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作者: 薛静心

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要教什么,应该怎么教,一直是困扰一线教师的难题。因为习作单元的特殊性,它紧紧围绕着一项写作能力,通过一系列阅读和习作活动,引导学生习得写作方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本文就以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的教学研究为例,谈一谈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一、关注单元篇章页,凸显单元统整教学

教材三年级到六年级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每一个单元都有单元篇章页。这一页的内容非常重要,但有时却被教师忽略。单元篇章页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单元主题;二是语文要素(由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两部分构成);三是插图。其中插图最容易被教师忽视,所以在教学习作单元时,教师要关注单元篇章页,凸显单元统整教学,以体现单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那个星期天》所在的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包括单元篇章页,两篇精读课文《匆匆》和《那个星期天》,两篇习作例文以及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在教学《那个星期天》时,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直接出示单元篇章页,让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本单元篇章页的主题是“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语文要素共两个:一是阅读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二是习作要素“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这个要素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这篇课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是这种情感又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这样在新课伊始,学生就明确了目标,有了学习的方向。这两个要素达成之后,写作要素“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也就水到渠成了。再来观察本单元的插图,插图描绘的是一个面带微笑的小女孩在用笔书写文字,这幅插图正对应了本单元的主题“让真情在笔尖流露”。通过观察单元篇章页,学生能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形成单元整体意识。

二、关注课后习题,进行对比学习

《那个星期天》课后练习的第一题是:“默读课文,说说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解决这一问题就可以采用对比学习的方式。2022年版课标在“核心素养内涵”中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在“总目标”中指出:“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1.对比关键词语,理清心情变化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圈画文中出现的一些和心情有关的词语。学生会圈画出“盼望、缥缈、急遽、惆怅、惊惶、消逝、一派荒凉”等词语,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第1自然段描写心情的词语“盼望”,将“缥缈、急遽、惆怅、惊惶、消逝、一派荒凉”与“盼望”进行对比,来感受作者这一天里心情的变化。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小朋友,他在盼望那个星期天,因为妈妈答应那个星期天带他出去玩。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当“盼望”遇到时光“缥缈”而去的时候,他心里留下的是什么?是失望,是希望落空……越盼望,结果越难过,慢慢地就变成了一种“惆怅”,一种“惊惶”。当盼望的东西眼睁睁地“消逝”了,就会变成绝望。最后所有的盼望都成了“一派荒凉”。通过对比这些关键词语,作者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便自然而解。

课后练习的第3题是:“《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采用对比学习的方式。2022年版课标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2.对比写法,学习表达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解决课后练习的第3题,其实就是在落实单元教学目标。

《匆匆》是一篇经典课文,在写法上有独特之处,第一是写生活日常,第二是不断地自我追问,第三是引发共鸣。教师引导学生把两篇课文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它们的异同点。首先对比生活日常,《那个星期天》学生可以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史铁生做了哪些事。一是他等妈妈,在等妈妈的过程中,他跳房子、蹲在院子里找蚁穴、看画报……这些都是生活日常。作者还从妈妈的角度写到生活日常,如妈妈买菜、洗衣服等一些零零散散的日常之事。初读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检索一下“我”做了哪些日常之事,妈妈做了哪些日常之事,然后跟《匆匆》相比,看看在写法上最相似的是哪一自然段。通过仔细对比,学生会发现《匆匆》的第3自然段写到“洗手时……吃饭时……”,这些都是生活日常,而《那个星期天》的第4自然段写的也是“我”在等妈妈的时候做的细细碎碎的生活日常,如跳房子、蹲在院子里找蚁穴、看画报……所以在教学《那个星期天》的第4自然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数一数“我”到底做了几件事,再给这些事情排排序。学生就会发现“我”一件紧跟一件地做事情,看上去很浪费时间,就这样虚度了半天的时间。教师可以追问:“你觉得描写这样一个星期天,作者内心要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这一问题就回到了教学目标。“我”做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件件都很无聊,但它在“我”心里其实是一种等待,更是一种煎熬,这样就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作者看似在写流水账,在写生活日常,实际上情感就在这流水账中流露出来。在对比写法的过程中,学生得出结论:《匆匆》和《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都通过写生活日常来表达情感,都写出了时光的流逝,但是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上又有不同,可以继续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3.对比情感,发现不同

《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遗憾、惆怅、失望之情,不过虽然有遗憾,有惆怅,但是我们能从朱自清先生身上学到珍惜时间。通过查资料,学生得知朱自清先生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非常有成就了,但是他为了鼓励年轻人进步,便在文中进行了自我反思,倡导大家一起高歌向前。

《那个星期天》作者通过写时间的流逝表达了作者心情的变化,由最初的“兴奋、期待”到“焦急万分”,再到“失望、委屈”,最后到“绝望”。

同样写时光流逝,通过对比,两个名家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同的感觉。通过查资料,我们得知这是因为两位作家写作时的心境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写作的出发点也不同。

课上到这里,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想读史铁生的《务虚笔记》,想读两位名家更多的作品。这不正是教师希望看到的吗?

三、关注课文插图,从图回文

教材中的插图都是编者精心编排的。有的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的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有的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内容……所以教师要利用好插图这个教学资源。

《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配有一幅插图,教师可以借助这幅插图进行教学。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然后说说“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发现插图描绘了一个小男孩在院子里活动的四个场景:小男孩在院子里无聊地“跳房子”“看云彩走”“用树枝拨弄着蚁穴、找蚁穴”“看画报”。观察了插图,明确了插图描绘的内容,教师可以这样追问学生:“通过插图能看出作者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持续不断地做着这些自娱自乐的事,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再引导学生从图回到文中读一读,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奥秘。作者看似在用记流水账的方式写自己所做的无聊之事,实际在表达内心的情感。这一教学环节也为习作教学“让真情自然流露”做了铺垫。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让习作单元的教学更便于学生学习。

(作者单位:安徽蚌埠市怀远县新城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