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提问方式促进自主阅读
作者: 段吟平提问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得新知的基本方式之一。科学有效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深度阅读文本,思考问题,深化知识认知,实现有目的的阅读,从而提高阅读质量,拓展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科的知识特点,创新提问方式,优化提问策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方式寻找答案,从而实现自主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文以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为例,浅析课堂中的提问策略。
一、于题目处设疑,快速感知全篇
题目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有着概括主要内容、揭示中心意义的重要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审题,指导学生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了解文章主旨,掌握文章立意。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文章题目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从而更精准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效率。
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仔细阅读题目,分析题目的含义。虽然文章标题只有三个字,可是包含的信息量却一点也不少。教师让学生逐字拆解,理解题目的意思,学生很快指出:“将是将军的意思,相是指宰相,和是和好的意思,从字面来看,这篇文章讲的就是将军和宰相握手言和的故事。”那么接下来问题就来了:“将是谁?相又是谁?他们为什么要和好?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不和?他们又是怎么和好的?”一连串的问题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课文阅读中。带着问题去阅读,学生快速掌握了全文脉络,初步感知了文章,知道文章讲述了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一段故事,其中还包含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两个故事,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教师根据文章题目设计问题,让学生掌握审题技巧,学会从文章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快速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另外,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而这种立足题目设疑的方法,能让学生迅速分清文章的主次,让学生根据阅读目的,采取相应的阅读策略,学会详细阅读主要内容、粗略阅读次要内容的阅读方法,从而节约阅读时间,提高阅读速度。
二、于关键处设疑,分析重点词句
在写作时,作者经常会通过一些重点词、中心句、关键句等来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而这也是学生理解文章内涵、解读文章思想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这些高度概括文意、揭示文章中心的关键词句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分析关键词句中领会作者思想,从而由点到面,辐射全篇,领悟整篇文章的精髓。
如文章虽然讲述的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但是在前半部分廉颇基本上没有出场,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呢?教师可以结合“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这两个故事的中心句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让学生结合两个关键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个故事,直接写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不行吗?学生经过仔细分析,认为这两个故事非常重要,隐藏着非常关键的信息。两个故事详细而具体地刻画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权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变得立体而丰满,更为关键的是,这两个故事都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关键句表明在“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后,“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联系上下文来看,此时他的官职还没有超过廉颇,自然不会与廉颇产生矛盾。但是在“渑池会面”之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这自然会让廉颇心里不平衡,为之后的矛盾冲突埋下伏笔。这两个故事的描写,让情节发展更加自然,如果课文一上来就写廉颇和蔺相如会显得非常突兀,让人摸不着头脑。教师针对文章关键句子设计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探索作者的写作意图,发现中心句、过渡句的妙用,对文章的写作方法、表现方式等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文章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三、于细节处设疑,把握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教师可以以细节为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品味文本的语言特点,在脑海中建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如《将相和》一文中的人物形象丰富立体,性格鲜明,两位主人公的矛盾冲突也与其各自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可以说,只要能准确把握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就能够理解将相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能和,这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文中说蔺相如勇敢机智,教师便围绕这个细节描写来设计问题:“你是从哪里看出蔺相如勇敢机智的?”根据教师的问题,学生从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描写中窥得端倪。面对秦王,他“怒发冲冠”保下和氏璧,实现了“完璧归赵”;面对想杀他的卫士,他“怒目圆睁、厉声呵斥”,让其不敢上前,最终逼得秦王击缶,粉碎了其侮辱赵王的阴谋……这些描写都足以看出蔺相如的勇敢机智。教师又问:“除了勇敢机智,你认为蔺相如还有哪些高贵的品格?”学生经过仔细阅读,从动作描写“请病假不上朝”“远远看见”“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看出他是一个声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从他的语言描写“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至此,蔺相如鲜明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出廉颇性格暴躁、有勇无谋却热爱祖国、知错就改的性格特征。教师通过在文章细节之处设计问题,让学生结合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探究人物行为深层次的动机,从而准确地把握了人物形象。
四、于矛盾处设疑,体会文章情感
作者在创作时往往会通过设置激烈的矛盾冲突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渲染紧张的阅读气氛,以此来宣泄情感,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在文章的矛盾之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矛盾发生的原因、矛盾解决的经过和矛盾解决之后的结果,让学生体会文章隐藏的深厚情感。
如《将相和》这篇课文,落点在“和”字上,全文的矛盾处就在于蔺相如和廉颇的冲突。那么矛盾因何而起呢,通过前文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是因为蔺相如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两次化解赵国危机,获得了比廉颇更高的职位,因而引起了廉颇强烈的不满。他“很不服气”,甚至扬言要让蔺相如“下不来台”。教师问:“面对廉颇的挑衅,蔺相如是怎么做的呢?”学生答:“蔺相如选择了隐忍,并且极力避免与廉颇发生正面冲突。”教师问:“为什么蔺相如要这么做,是因为他害怕廉颇吗?”学生答:“不是的,他连嚣张跋扈的秦王都不怕,怎么会怕廉颇呢。他是害怕与廉颇产生冲突,秦王会乘机而入,攻打赵国,危害国家安全。”教师问:“当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话,他是怎么做的呢?”学生答:“廉颇感到十分愧疚,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来蔺相如门上请罪。”教师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学生答:“因为廉颇也像蔺相如一样,深爱着自己的祖国,他因为一己私利,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觉得十分愧疚,这才会有这样的举动。”教师问:“现在你们能体会出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了吗?”学生答:“文章歌颂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为强权的斗争精神,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赞颂了他们二人热爱祖国,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教师于矛盾之处设疑,让学生去探索矛盾的本质,理清矛盾背后主人公复杂的心路历程,从而更好地体会到主人公的情感,也领悟到文章的深层次思想感情。
陶行知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教师要进一步优化提问策略,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问题中总结阅读和学习的方法,并迁移到自己的独立阅读中来,从而学会自主阅读,徜徉文学的海洋,享受阅读的乐趣。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市金山湖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