要为学生的阅读创设持久的动力,而设置相应的任务就可以巧妙引导学生耐心读下去,进而让学生获得阅读素养。

1.设置思辨性话题

在阅读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高效、有质量的阅读?教师可以设计思辨性话题,引导学生在思辨中产生继续读下去的欲望。在《民间故事园》整本书阅读时,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有人觉得屈原抱石投汨罗江是一种懦弱无能的行为,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请结合具体内容,有理有据地说清自己的观点。”开放性话题易于被学生接受,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在整本书阅读中寻找依据。

2.绘制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图式,可以有效搭建起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桥梁,学生的阅读素养在这一进一出间得以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关系等方面以项目式的任务驱动绘制思维导图,可以是教师引导下的群策群力,也可以是学生的自由发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思辨性的话题、思维导图的绘制都以简单的任务呈现给学生,学生从中习得知识,获得阅读素养。

三、读后任务:反思提升

评价也是整本书阅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巧妙利用读后任务,真正促进学生的阅读走向更深处。

1.用好反思评价表

一个好的评价量表能够串联起阅读的整个过程。在学生读完整本书后,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阅读方法等,也可以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留下的痕迹,如读书笔记、批注、圈画、思维导图等,这样从技能方法到阅读过程,全方位、多角度以评价促进学生的阅读。

2.用好微习作

微习作是当下较为流行的一种有效的输出方式。在阅读完厚厚的整本书之后,及时用简洁的语言写下阅读的内容或感受,更方便学生长久记忆。在学生读完《民间故事园》中的一些故事情节后,教师设计了如下微习作任务,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完成。任务一:请你将《东郭先生和狼》这个民间故事缩写成一个简短的故事,要求语句通顺,情节基本完整,不少于80字。任务二:中华上下五千年,流传着无数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学校开展民间故事分享比赛,请你从《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中选择一个,写好故事,写清情节,写出人物形象。

教师借助读前、读中、读后任务,聚焦整本书思辨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同时各个任务间环环相扣,巧妙勾连,让学生在海量阅读中真正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石庄镇石庄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